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性别由谁决定”这个母题与人之为人的关系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性别   生理   认同   分工   部落

2023-07-22 14:10:39 

丹麦女孩

几年前有一部热门电影《丹麦女孩》,讲述了一个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哥本哈根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艺术家夫妇。 夫人善画人物。 有一天,她的女模特错过了约会,于是夫妻俩决定让丈夫打扮成模特,并给他取名莉莉。

于是,在这样一场即兴的游戏中,莉莉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作为女性的身份。 她厌倦了自己的男性身体,最终选择了变性手术。 在德国,她接受了5次大小手术,最后一次子宫植入手术后去世。 由于当时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植入的子宫给莉莉带来了严重的器官排异反应。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主角莉莉·阿伯 (Lily Arbor) 改编的,她是世界上最早有记录的变性手术之一。 她现在被称为“莉莉”,是一名跨性别者,这是对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与出生性别不相符的人的统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跨性别现象呢? 这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 当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回顾和理解“谁决定性别”的母题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在今天的分享中,人类学家黄剑波深入探讨了这个话题。

旁白|黄剑波

来源 | “成年人和成为人类学家:60 场人类学讲座”

01.

染色体可以用来定义性别吗?

性别的起源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生物学中有两种性别,男性和女性,而这种划分是由染色体决定的,也就是常说的,如果是XX就是女性,如果是XY就是男性。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性别,是日常生活中对男性和女性最基本的定义,而且这个定义长期以来被视为真理。

但后来的医学研究发现,其实也有一些例外。 比如有的人的染色体会是XXY,或者XYY,有的人的染色体会是XXX,甚至是XXYY。

总之,有些人的性染色体数量不能分为XY和XX。 这样,仅从染色体的角度来定义一个人的性别就变得不准确了。

而且,生理学只是了解人的一方面,人是生物学和文化的结合体。 人的构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后天成长,性别的形成也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性别卡的不死__性别卡得死是什么意思

02.

青春期危机真假之争

那么,性别在社会化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你会发现,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第二性征开放,尤其是青春期的到来,会让一些人对自己的性别感到困惑。

有些人的生理性别与其性别认同一致,有些则不然。 有些人还因为行为与他人不同而受到嘲笑甚至欺凌,因为他们的行为和表现与他们的生理性别或社会期望的性别不同。

“关闭”

为什么这些问题通常出现在青春期? 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大多数时候,在大多数人的婴儿期,除了少数使用尿布外,男女的性别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男孩和女孩之间的性别差异似乎在青春期之后才逐渐认识和强化。

此时出现的性别困惑会被统称为青春期问题,或者性别气质问题,但这样的问题真的存在于所有文化中吗? 或者,我们的性别意识在文化上是普遍的吗?

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以其20世纪上半叶的著名研究《萨摩亚人的成长》和《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来讨论这些问题。

在米德熟悉的美国社会,青春期问题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严重危机时期,因为这个时期会给男性和女性带来性别认同的困惑。

然而,她在南太平洋岛民社会中发现,他们的男孩和女孩并没有遭受美国人所熟悉的青春期危机。 也就是说,萨摩亚人即使到了青春期,也不存在性别认同危机,或者说性别意识不强。

米德分析了这背后的原因。 她认为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南岛地区的这些男孩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那么多关于性别或性的禁忌。 这使得他们长大后不太意识到这个问题。

由此,米德想说明,青春期容易出现的性别认同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是现代社会构建的一个具体问题。

03.

性别气质是文化塑造的吗?

性别卡的不死__性别卡得死是什么意思

在“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和气质”研究中,米德还对新几内亚的三个原始部落进行了实地考察。

她发现生活在山区的阿拉佩什人性情温和。 这里的男人和女人都有着相同的理想化人格模式,即成为温柔善良的人生活网消息,这导致了他们的行为模式。 无论性别如何,自我压抑和顺从。 在这样的社会中,那些有太多自我意识的人在阿拉佩什人中被视为文化偏差。

然而,生活在河边的蒙杜古马中,雄性和雌性性情都比较粗暴。 男性和女性的理想人格模型都是粗暴、冷酷、恶毒和​​高度攻击性的。 行为模式都是关于自我夸大、愤怒和挑战,鼓励每个人寻求权力和地位。 所以,在这个社会里,顺从的人、自我意识低下的人都会是异类。

