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经济《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同比增速比一季度快1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
总体来看,上半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正常运行,宏观政策更加有效,国民经济回升,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持续复苏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 您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我国经济前景如何?
经济运行持续复苏,上半年动能略显不足
一季度GDP增长4.5%,远高于2022年底市场共识。但进入二季度后,各项经济数据放缓,通胀指标明显减弱,通胀问题凸显。内生需求不足的问题凸显。 特别是5月份,部分主要生产需求指标同比增速有所回落。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接受中国金融40人论坛采访时表示,从同比和环比数据看,确实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的直观表现就是价格疲软,价格持续疲软需要高度关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持平,环比下降0.2%。 国家统计局城镇司首席统计师董丽娟7月10日解读,从环比看,CPI下降0.2%,与上月持平; 从同比看,CPI涨幅由上月的0.2%转为持平。
“当前,受国际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低迷、消费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CPI增速总体运行在较低水平,核心CPI增速也处于较低水平。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辉表示:“国内需求旺盛,去年同期基数较高,这是阶段性的。”
从投资角度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亿元,同比增长3.8%,民间投资下降0.2% 。
从三大领域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投资增速也有不同程度回落: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2%,增速为比一季度下降1.6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增长6.0%,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0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9%,降幅比一季度扩大2.1个百分点。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指标增速回落,说明确实存在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短期表现为总需求不足; 中长期表现在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经济运行实现了良好开局”,但“内生动力不强,需求依然不足”“推动高增长” ——高质量发展仍需克服诸多困难和挑战”。
针对当前经济面临的需求不足、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会议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复苏的关键。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强化提高效率,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
当前经济复苏进程并未中断
上半年相关经济数据的下降是否意味着经济复苏进程的中断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基本一致。
“目前的经济复苏进程并未被中断,但复苏的斜率可能比许多人预期的要慢。”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辉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不确定中复苏是当前经济的基本特征,其中包括两个关键词:不确定性和复苏。 “不确定”是指复苏环境的不确定性尚未持续收敛; “复苏”是指我们正在努力摆脱近三年来全球疫情等因素综合作用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也认为,上半年经济整体仍在复苏,但复苏程度相对较弱。预期的。
徐显春表示:“中国经济受疫情冲击已经三年了,复苏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正处于曲折的复苏过程中。”
但在复苏过程中,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些现象也需要引起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晓光表示,要聚焦“五个20%”,即青年群体调查失业率超过20%,利润总额超过20%。工业企业同比下降20%,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0%。 %,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0%,消费者信心指数差距高达20%。
“这‘五个20%’不仅对中国经济复苏进程产生巨大影响,也表明相关领域的压力已经突破自愈能力,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危及中国经济复苏。”中国经济复苏进入第二、第三阶段,过渡顺利。” 刘晓光说道。
在他看来,“五个20%”也充分表明,下半年实现由复苏性增长向扩张性增长转变仍面临巨大挑战:宏观经济复苏不充分、总量需求相对不足,与长期增长轨道仍有较大差距; 微观基础修复尚未全面开展,各方面预期仍不高,各方面矛盾已开始充分暴露; 经济复苏的良性循环尚未有效建立生活网消息,一些领域恶性循环轮番出现。
以高质量投资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需求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投资和消费。 当前,基础设施投资已成为应对当前三重压力、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 回顾我国发展历史,无论是1998年积极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都是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并产生了持久影响。
对于当前针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投资,李迅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前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一旦经济失败了,我们马上就想办法投资,而且主要投资在传统基础设施上。”基础设施。”
今年以来,我国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不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2%,接近10%。
“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接近10%,所有投资项目能不能有比较好的投资回报?能不能都提高质量和效率?如果不能实现,那可能就不是高质量的投资。” 李迅雷解释道。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从成都到重庆,已经建成了成渝中线、西渝铁路、渝昆铁路3条高铁,各大城市也在建设地铁看来都是民生工程,但是要修多少?合理吗?”
