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不喜欢其他孩子。在我成年之前,我曾经认为我讨厌每个人。但当我长大后,我意识到我只是不喜欢孩子。一旦你开始与成年人相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有趣是的,孩子们很可怕,不是吗?一群自私、吵闹、残忍、粗俗的小野蛮人。”
几十年后的今天,这位英国诗人的话语可能会赢得越来越多的共鸣。 当厌女症成为一种趋势,必然的结果之一就是,一个本来就被年轻一代“未婚未生”困扰的社会对孩子越来越不友好。
在韩国,自2012年第一家贴有“儿童禁止入内”标志的餐厅诞生以来,已有500多家餐厅/咖啡馆纷纷效仿。 民意调查公司韩泰研究公司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3%的受访者支持建立“无儿童区”,只有18%的人反对。 厌女症风靡一时,因为它满足了一种需求:你来这里是为了远离哭泣的孩子。
虽然大家都知道“没有孩子的社会就没有未来”,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个孩子,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对孩子不耐烦了。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这些不合群的生物不仅仅是令人讨厌的东西,有时甚至是彻头彻尾的小怪物。
有一次,我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小男孩。 他看起来大约四五岁。 他非常有活力。 如果没有达到目标,你会哭泣,永不放弃。
他的母亲看上去是一位非常干净、有教养的年轻女子。 起初她小声叫他安静一会儿,然后试图抱住他提醒他,但没有效果。 最后,她崩溃了,把头转向一边哭泣。
车厢里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母子俩在车站下车后,坐在我旁边的朋友似乎松了口气,低声说道:“这更加坚定了我不生孩子的决心。”
我能理解妈妈的崩溃,因为当了爸爸之后,我不止一次被孩子挑衅情绪失控。 当然,孩子也带来很多快乐,但你也只能知道,面对一个打不着、骂不着、讲不了理的亲人,是多么的艰难,而且还要负责。
现在的父母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相信“孝子出自棍子”。 如何教育孩子,与其说是爱和幸福,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很多人都对我说过类似的话:“有了孩子之后我才发现我并不是那么喜欢孩子。”
以前很多人说不想生孩子,总是归咎于经济成本问题(“养不起孩子”),但现在很多人本身就不喜欢孩子:如果孩子们一直被认为是“天真可爱”,但现在他们也可能被认为是不讲道理的“小恶魔”。
当然,这种心态的转变不仅仅是现在。 近年来“熊孩子”一词的流行,或多或少说明了一些问题。 只不过“熊孩子”多用来声讨“别人家的孩子”,然后用来谴责父母管教不好,很少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偶尔用,通常是贬义的,作为恭维,就像一位愤怒的母亲一样,高兴地说自己的儿子是个“小坏蛋”。
然而,无论如何,它确实触及了一种社会情绪:小孩子并不总是“可爱”,他们是侵入性的、令人厌恶的,不能仅仅因为“孩子还小”而被忽视。
小说《》中的一段话表达了许多厌女者的感受:“孩子们是如此……无知。除非他们不那么无知。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在得到之前绝不会放弃。这是烦人。我认识的所有可怕的人看起来都像大孩子!太可怕了,让我想吐。”
换句话说,这里令人厌恶的其实是一种不遵守默认的社会礼仪和规范的行为,但更多时候更多地出现在没有受过管教、不懂“文明行为”的孩子身上。 如果不改变,那就是近年来广受诟病的“巨婴”。
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们一般的第一反应就是责怪父母。 所谓“养不教,皆父之过”——当然,罪魁祸首往往是母亲。 人们似乎默认女性应该承担更多责任。 管教儿童的责任。
这意味着父母要对孩子的言行承担无限的责任。 虽然未成年人闹事要承担法律责任,但家里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即使父母双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教养,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也不能保证不会生出“熊孩子”。
这个时候,父母的压力是巨大的,就像地铁上的年轻妈妈,当她无法阻止孩子时,她就因为尴尬而崩溃了。 在一个像参观美术馆一样人人都安静的地方,孩子们的尖叫和哭泣对父母来说简直就是“集体死亡”的尴尬经历。
心理学研究发现,平日在职场表现出色的女性,遇到这样的场景,更容易陷入抑郁,因为她们会问自己,“为什么我连这个都处理不了?”
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孩子和其他事情不同,你没有以自己的能力理性地处理孩子。 如果你能接受你跟他/她讲道理,那你就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小大人”了。 说明你管教成功了——虽然这并不代表教育成功,因为“小大人”并不是孩子该有的样子,可能还存在着难以察觉的隐藏心理问题。
《神探伽利略》剧照
当然,这不仅仅是中国社会的情况。 日本社会可能更注重公共场合的礼貌和清洁,表现出来的厌女症尤为明显。
2007年上映的日剧《神探伽利略》中,福山雅治饰演物理天才余川学。 他在剧中总是理性、冷静,但当他遇到孩子时,他感到不舒服,因为他无法理性地对待他们。 存在。
这样一个反传统的形象能够作为电视剧的主角而走红,这本身就反映了日本社会心态的变化——事实上,日本公众近年来对那些不守规矩的“熊孩子”越来越怀有敌意。 越是不宽容,可以想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日本的出生率下降。
与过去相比,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 东亚文化虽然传统上注重礼仪生活网资讯,但实际上对孩子却极其宽容。 《红楼梦》中所谓“大人难受,还不是大人”。 人们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而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因为社会认为孩子不必像成年人一样遵守严格的礼仪规则。
对此,“巨婴”的出现与其说是传统文化的弊病,不如说是这种纵容现象持续存在,他们在应有的时期没有经历足够的“过渡礼节”。 “成年人”。
然而,当前的“儿童厌女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个教养问题。 其实很多人的潜台词就是:“我根本不在乎你们家是不是熊孩子,但是别影响了。我——你以为这是你家吗?”
换句话说,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谁拥有公共空间使用权的问题:期望每个孩子都像成年人一样理性地遵守公共规则是不现实的(有些成年人做不到),但是当相互之间发生时会发生什么?出现排他性要求?
首先可以做的就是为孩子们留出一个专门的公共空间——没有人喜欢看到孩子们在美术馆里静静地欣赏画作而哭泣,但可以有一个儿童美术馆,让孩子们释放天性,不会打扰大人。
这就好比很多人讨厌老人在楼下广场跳舞、吵闹,并将其归咎于老人缺乏公共道德,但这种道德谴责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老年人跳广场舞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但这种需求却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 事实上,很多人认为那些公共场所不应该让老年人占用,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当然,家长遇到的一些麻烦也需要心理机构的建议。 毕竟和孩子打交道也是需要技巧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无师自通。 然而,正如我们在社会上经常看到的那样,似乎公众普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应该做的事情,而没有人关心你是如何做到的。
让孩子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个体,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发展自理能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这不仅仅是个人或家庭的问题,而是社会本身的问题。 不错的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恋童癖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它本身就是问题。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