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政策应该满足三点:可行、有效、副作用小
文字| 刘建中
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未来发展道路缺乏可模仿的成功先例。 202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复苏弱于预期,各界经济学家纷纷给出分析和建议。
Koo是野村综合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曾就经济和银行问题向日本首相提供建议。 在加入野村证券之前,他曾担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学家,并荣获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理事会博士委员称号。 辜超明因其代表作《大衰退》和《资产负债表衰退论》而为学界所熟知。
顾超明观察到,当资产价格大幅缩水时,很多企业即使有能力借贷也不愿意增加债务。 这些公司将利用盈余来偿还债务,而不是扩大投资。 他表示,这是因为企业需要修复受损的资产负债表并降低负债率。 毫无疑问,他的发现很有趣,但他们的发现长期以来一直在经济学经典中讨论。 而且,顾超明对于企业减少投资的解释也不完整。
危机过后,企业减少投资至少有两个心理原因:一是顾超明所说的降低负债率,从而提高企业运营的安全性。 第二个原因就是经济衰退时期缺乏良好的投资机会。 当然,仍有不少企业失去了借贷扩张的能力。 在经济衰退期间,银行在放贷方面将变得更加谨慎。
虽然很难查明具体原因,但大衰退之后,居民不愿意消费,企业不愿意投资,社会整体需求大幅下降,这是一个非常可靠的经济现象。 当前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防止社会总需求继续崩溃。
顾超明认为,此时政府应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来抵消企业和居民需求的下降。 他还认为,货币政策和结构性政策的作用并不明显。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并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影响民间投资。 货币政策还可以改变某些细分市场的利率。 结构性政策通常指科技创新、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竞争力。
结构性政策是非衰退时期最重要的政策生活网消息,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结构性改革需要时间。 当经济衰退发生时,社会总需求迅速下降,结构性政策很难在短时间内推动总需求的恢复。
所以本文重点讨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
以下分为五个部分:
1、财政政策的困境;
2、货币政策有效、必要;
3、其他政策探索;
4、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5. 写下最后一句话。
财政政策困境
应对经济衰退,顾超明开出的药方是“有效的政府投资”。 “有效”这个词在这里很重要,但困难在于我们不确定什么样的政策更“有效”。
无论是鼓励消费还是扩大投资,政策首先要扩大当前需求,防止需求崩溃。 此外,还希望政策能够带来效率提升、生产力提升、产业升级。 毕竟我们还需要发展,生产力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针对目前的形势,经济学家给出了很多建议。 拟议的政策是否有效? 政策执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我们首先回顾四项最广泛推荐的财政政策。
第一种方式是政府直接投资。
回顾历史,在这类项目中,有的回报很好,有的回报不好。 这种方法侧重于项目盈利能力。 翻看部分地区的专项债券报告,不难发现,不少专项债券的收益计算并不具有说服力。 负回报率的政府投资实际上是政府消费。 比如修复没有汽车的道路,以及一些形象工程。 这种投资浪费社会资源,缺乏效率,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第二个办法是减税。
减税是一项非常好的政策,可以有效减轻企业税负,但减税并不能很快扭转信心不足的局面。 看不到盈利前景的企业不会因为减税而扩大投资。
为促进企业投资,优先扣除与投资相关的各类支出。 制定具体政策时要做到三点:规则明确、程序简单、额度足够大。 如果减税不值得,企业就不会感兴趣; 如果规则过于复杂,不仅会导致执行成本高昂,而且容易滋生腐败。
三是中央政府发行债券缓解地方债务压力。
一些地区的偿债压力很大,一旦暴露,可能会加剧经济衰退。 当前,风险爆发的时间应该推迟,但应仅限于债务延期,而不应是底线救助。
确实,中央政府发行债券的成本较低。 以中央债务替代地方债务,可以减轻地方债务负担,给予地方政府更多治理空间。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抵押品质量低劣,为什么能从市场上借钱呢? 这是因为市场认为中央政府最终会为地方政府提供底线。
如果中央真的救市,将会增强市场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信心,导致风险进一步扩大。 市场的观念需要纠正而不是强化,市场需要知道投资某些高收益城投债需要自担风险。
第四种方法,就是把钱不加区别地分给所有人。
