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电影放映引发争议,是市场行为还是扰乱秩序?
电影《无罪》里你需要谈谈“武德”
大规模放映成为2023年暑期档电影档期的新现象。 《全有或全无》、《八角笼里》等爆款影片虽然票房口碑不错,但在正式上映前却因大规模放映而引发争议。 支持者认为,订单放映意味着电影制片厂对影片质量有信心,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反对者称,秩序筛选的关键在于“点”。 涉嫌压制其他影片的生存空间。
放映早已成为常规宣传方式
周二上映的电影《全有或全无》是目前最热门的电影。 截至8月9日,影片总票房已突破8亿元,有望争夺今年暑期档票房冠军。 然而,《全有或全无》和另一部电影《在八角形》却因“大规模放映”而陷入争议。
《全有或全无》原定8月11日上映,7月28日,影片宣布将于8月5日至6日上映。8月2日,片方宣布第二轮放映生活网报道,从8月7日开始直到发布之前。 影片凭借海外电信诈骗题材和铺天盖地的短视频营销,未上映就爆红。 8月5日至7日狂揽票房5.4亿元,其中8月6日单日票房达到2.2亿元。 袁,打破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单日票房纪录。
无独有偶,7月6日上映的王宝强导演的电影《八角笼里》,于6月22日开始上映,总共放映10天,影片在上映前就获得了4.2亿元的票房。筛选。
两部电影放映期间有多少天排片时间超过了20%,这让很多人质疑:排片时间这么高,这和正式上映有什么区别? 有人直言,这样的放映超出了正常范围,挤压了其他电影的生存空间,这是“不强调武侠”。
“如果没有法律禁止的话,这是可以做到的。” 电影发行从业者小谷认为,目前国内对于傻瓜拍摄制度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对所有电影都是开放的。 作为电影市场化的产物,点映已经存在多年,早已成为最常规的宣传发行操作之一。 新片正式上映前,放映可以带来院线的第一波口碑和信任,为影片的上映比例和票房爆发奠定基础。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点播和放映可能没有太大区别。 因为看过缅北诈骗团伙的新闻,又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了《全有或全无》的预告片,观众杨洋对这部电影很感兴趣。 8月6日晚上,她无意中发现这部电影有很多场次,就去看了。 后来打开豆瓣才发现,这部电影还没有正式上映,豆瓣评分也还没有开放。
不同时间段的视频之间应留有空间
对于影院来说,大规模的放映一方面增加了电影排期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打乱了整体的电影档期。 “我对这种行为非常反感。” 北京一家剧院的经理龚先生直言不讳地说。 从影院角度来看,每一个档期都是提前设定好的,影院可以据此安排影片排片、宣传等工作。 大规模的放映打破了这一常规。 。 “今年暑期档基本上每周都有重点电影上映。8月4日这一周,新片《巨齿鲨》上映,《封神上篇》《热血沸腾》热播,《芭比》《嫦娥》一部《三万里》等上映多日但口碑不错的影片不得不考虑。 空间已经饱和了。 这时候又来一部《全有或全无》,剧场里会更尴尬。 就像点餐一样。 菜品刚刚好,还得再点,硬菜只能浪费。”
“排片超过20%就可以叫点播了吗?”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彭侃认为,“片厂采用点播概念,会让一些影迷有尝鲜的感觉,这对电影有利”从宣传的角度来看。其次,豆瓣大部分电影在放映过程中不会发布评分,因此电影制片厂在口碑和舆论方面的风险会较小。
经过多年的培育,国内电影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些规范。 正常排档中,大部分电影都在周五上映,在新片下周末上映之前,他们在排片上有一周的优势; 如果第一周的上座率较高,即使第二周有新片加入,电影档期也能得到一定的保证。
电影行业专家蒋勇表示,不同档期上映的电影之间会有一定的间隔,这是行业的默契或者规则。 在他看来,大规模放映是以市场行为和观众选择为名,违背契约精神,扰乱市场秩序,挤压其他影片的生存空间。 “本来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市场空间,靠实力和口碑吃饭,但现在都在同一个档期里被砸了。这种行为是一个不好的开始。如果大家都吸取教训,未来,时间表将是相同的。这个概念将消失,市场将变得混乱。”
专家呼吁及早监管
电影市场专家、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原副会长路遥呼吁电影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院线规范限制大规模放映现象,促进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电影业。 健康良性发展。
“疫情之前,国产电影之间有默契,一般提前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大家面面相觑,掂量自己的量级,决定是同台竞技还是分期上映。”是比较好的排片机制,大家表现都不错,但后来受疫情影响,说提档就提档,说撤档就撤档。” 路遥表示,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哪个制片人,都会在无序的竞争中受到伤害,从而影响整个电影。 产业发展。
当然,大规模放映引发的争议对于带动电影的热度来说是一个好兆头,至少说明了大家都在关注电影。 影评人景润成笑称,“前几年天气太冷了,没人讨论电影,虽然现在有点乱,但对于从业者来说,热总比冷好。”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