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旅行团、学习团。 有组织者口头承诺“参观清华校园”、“与清华学者交流”……但据媒体报道,不少游客才发现自己只是在学校里。 在门口拍照“打卡”,或者带学生进入附近的清华科技园,谎称园区为“清华新校区”,甚至利用附近一些带有“清华”字样的区域冒充清华大学。
每到假期,清华北大等顶尖名校都是中小学生打卡的热门目的地。家长花重金给孩子报考团,本来就是为了看看名校风采,让他们感受名校的氛围,却连学校都没进。 所谓的研究无疑成了“割韭菜”。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很多高校都开放参观,但对一些商业研究项目不开放。 一些组织者耍起花招,以进入清华、北大为噱头吸引顾客,甚至冒充组织“学生交流”活动。 说白了,他们就是利用了家长的信息不对称和求成功的心态。
某研究机构推出的研学路线,行程中包括参观清华大学或北大。网络截图
值得警惕的是,虚假宣传的研修旅游背后已形成产业链。 例如,报道提到,不仅有机构组织研究学习,还有机构在清华科技园等地出租场地,让研究机构和旅行社组织学术大师之间的交流。 著名的学校参观变成了“参观这里”,家长和孩子都被蒙在鼓里。 不仅是失信行为,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涉嫌违法违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相关商品或者服务,“应当真实、全面生活网消息,不得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旅游法》也明确规定,“不得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游客”。 研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参观名校为噱头,吸引顾客,混淆校外与新校区。 这种以营利为目的的虚假宣传,已经涉嫌违法。
面对乌烟瘴气、混乱不堪的科研市场,应该有更加严格的行业监管,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观名校等研学旅行也是旅游的一种形式,应遵守旅游行业的规定。 主办方是否具备相关资质、招揽顾客过程中是否存在虚假宣传、消费者知情权是否得到保障等都应该成为执法部门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研学旅行越来越受欢迎,价格也水涨船高。 家长动辄花费数千甚至数万元。 对于组织来说,市场增长带来的红利应该通过诚信经营来消化,而不是把愿意花钱的家长当作待宰的羔羊。 家长们让孩子参观名校,是想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名校的氛围。 这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如果他们被混乱的市场“吸取教训”,那该是多么的尴尬?
科研市场规范发展,不能允许组织违法违规经营。 面对各类乱象,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畅通举报渠道; 家长们也一定要擦亮眼睛,谨慎选择,一旦遇到虚假宣传,坚决维护自己的权利。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