这个政策是公平的,但效果很难说。 施舍政策在美国运作良好,但中美两国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图1显示,美国人的消费倾向较高,基本维持在90%以上。 美国居民过去十年平均消费倾向为92.4%,即100元可支配收入会花掉92.4元。 然而,中国人民生活在和平之中,危机意识也很强烈。 近十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6.2%。
图1:美国居民与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
有读者会说66%也有效。 如果每人发1万元,那么就有6600元变成支出。 然而,这实际上很难确定。 首先,202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4.9万元,消费3万元左右,消费倾向下降至61%(3/4.9=61.2)。 这反映出消费者信心不足。
而且,我们不知道普通人突然收到一万元后是否会消费。 如果信心不足,这1万元就完全算是积蓄吗? 如果没有消费,短期内就无法拉动内需。
当然,虽然短期内达不到效果,但我还是支持每人捐一万元。 这1万元可以帮助很多家庭修复资产负债表,具有长远意义。
目前有两个政策可以优先考虑。
一是完善社会保障。 在经济衰退期间,一些人的生活更容易出现短期衰退。 中国现在物质已经足够丰富了,不应该缺少粮食。
首先要确保弱势群体温饱无忧。 还可以为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工提供基本的食宿。 从短期来看,这解决了农民工的实际困难;从长远来看,这解决了农民工的实际困难。 从长远来看,这既鼓励了农民工,又可以推动农民农民工、农民工公民化的进程。
二是企业科研补贴。 企业研发将购买设备并聘请大学毕业生。 这可以迅速扩大社会需求,而研发将提高我们未来的竞争力。 如果企业开发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企业也会扩大投资。
2022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总额为1.4万亿元,算上非上市公司,体量足够大。 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控制企业的虚假申报是一个问题。
顾表示,大衰退期间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 但他的意思是,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后很难看到明显效果,所以必须出台有效的财政政策。 但他没有说的是,如果货币政策不调整,将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后果。
因此,在财政政策的基础上,货币政策必须配合。
货币政策有效且必要
我们在本节中的主要观点是,降息需要迅速,并根据经济衰退的程度适当超调。 例如,如果购买和出租房屋的回报率为3%,那么买房的抵押贷款利率应该很快就会降至3%以下。
严重衰退后,仅靠货币政策很难增加社会需求。 经济学中有一个比喻:你可以用绳子拉一头牛,让牛喝不到水; 但如果牛不想喝水,绳子就没用了。 打个比方,货币政策对于抑制需求过热非常有效,但当需求不足时,货币政策却无能为力。
但如果货币政策不配合,就会阻碍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让我们想象一个最简单的经济模型:假设社会上只有一种投资产品:住房。 那么,经济衰退后如何扩大住宅投资呢? 以下纯属理论政策讨论,并非实际政策建议。
首先,可以使用很多财政政策:取消限购; 鼓励购房和以旧换新(如棚屋改造); 减少印花税和契税; 简化交易程序(如“抵押转让”),降低交易成本; 规范中介市场,打击黑中介; 信心稳定(例如明确表示50年内不开征房产税); 地方政府进入市场直接购买房屋用于租赁等。
上述财政政策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效果的强度未知,副作用也未知。 货币政策呢?
如果用作投资,私人购房者将权衡收益和风险。 收益是扣除资金成本、折旧等成本后的租金收入,风险是房价进一步下跌的程度和概率。 这时候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因为利率的下降直接降低了资金成本。
当然,在大衰退期间,即使零利率也无法带动购房需求。 因为大家都预计未来房子会跌很多,或者未来的流动性会很差。 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无效,只是不够有效。 这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配合,共同努力下更容易成功。
回归现实,目前整个中国社会的投资收益率正在下降。 此时应降低利率以匹配投资收益率。 考虑到信心不足,为了诱发投资需求,此时的基准利率应下调至社会平均收益率以下,特别是贷款基准利率应下调。
日本经济衰退初期的货币政策滞后。 经济增长大幅下滑,降息速度太慢。 1991年萧条迹象非常明显,但图2显示,1992年日本各大银行的贷款利率仍在6%以上。 面对大冲击,1990年至1993年日本各大银行的贷款利率远高于名义GDP的潜在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扩大投资的意愿必定较弱,投资无法抵御经济的冲击。衰退的力量。
图2:日本主要银行贷款利率与名义GDP增速
