欢迎来到生活网

考研名师网红热度骂得越来越高,除了精打细算还能做什么?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报考   主义   考研   实用   新闻

2023-06-30 18:05:28 

谁也没想到,专家学者骂了张雪峰一周,反而越骂越骂这位研究生名师、网红。

尽管他本人四天前“因过劳被迫住院”并暂时休养,但他的名字却一直留在热搜榜上。

“张雪峰建议报考有专业门槛的学校”、“张雪峰所在公司做四天假、三天假”、“张雪峰六年前的演讲走红”。

之前直播间的切片视频在社交平台上满天飞,经常收到几十万点赞和上万条评论。

如果你看过这些视频,你会发现他其实是在做“咨询考试”的工作——

家长通过连线汇报了孩子的成绩、家庭情况、大致意图,张雪峰根据手头的信息给出了建议。

但评论区的好评显然已经超过了专业导师的评价。

面临考试的不仅仅是学生和家长。

张雪峰在视频中所说的每一个“真相”,都变成了网友心中非常具体的情感宣泄:

“普通人手里的牌都这么烂,除了精心谋划还能做什么!”

01

“高中老师闭门说的话,

被他放到了桌子上。”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张雪峰走上风口的那一刻。

他在直播间对一位家长说,“科学590报道新闻,你会崩溃的。”

许多教授和学者反驳他,认为当今高校的新闻教育多么好,新闻素养多么重要。

但张雪峰这句话背后的要点其实很简单也很独特——那就是就业。

“现在人人都是自媒体”并不是在讨论新闻到底有用没用。 相反,在求职方面,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竞争对手。

事实上,网络上疯传的、称赞“张先生是对的”的片段,大多都是基于同样的底层逻辑。

或者我们可以概括为“实用主义金句”。

家长上网进来,张雪峰总是问是男孩还是女孩? 家里能支持考研吗? 家长是否有某个行业的人脉资源?

这表明人们在未来四年应该学习什么? 显然是在生命牌桌上给别人打牌。

比如和父母讨论是否要申请土木工程专业,而不是讨论要修什么课程、需要什么技能。

相反,一旦决定报考,全家就必须准备考研。

因为“甲方唯一还在招的就是国企,国企可以招硕士,为什么还需要本科?”

如果进不了国企,就只能当乙方或者建设方。 “即使你是985,你也得去工地领骨灰。”

没有美术基础的孩子适合学建筑吗?

“这和艺术水平无关,主要看你的孩子能不能熬夜。”

因为建筑专业出来工作,一群甲方每天都盯着电脑后面的修改方案,“一夜改改”。

“关键是累了就赚不到钱。你看看人家熬夜对着电脑能赚多少钱?”

数字媒体艺术和动画两个专业如何选择?

不管两者的课程设置有何不同,无论孩子更喜欢做画画还是做商业运营,本科生直接选择范围更广的专业——“不会提前堵路”。

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参加过高考的人,尤其是那些在小城镇读书考上大学的人,对这个“道理”并不陌生。

只是以往他们没有出现在舆论场上,甚至没有出现在高三那场血腥的、理想主义的宣誓大会上。

这是班主任给家长的电话。

用这个分数告诉你的孩子,勉强考上第二个不好的专业只是一个好名声,还不如选择就业好的第三个。

是家里的长辈告诉你不要跟风报财务,虽然看起来光鲜亮丽。

但家人在行业里没有人脉,很可能他只外出打工10年。

那是学校请来的一位老师来做考试辅导,在公开课上对大家说道:

“如果成绩刚刚踏上本科线,就不要选择任何城市、任何专业,优先考虑那些每年招生不满意的学校,首先尽量保证自己不会落入专科。”

_宣泄人_情绪宣泄人厂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活网报道,没有爱好、没有理想、没有知识、没有情操。

“性价比”是唯一标准,“好就业”是唯一目的。

张雪峰现在引起的争议和热度,或许都是因为他把这么大的真相摆到了台面上。

而由于他拥有足够的信息和良好的口才,由此推导出来的人生道路似乎也更具“实用价值”。

比如,他曾在连线中建议一名成绩平平的学生报考“滨州学院”,而家长们甚至从未听说过这所学校。

“它很快就会改名,如果你改名,你的分数就会消失。”

甚至不回避一些灰色地带。 另一位家长表示,他在北京有亲戚,希望孩子报考北京的大学;

张雪峰直接建议,选择北京不如选择那个亲戚所在行业的相应专业,一步到位即可。

在专家看来,这简直就是“欺骗”,是选专业功利主义的极端表现。

但普通人只会在心里嘀咕:“好家伙,如果有这个机会,我也想去。”

02

“恐吓”打鸡血

张雪峰的争议和关注的性质并不新鲜。

几乎每年高考选专业时,都会有一些新闻引发公众关于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争论。

有时候,实用主义才是胜利:2020年,留守女孩钟芳蓉以高分考入北大,却选择了考古专业。 有人质疑她:“这样的专业不适合家里有地雷的孩子吗?”