李迅雷的观点是基于我国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很多中小城市不仅人口自然减少,而且出现人口净流出的情况。 对此,他认为投资应该充分科学论证。
“比如投资的预期回报是多少?需要提出一个更好的方案,而不是为了稳增长而投资。投资的目的应该是为了高质量增长,这就需要考虑这个项目是否投资了。”符合高质量发展。” 李迅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去年,我国120万亿GDP中,固定资产投资39.8万亿,投资率为37%。 在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包括印度在内,投资率仅略高于20%。 相比之下,中国的投资率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即便如此,我国目前在投资领域也面临新的问题——缺乏好项目。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学家、新闻发言人姚景源近日表示,今年3月份,全国入库项目3.4万个,比上年减少近10%。去年同期。
“现在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明显。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投资增速由高位回落,民间投资增速由低位继续回落。 徐显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民间投资负增长罕见,导致投资增长乏力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用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和短期项目”。
不过,近期,我国民间投资罕见出现负增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2%,低于整体投资增速4个百分点。
长期以来,我国民间投资约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4%,堪称投资行业的主力军和创造就业的重要力量。 在学者看来,当前民间投资低迷、民间投资意愿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总体增速下滑,导致投资回报率下降。
“其实经济下滑是正常的,在经济长周期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一直保持强劲的投资。所以,我们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说我们遇到了任何问题,也不能说我们遇到了任何问题。”立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着眼于长远。” 李迅雷说道。
他认为,民营经济投资意愿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需和消费端。 “所以,重点和重点还应该放在促进消费上。”
在投资不景气的情况下,黄群辉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仍然需要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没有意义。它是有意义的,但最重要的是拉动经济的根本动力仍然是消费。与发达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比例相比,我国的消费水平还较低。
刺激消费的重点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通过什么来刺激和拉动消费?
李迅雷的回答简单明了:“关键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收入高了才能增加消费。”
黄群辉表示,从近三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来看,确实是在下降。 “疫情前,我国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基本在8.5%以上,到去年四季度,增速已经回落到5.0%,差距很大,有钱的人才能消费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收入预期,人们就不愿意、害怕消费。”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胜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货币信贷近三个季度快速扩张,但增长和通胀尚未回升。显著地。 前几轮情况有所不同。 造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 2022年,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可能出现2011年以来首次收缩,2023年上半年可能不会回到2021年的高点。
“当私营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收缩时,私营部门对未来的信心就会减弱,支出行为就会变得更加谨慎,他们倾向于将存款完全用于价值储存而不是消费。从经济运行来看,这内需不足凸显,预期较差。” 彭文胜说道。
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仍居高位。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278.62万亿元,同比增长11%。 增速比上月末回落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
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意味着有更多资金可用于投资和消费,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 但过高的储蓄率必然伴随着投资或消费不足,尤其是大规模储蓄存款的背后,结构性失衡问题凸显。
李迅雷在研究中国居民存款结构后发现,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收入占比较低。
按全国居民收入五分位数分组,2022年,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3.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1.8个百分点,中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平均水平低0.3个百分点。
“这些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 李迅雷表示,中低收入群体是消费主体。 如果主体消费收入占比较小、增长速度较慢,有效需求增加的难度就会加大。 增加中低收入居民收入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来解决。
“在存量调整困难的时候,仍然需要增量补充。因此,要实施精准政策,针对低收入群体、失业群体、低保群体,以及加速老龄化进程中的养老金补充。” ” 李迅雷说道。
在黄群辉看来,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而收入与就业密切相关,收入是就业的函数。
“目前,我国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0.8%,如此高的失业率是前所未有的。” 黄群辉通过《中国经济周刊》建议,扩大消费首先要扩大就业。 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年轻人的就业问题。
刘尚希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就业和居民收入关系社会稳定和基本民生,稳定就业和收入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着力点,是当前的紧急目标之一。
