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气候变暖已是老生常谈的研究结论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全球气候变化   孙颖   张文建

2023-07-17 07:32:12 

沉阳刺槐、北京白玉兰、合肥垂柳、桂林枫香等,从1963年到2022年的60年间,展叶期平均每10提前1.5天到3.3天。年。

位于玉龙雪山东坡的白水河一号冰川,从1982年到2022年的40年间,冰川末端已经退缩了470多米。

海水温度也有所上升,有专家表示“已经达到了海洋生物无法承受的程度”。 此外,它还变得越来越“酸”——人类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超过1/5被海洋吸收。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意识到生存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气候变暖已成为司空见惯,各种极端天气更加频繁。

近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的生态文明论坛上,人们讨论了有关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一系列问题。 有气象专家表示,除了极寒事件外,其他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基本都在增加,比如极端高温、极端强降水、极端海平面上升等。

未来会发生什么?

夏天会变得更长

四五年前,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孙英就做过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变化的研究。

她知道,未来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会开始得更早、结束得更晚,而且高温天数会增多、强度也会更强。 孙颖说:“我们的研究证实,未来极端事件会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这是我们科学得出的非常明确的研究结论。”

但她没想到变化来得这么快。

今年北京的高温来得很早,人们纷纷抱怨,没想到这个端午节是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中度过的。

极端天气频现_极端天气频繁的原因_

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做了20多年气候变化研究的孙颖感到很惊讶。 她说:“去年的高温和今年的高温都非常反常,我们看了很多资料和资料,去年长江流域的高温是破纪录的高温,今年也是一个异常的高温。”打破了华北地区的纪录。”

近年来,孙颖觉得极端事件“一波接着一波,这一波还没分析完,到底是怎么回事,下一波又会来”。

高温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去年高温持续,长江流域干旱严重,干旱加剧了高温。 水流量减少,水力发电受到影响,就连能源大省四川也出现了能源短缺的情况。 水资源匮乏,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受到影响,还发生了严重的山火。

“从2020年到现在生活网报道,高温确实已经常态化了。” 孙颖坦言,“(未来)常态化到什么程度、在哪里常态化,这是未来需要研究的事情。”

气候变化并不会因高温而停止。

罕见和极端事件将会增加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到,全球平均地表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了1.1摄氏度。

“全球变暖1.1摄氏度”似乎并不令人意外。 如果没有温度计,人体甚至感觉不到1摄氏度的差异。

但事实上,气候变化不会以如此温和的表象出现,而是会以一系列严重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形式出现。 中国气象科学院研究员、IPCC第一工作组联席主席翟盘茂表示:“极端气温的增幅大于全球平均气温的增幅。”

_极端天气频繁的原因_极端天气频现

降水也是如此。

孙颖估计,“气温每升高一度,大气持水量就会增加7%,这意味着极端降水事件就会增加。”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研究员胡增珍在论文中解释说,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雨滴变大了——小雨滴少了,毛毛雨少了,大雨多了,“雨少了”几天,但下雨时却是大雨”。

因此,一位英国气象学家在生前居然亲眼目睹了英国40摄氏度的高温,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近年来,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都发生了特大洪水。 这段时间的降雨量相当于前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降雨量。

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气温上升却带来了其他连锁反应。

联合国科普文章写道:“很多人将‘气候变化’理解为气温升高,但这只是开始……气候变化的后果包括但不限于严重干旱、缺水、火灾、海平面上升上升、洪水、极地冰融化、灾难性风暴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全球变暖堪称极端事件的“放大器”。

世界气象组织助理秘书长张文健提到,目前每年有四五类台风244个。 如果未来气温上升3摄氏度,每年就会出现300多个台风,而且强度也会加大。

翟盘茂还表示:“未来极端事件的变化与全球变暖的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气候系统的很多变化将进一步加剧。随着全球气候的进一步变暖,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全球气候的变化。”极端事件的观测系统也有可能发生。极端事件越罕见,概率增加越大。”

气候灾害“吞噬”经济增长

_极端天气频繁的原因_极端天气频现

在“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应对”论坛上,张文健拿出了几张图表。

他说,过去50年来,全球发生了2.2万多起极端灾害,其中一半以上与天气、气候和水有关。 极端天气、气候和水相关事件造成的灾害已造成超过200万人死亡,造成经济损失超过30万亿元。