钟芳蓉回到高中母校给学弟学妹们做演讲。

有时她被骂“太功利”:反观今年3月,一名高中女生在宣誓会上大喊“十年无人问我,一举名满天下”猛扑”,还被指责不够正派。

不难看出,舆论场对于高考考生“务实应聘”的态度在标准上摇摆不定。

比如,人们普遍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选专业可以“看钱”,但清北的精英还是得有一些理想和追求。

宣泄人__情绪宣泄人厂家

好的家庭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但如果你在家考研有困难,最好还是老老实实选择热门、有前途的专业。

无独有偶,张雪峰的每一步都微妙地踩在了这群“需要务实”的人的顶点。

无论他的金句里有多少笑话,你都不得不承认——

与俞敏洪这个北大毕业的大佬相比,张雪峰所代表的形象和目标受众更接近于那种别无选择的普通学生。

有的人出生在罗马,有的人因为足够优秀而直接被罗马选中。

但更多的是因为家里没钱没人脉,成绩不足以改变命运。

他手里的牌这么差,想要赢,当然要努力打,而且最好不要失误。

张雪峰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一个农村家庭。 他在讲话中提到,当地教育资源不够好,“平均每三年只有一名高中生能考上清北”。

最终他考入了郑州大学。 在人均985的网络上,他连尖子生、精英都算不上。

但恰好呈现的是普通版的《学会改变命运》。

今天的热搜是他6年前的演讲。 其中最受欢迎的一段是这样的一段:

“如果孩子不喜欢学习,就带他去客运站、火车站、高铁站、机场看看,看看里面人的形象和姿势,问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

这句话要是换成专家或者大V,大概率会被骂死。

但张雪峰一说出来,就变成了“自己人说实话”。

更不用说他给出的选择专业的建议也透露出“用这手烂牌尽量打好”的谨慎。

还是拿俞敏洪做对比,他还建议去大城市考大学。 俞敏洪给出的理由是“人们应该在广阔的舞台上表达自己”。

几年前,这些词可能是相当普遍的价值观。

意味着一种向上的生活——到大城市才能看到大世界,有大发展。 共享单车、互联网巨头……这每一个都是小城市无法获得的机遇。

那也是大学生考学历论文最有力的年份:更高的学历代表着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高的职业天花板。

情绪宣泄人厂家_宣泄人_

但如今,即使是名校的学生,也很少有人相信自己的人生会一路走高。

对未来的憧憬变成了对未来的恐惧。

张雪峰强调的恰恰是“不要走错路”——与其感叹这是所谓“功利主义的极端表现”,不如说大多数人对自己未来的认知只是无法实现。处理一个小错误。

为什么要去大城市? 因为你可以跳出原来不好的环境和生活。

“你还想留在那个小县城吗?你想把考试的后座用来给你父母看病,让那个逃课爬墙的同学来当你孩子的老师吗?”

如果说学术大师和富裕家庭的年轻人相当于直接抓住了王博,那么张雪峰似乎是在教人们如何打烂牌,让他们不至于那么糟糕。

“你知道这有多珍贵吗!”

03

大声喊出“实用主义是有道理的”

是一种指控

随着张雪峰的讨论越来越热,一些舆论逐渐开始向夸张的方向发展。

比如这几天,很多人都把他夸到了“打破底层信息壁垒”的高度。

作为教育网红和考研老师,张雪峰确实给很多家长提供了选择专业、报考的建议。

但说一个行业凭一己之力就能“弥补底层的信息缺口”,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事实上,张雪峰咨询课程的价格一点也不“低端”。 而他在直播中给出的很多结论,也不排除节目的效果。

有些视频可能不一致。 比如今天说土木工程不考研就不能进国企;

第二天,就成了闭着眼睛不学就能进国企的专业。 “这只是一个正常的工作环境。”

也有人指出,他的一些专业评价充满了片面和过时的结论。

“说到金融,就是毕业后拿存款,好像没听说过风投、私募。”

情绪宣泄人厂家_宣泄人_

“我还在劝人学计算机,你有研究过程序员这个职业的饱和程度吗?”

这并不奇怪,毕竟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没有人真正指望一个学习专业的网红报考能够在每一次选择中做出最完美的决定。

即便是今天网友们所坚持的,也不是一个能解答所有问题的专业老师。

只是一个替身而已——终于敢出现在舆论场了。 他公然喊出“普通人面对当下只能实践实用主义”。

正如评论区所讨论的,面临专业选择的不仅仅是家长和孩子。

还有更多的人过了高考的独木桥,在表达着自己的无奈和不满。

张雪峰呼吁大家申请有“专业门槛”的专业后,一些文科生抱怨就业难、竞争大;

看到他劝家长“不要报这个专业”,评论区通常就成了各种所谓天坑专业的“团建地”。

张雪峰在考研讲座中告诫大家,“不要报考只招一个人的专业,那个人一定不是你”;

大学生在下面抱怨,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读完也拿不到工作offer。

而每一条批评这位网红“太功利”的评论下,总会有一些脑袋瓜碎了,意识到上升通道狭窄的人反驳——

“普通人没有资格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如果我早点见到张老师,我就不会盲目选择专业了。”

如果重来一次,我们真的会听张雪峰的建议吗? 如果我听张雪峰的话,生活会不会更好?

不一定,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将张雪峰视为“最诚实的声音”。

从理智上来说,我们都知道,人生是由无数的意外组成的,没有人能够每一步都踩出标准答案。

但从情感上来说,这就像一种控诉。

人们真正想讨论的并不是张雪峰的选择正确与否,而是对促使他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因的纯粹愤怒。

为什么本来应该倾听内心、放飞想象的人生节点,如今却只能成为一道逻辑推理题?

也许无力感和无意义感只是一种压力本能。

但当我们学会熟练地用“孔乙己文学”和“沉淀文学”来嘲笑自己时,这恐怕是唯一剩下的问题了。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