“我国灵活就业群体已超过2亿人,现有低保救助政策无法覆盖新出现的弱势群体。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改进救助方式和技术手段,并借鉴疫情经验更加高效精准触达目标人群的方式方法,有效遏制居民资产负债表收缩和居民生计风险蔓延。 刘尚希说道。
提高效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针对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内生动力不足,近期“加大宏观经济政策配置”的呼声很高。
为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恢复,近期多部委相继出台稳定经济政策,释放积极信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善杰近日撰文指出,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全面好转的基础仍需巩固。 要加快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精准有力地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同时,要推动消费持续复苏,继续增加传统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不断拓展消费热点。 此外,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准入范围,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财政部长刘昆6月26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表示,下一步要提高效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密切跟踪地方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加强预算执行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全面提高资金支付效率,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完善税费优惠政策,支持私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及时解决经营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持续整顿企业违规收费,防止乱收费、乱收费。罚款、分摊。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胜认为,扭转当前经济形势必须依靠宏观政策的力度,而具体的政策选择则需要权衡政策目标和政策约束。 当前最合适的宏观政策组合应改为货币宽松、审慎监管宽松、激进财政扩张。
彭文胜具体分析,在私营部门资产负债表受损、债务负担依然较高的情况下,适度的货币宽松能起的作用不大。 尽管大幅货币宽松可能会显着减轻私营部门的偿债负担,但面临银行经营风险和汇率波动的双重制约。 如果审慎监管政策大幅放松,虽然可能直接刺激房价上涨,但也会让资产价格和债务更加难以持续,进一步积累中长期经济风险。
彭文胜认为,中国的财政政策和狭义政府债务仍有扩张空间。 但政府债务扩张的空间也非常宝贵,应该用来拉动短期增长,有利于中长期经济发展。 或者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的地方。
“财政政策方面,目前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年度预算安排,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打破财政‘不可能三角’(即政府不可能同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减税和控制债务三项措施。目标)。这个问题国外已经有实践了,比如在居民收入被切断的紧急状态下,可以采取财政和货币一体化的政策措施。疫情发生三年来,很多居民和家庭的收入都陷入了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也可以考虑类似的政策安排。” 刘尚希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元春认为,财政政策需要重新定位,才能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一方面,建立新渠道,直接向民营企业提供输血补贴; 另一方面,中央财政可以在支出节奏和总量上有所作为,出台更多政策稳定房地产投资、补充地方项目资金。 性金融工具进一步发展。
针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可能制约财政力度,刘元春表示,如果结合资产存量考虑,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严重。 重要的是要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来指导地方债务重组等积极行动。
货币政策方面,刘元春认为,由于实际利率高企与宏观负债率高位结合,经济主体还本付息成本压力较大,降息幅度应进一步扩大。
李迅雷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谨慎使用。 不要认为下半年经济可能走弱,然后推出强刺激。 短期政策会刺激投资,而为了刺激投资,债务就会增加。
“消费是一个慢变量,核心问题是大家收入增长预期偏弱,想消费就不敢消费,想投资就不敢投资。下半年工作重点今年的主题是促进消费,让大家有信心。” 李迅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过去一旦经济不景气,财政补贴的钱大部分都花在了企业层面。未来,更多的政府支出的钱还是会花在企业层面。”关乎老百姓、关乎民生,更有利于促进消费。”
我们应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较为稳定:GDP增长5%左右。 2021年和2022年,中国GDP增长目标分别在6%以上和5.5%左右。
对于全年GDP增长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许显春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这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确定的,今年达到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不是问题。”年。”
但徐显春也表示,近年来,虽然受疫情影响,发展环境复杂困难,但我国经济稳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可以在危机中逆势而上。”
直面问题和挑战,是解决经济发展难题的关键。
7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国务院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复苏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矛盾相互交织叠加。 实现经济运行持续全面好转、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立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经济质量和质量有效提升。 合理增加成交量。
李强强调,要注重政策“组合拳”,以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为重点,及时出台实施一批有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的政策措施。
在7月6日举行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表示,当前尽管面临困难和挑战,但积累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很多,应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