张文健指出了几个趋势: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增加。

他表示,对于高收入国家来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经济损失总量虽然不大,但占GDP的比例很大。 6%、5%被(自然灾害)吃掉。

张文健认为:“最发达国家仍需警惕减灾防灾对经济的影响,因为实际损失不小。最贫穷的国家在气象方面的投资较多,投资回报率在10%以上。”至少40%或50%。”

世界气象组织估计,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全球强烈热带气旋的比例将会增加。 一方面,这意味着经济损失——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沿海地区是最富裕的地区。 另一方面,生命也面临着现实的威胁——过去50年,亚洲有98万人死于极端天气事件,而热带气旋是主要原因。

具体到个人来说,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也是“难以承受”。

去年,西南地区山火频发,当地民众被迫“以火为邻”。 而这种现象也不例外。 前段时间孙颖访问北美时,一位加拿大科学家告诉她,加拿大山火非常严重,“在家一定要戴N95口罩”。

孙颖说:“当我们谈论极端事件时,我们会提到人的脆弱性和暴露性。暴露性很容易理解。脆弱性是一个更复杂的事情。同样的雾霾、火灾、高温,如果有潜在的疾病,适应能力肯定不一样,还有居住条件,如果有空调的话,应对高温会比较好,适应能力也会更强,如果没有空调,适应能力立马就不一样了。 ..”

出路在哪里

自1988年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一直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多大?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认为人类活动“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第四次报告认为“非常有可能”,第五次报告则认为“非常有可能”。 最新的九年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毫无疑问”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了影响。

这是全世界气象学家的共识。

张文健表示:“气候变化的根源仍然是温室气体排放。”

孙莹形容,“(温室气体)就像一条厚厚的毯子。”

而这块覆盖在大地上的“巨毯”还在变得越来越厚。

近年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温室气体公报内容如出一辙: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将创历史新高; 2021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所有温室气体)的含量将创下新高。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家双提到,“温室气体浓度逐年增加,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平均浓度均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极端天气频现_极端天气频繁的原因_

翟盘茂认为:“在全球实现碳中和之前,极端事件肯定会进一步增加。碳中和之后,进入负排放阶段,以降低气温上升,减少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

在实现碳中和之前,“至少在未来30到40年,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极端事件的挑战,所以我们现在就必须做好预警和预防工作。”

张文建说:“极端热浪、热带风暴24小时前预警,可以减少30%的损失。特别是在极端事件到来之前,可以疏散人员,减少死亡。”

除了预测天气外,气象界还致力于预测极端事件。 不过,张文建建议,在预警方面,我们应该更进一步——不仅要对极端事件做出更准确的预测,还要明确其对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影响。 他说:“如果这种差距长期存在,我们(气象部门)所做的很多工作最终都不会实现经济和社会价值。”

胡增珍说:“澳大利亚气象局聘请了社会学家来修改他们的报告。我们(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现此事后也聘请了社会学家。气候报告的语言很常见。除了讲述这些事实除了让内部人士知道之外,关键是让公众知道气候确实正在发生变化。”

孙颖认为,中国的公共教育还非常缺乏。 她说:“那天北京太热了,有一个老太太带着孩子出去,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没有这样的意识。”

孙颖记得,2021年郑州大雨来临之前,气象局多次发布红色预警,但很多人并没有认真对待。 2012年7月21日,北京发生特大暴雨,造成79人死亡。 “从那以后,大家都知道了,下雨天就得待在家里,不要到处走动,开车也不要去高速公路或者地势较低的地方。”

这是以生命为代价得到的教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学校对灾害的教育做得较少。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教学生,等这些人长大、老了,全社会的科学意识就会大大提高。” 孙颖解释道。

现阶段要做的低碳减排,每个人都有责任,WMO也有很多工作要做。

张文建经常表示,一个成熟的气象组织不仅要为减灾防灾做出贡献,还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经济要发展,没有新能源怎么办?这是我们气象组织能做的更大的方面。”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李雅娟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