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夏天的三部美国大片:《芭比》、《奥本海默》和《碟中谍7:致命清算》。 票房冠军。 两部暑期档大片:《长安三千里》和《封神上篇:朝歌风云》票房分别突破13亿元和11亿元。
中美之间的斗争也在电影中展现,美国电影在中国已经无法再主导票房了。 中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文化话语权。 在内地,《芭比》的口碑比《碟中谍7》还要好。 有趣的现象是:芭比()在美国是一种文化符号,就像麦当劳、迪士尼一样。 当你想到芭比娃娃时,你会想到一个典型的美丽金发、身材娇嫩的美国女孩。 芭比娃娃是美国资本主义下产生的一个文化概念。 1959年在美国推出时,它是一款模仿成人社交生活的女孩玩偶玩具。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芭比成为女权主义者批评的对象,她们批评芭比将女性典型化为对象。 事实上,资本主义将女性视为消费或被消费的对象,这并不奇怪。 化妆品、时装、高跟鞋、手袋等都把女性包装成消费品,这也是资本主义消费主义衍生的社会现象。
《芭比娃娃》是一部没有受到太多女权主义压力的电影。 美国女权主义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模式,就是在社交媒体上被消费。 女性已经完全成为一种消费观念。 当世界首富是高消费品牌LVMH集团的拥有者时,就意味着整个世界都女性化了。 女性意味着一个被消费和消费的对象。 这是社交媒体的一个特点,就是只看外表、只看包装、只看身材、只看外表的绝对价值。
但在20世纪60年代、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共产主义中国,美丽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中国人说,内在美可能比外在美更重要。 但在消费社会,我们只看外表,看包装,看表面的现实。 所以很有趣的是:妲己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很多时候妲己都被说是一种罪人,但是如果当时没有纣王,妲己怎么能成就呢? 所以每个妲己的背后都有一个纣王。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Ken。 《芭比》电影中有一种女权主义幻想,是一个以女性为主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肯只是扮演配角,肯其实就像妲己一样。 妲己本身就是在和纣王合作,因为没有纣王,怎么会有妲己呢?
在中国历史上,被变成妲己的人不计其数,比如杨贵妃、貂蝉、褒姒等,都说美貌是灾难,也就是说,美貌会让英雄迷茫,做出错误的决定,并危害世界。 但英雄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一旦发生灾难,就要求妲己承担罪责。 大吉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 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把女人当作罪人,男人做的所有坏事都是女人的功劳。 这种推卸责任的观念是中国封建思想的一个特点,这使得父权制成为一条不会错的金科玉律。 问题在于认为女性是障碍的文化观念。 芭比和妲己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电影《封神上篇朝歌风云》中的妲己也有类似妲己的典型现象,而且她似乎摆脱不了那个传统套路。 《封神》电影沿袭了西方电影《指环王》或《权力的游戏》的路线,主打神灵、怪物和神话元素。 电影中的中国传统只是一种故事模式,离不开《封神榜》的基本套路。 但《封神》的电影制作严谨生活网报道,电脑特效和美术凸显视觉美感。 所以它是一套视觉驱动的电影,故事并不复杂,叙事视角也没有突破。 这是一部视觉和听觉都十分养眼的电影。
电影《芭比娃娃》也是如此。 电影一开场,就有浓浓的美国导演韦斯的审美风格。 如果去掉这些美学,芭比娃娃真的没什么特别的。 女主和男主“狄”(娘娘腔)的表演,以及“尚气”男主刘思慕的表演也带来了娱乐感。 因此,虽然《芭比》和《封神一号》在今夏的档期能够满足观众作为娱乐电影的基本娱乐需求,但说到精神层面,两部电影似乎都是典型美国价值观的套路而中国人只是传统封建思想的套路。 这一次,中美电影的竞争似乎打成了平手,没有任何区别。 (本文作者胡恩伟,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兼首席执行官。)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