那么在第三个部落,也就是居住在湖边的德昌布利人中,他们的女性是占主导地位的,占主导地位,而且这些女性不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相反,男人多愁善感,缺乏独立主见,在感情上非常依赖女人。

在社会分工方面,女性善于合作,她们为部落提供食物。 妇女是维持部落正常运转的中流砥柱,在经济生活中也占据着主导地位。 男人喜欢打扮,沉迷于艺术创作活动。

尤其是在德尚布利社会中,一个不能容忍控制、习惯于使用暴力、想要主动控制他人的人,会被视为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文化越轨者。

所以我们看到这三个部落的性别气质完全是几个极端,都和我们熟悉的社会模式不同。

丹麦女孩

因此,基于这样的实地调查结果,米德提出的问题是,男女气质的差异是生物系统层面的差异,还是文化塑造的?

米德的回答是,两性的特征,就像青春期的问题一样,都是特定社会文化条件的反映。 当然,我们可以看出,米德的研究结论是文化决定论意义上的。 这项研究非常有影响力,因为它给了我们关于性别的一种可能性。

这个可能性就是,如果说我们的性别意识在童年或者从婴儿到青少年时期没有那么强烈,那么在以后的人生阶段我们的性别意识会不会那么强烈呢? 换句话说,如果这个社会不是一个提倡性别分工的社会,那么我们对于性别不也有一些天然的刻板印象吗?

另一方面,米德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个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的话题,即我们的社会赋予了我们什么样的性别期望,它是如何塑造和赋予我们性别意识的?

04.

狩猎还是采集?史前性别角色想象争议

_性别卡的不死_性别卡得死是什么意思

在讨论现代社会的性别期望之前,大家都关注两个词,一是性(sex),二是(sex)。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性(sex)更多的是关于人类的生物系统,而性别()主要是从社会角度来区分。 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一个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和要求,以及基于这些期望和要求的社会分工。

关于社会的性别分工,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一个人出去打猎,非常成功。 这个人带着肉回到住处,并将肉分给他的直系亲属。 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中,这个场景中的人物性别是什么?

在人们的普遍想象中,猎人是一名男性,他带着珍贵的肉回家与他的孩子和他的妻子(孩子的母亲)分享。

这种想象也符合我们经常在史书、人类简史、文明通史等书籍中看到的描述。 换句话说,这些描述形成了我们对性别分工的想象。

例如,在一些民族志中,特别是在以狩猎采集为生的群体中,有一种典型的生计方式是妇女采集植物性食物,如水果和植物根茎,或者到离住所较近的地方打猎; 男人到离住所较远的地方打猎。

2010年出版的《性》(The Sex)一书记载,由于月经、怀孕或哺乳等问题,女性的身体似乎很容易贫血,所以不能去打猎。 另外,男性猎人带回肉的目的是为了交换性,保证孩子有自己的血统。

然而,这种基于生物学差异的性别分工看似形成了一种自洽的逻辑,但实质上却包含着诸多假设。 美国人类学家莎莉·麦克布赖尔蒂(Sally)等人将男性猎人的想象力拆解为8个基本假设。

例如,肉类真的是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吗?对于男人来说,打猎真的那么有价值吗? 不必要。 对热带觅食者的民族志研究提到,随着季节的变化,一些民族75%以上的饮食来自植物。

另一个需要讨论的前提是,只有男人才能打猎吗? 人种学研究发现,姆布提矮人中女性也普遍参与网捕。

《原始挑战》

这些发现都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当我们了解人类的起源时,用单一的与性别有关的行为模式来解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有太多的反例可以证伪,而得出这些结论的前提也经不起推敲。

另一件没有道理的事情是,即使是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行为也有如此多的不确定性和种群多样性,更不用说更复杂的人类了? 面对如此复杂的存在,我们如何用统一的标准来理解它呢?