财政政策的出台和见效需要较长的时间,货币政策首先要迅速调整到位。 降息幅度应根据资产价格下跌预期、信心受损预期、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等因素确定。 比如,这次中国的房地产业受到了重创,所以房贷利率应该大幅下调。 对于一些城市的小房子和首套房,甚至可以考虑零利率。
除了财政、货币政策外,我们还需要探索其他政策。
其他政策探索
为了应对经济衰退,还需要三种类型的政策。
第一类是完善股票市场体系。
股票市场是鼓励投资的制度安排。 因为投资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股市的机制就是风险共担、利益共担。 但中国的股票市场机制并不完善。 注册制实施后,新股发行加速。 股市不能成为一部分人资产可以放大、快速变现的地方。 股东减持应更加严格。 例如,在公司分红低于募集资金的前提下,前10名原始股东不能减持。
此外,还应提高股票市场的透明度。 金融诈骗要根据情节从重处罚,对举报人按照处罚金额按比例给予奖励。
第二类是改善营商环境。
改善营商环境可以促进投资,这是毫无疑问的。 无数城市表示要改善营商环境,但真正取得明显改善的城市并不多。 往往原来的好继续是好,原来的坏继续是坏。 统计发现,金融条件较差的城市,营商环境往往较差。 营商环境难以改善有两个原因。
一、改善营商环境意味着牺牲短期利益换取长期利益。 但当财政紧张时,很难放弃短期利益。
2、改善营商环境需要特定的人去落实,这就意味着限制某些单位和个人的权力,本身就困难重重。 对这些单位和个人进行监督和限制需要相应的人力,但谁来监督这些监督人呢?
第三类是增强投资者信心。
有多种方法可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最重要的是消除不确定性,而投资者就害怕不确定性。 未知概率、未知损失率的投资往往让人避之唯恐不及。 更可怕的是,有时损失并不限于投资金额。
消除不确定性,需要不断稳定各项政策。 如何保证政策稳定? 也许需要立法,但如何立法需要政界、学界、商界各界人士的建议。
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未来,中国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科技创新,二是不断增加劳动者收入。 第二点尤为重要。 为此我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一是转变职业培训机制。 职业教育是增加劳动者收入的有效途径,但目前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很多劳动者没有钱接受高质量的培训。 可以找到方法将受训者的未来收入与教育和培训提供者的收入联系起来。 例如,学员未来十年收入的10%将归培训机构所有。
职业教育不一定是学校提供,形式可以更加灵活。 甚至可以进行一对一的培训,同时可以通过区块链等技术来证明培训关系,让培训提供者可以分享未来的利益。
二是鼓励人们到发达国家工作、到欠发达国家创业。
为发达国家的职位空缺提供培训和出国工作服务。 以日本为例,日本老龄化严重,需要大量护理人员。 日本合格护士的月薪普遍超过1万元人民币。 中国可以培训护理技能、语言培训、日语相关资格考试。
出国打工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可以将赚到的外汇汇回国内,拉动内需。
欠发达国家的创业机会很多,但也存在语言、安全、货运等方面的困难。 外交部、海关等部门可以为企业家走出去提供支持和便利。
企业家将从中国购买商品,这将推动需求。 而且,创业所得的部分利润也将汇回国内。 如果这些企业家掌握了国外的黄金、石油等重要资源,将更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三是鼓励各城市模式创新。
中国可以在不同城市进行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劳动者收入的模式创新和政策试点。 通过试验,哪些政策有效会变得更加清楚。 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
写在最后的话
当前形势不能掉以轻心,经济低迷的局面必须尽快扭转。 如果抑郁症持续太久,人们的观念就会发生变化,信心就更难恢复。
我父母那一代人非常认同勤劳致富的理念,他们周围几乎每个人都是勤劳的。 勤劳的人们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我的二叔是一名木匠。 下班后,他制作沙发并出售。 他赚了很多钱。 1984年,他建造了我们当地第一座二层楼房。 那时,他们看到的只是希望,看到的是努力,但看到的是幸福。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再认识到不加思考的努力,这是一种进步。 他们更相信认知和智力思维的作用。 但如果经济衰退持续太久,长期颠簸的年轻人就会认为财富遥不可及,选择平躺。 这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与先进的技术相比,先进的理念和顽强的精神才是更珍贵的东西。 我们不能让经济衰退的绳索勒死我们。 国家应该制定公平、良好、稳定的规则,给人民以方向和希望。 个人应该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每个人的遭遇都是不同的,就像森林里的树木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或多或少地接受到阳光一样。 但你会发现树木会尝试调整每片叶子的方向以获得最多的阳光。
(作者为财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