当然,一些人类学家对西莉的研究提出了质疑。 例如,有研究人员认为,人类最初的分工,男人打猎,女人采集和照顾孩子,是人类作为肉食动物所特有的特征。

面对这两种对立的观点,《看不见的性别》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问题。

首先,对于性别分工是人类作为肉食动物独有的特征这一观点,本书作者认为,研究发现,原始人的祖先并不一定依赖肉类来获取蛋白质,比如坚果和昆虫也富含蛋白质,而获取这些食物并不需要太多的战斗。

还有一点,笔者认为两种观点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都使用了民族志类比方法,但这种方法的意义值得商榷。 类比法是什么? 例如,将现代人类与古代人类在生理结构、智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比较,并从中得出一定的结论。

这在解剖层面上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古代人类和现代人类在解剖意义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他们生理和认知上的差异也决定了他们生活方式的差异,所以两者之间的可比性并不大。

05.

社会对性别的期望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人类史前时期的性别角色想象存在着很多争议,所谓生物差异的性别角色背后存在着太多的假设。 而且,今天的性别想象还犯了刚才提到的类比问题。 我们现在正在基于类似的假设来塑造我们的性别观念。

《阿黛尔的一生》

早期,在包括上述新几内亚部落在内的所有社会中,主要的性别构成或分类系统是单一的男性和女性,大多数文化也为此发展了相应的符号系统。

例如,在中国,男人和女人对应阳和阴,也对应天和地、日和月。 我们甚至用这些对比性的理解来比较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差异。 这些类比甚至决定了两种性别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另外,我们现在对性别的想象还有场景。 如果在海滩或者泳池里穿泳裤的话,似乎问题不大。 似乎大多数文化都认为穿泳裤出现在公共场所(例如会议室或教室)是不合适的。

所有这些方面都表明,我们对性和性别的认知是社会和文化的既定要求或期望。

此外,我们的身体状态和社会状态也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对性别的理解。 例如,在童年或老年时,我们的性别意识会不那么强烈。 人类学家罗伯特·F·墨菲( F. )的一项研究也提到,身体严重残疾的人对性别差异的认识较低。

这些都说明,性别意识的强弱是一个周期性的问题,或者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着我们对性和性别的认知。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性别卡得死是什么意思_性别卡的不死_

06.

流动的性爱

进入20世纪初,我们对性和社会性别的研究已经从原旨主义视角转向建构主义视角。

所谓建构主义,是将性别气质的差异更多地归结为一种文化塑造,认为性别不是本质,而是一种被展现和期待的气质。 它是在后天实践、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等要素的安排下形成的。 这个特性也决定了它会经常流动、扰乱、跨越界限。

现在,当我们谈论性别时,我们也更加关注自我认同,即我认为我是男性还是女性,或者我更男性还是女性,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例如,在这个社交网站上,将性别和性别的不同可能性和组合组合起来后,性别栏中就有56个选项。 有的人觉得难以理解,有的人无法判断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

这里体现的不仅仅是自我认同的问题,还有心理和伦理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让我们看到,构成性别和性别问题的要素不仅涉及生物性别,还涉及社会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

当然,每个人的性取向也有具体的了解,因为性取向和性别也是不同的。

总之,从这些复杂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性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也不是简单的一个给定的存在。 它可能会改变,这个改变应该分为先天和后天的理论。 有必要区分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可能性,还是由后天的社会性塑造、引导和构建的。

先天和后天的区别在于我们对性别认同的清晰性。 澄清之后,开篇提到的跨性别群体就会出现。 他们需要通过器官改变来重置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或者恢复到自己的身份状态。 这是一个人可以根据个人的力量独立做出决定的事情。

《阿黛尔的一生》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需要看到,在生物学的基础层面上,XX和XY仍然是一个基本的认知框架。 一方面,我们不能绝对去掉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生理学的基础并不是全部的事实。

总之,我们想强调,成为所谓的男孩和女孩是一个过程,一个塑造,一个复杂的个人成长。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尽管有基本的限制,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们的可能性。 人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可塑性。

人类性别的可塑性在于我们能够看到创造可能出错的可能性。 您很可能是一个“例外”,您的生理性别与您自己的性别认同不一致。 因为我们不是万无一失的机器人,不是一组准确的数据,我们有太多的机会,而且我们是有坚实生理基础的社会人。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