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平等与卓越的张力--—教育改革的内外限度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教育   平等   主义   改革   卓越

2023-08-15 04:03:08 

平等卓越之间的张力

——教育改革的内部和外部局限性

各位校长、老师们下午好。

我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教育改革越变,问题就越多、烦恼就越多? 专业领域需要接受公众监督,也应该成为公共领域。 但如果变成了各种情绪、各种矛盾、各种想法和利益的战场,我们就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和观察,理性诊断问题的真正症结,然后谨慎选择可能的解决方案。

▍“别人的孩子”与“我们的孩子”:教育平等的极限

首先,作为普通家长、普通人,最突出的感受就是教育负担太重。 教育减负1.0版本,学业负担重; 学生的负担减轻了,但家长的负担却更重了,比如经济负担、情感负担、时间成本等,这就是教育减负的2.0版本。 教育竞争太激烈,出现学术军备竞赛,今年流行“内卷化”一词; 教育成本太高,怎样才能提供人民满意的教育? 当我们用服务和消费来定位教育行业的时候,找到一个值得信赖、满意、负责、专业权威的学校和老师就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贵。 不幸的是,越贵越好。

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我看到的是教育应该建立的秩序已经消失了。 我从一个比喻开始,然后讲了一个美国故事。 这背后是平等与卓越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是教育的弊病。

“别人家的孩子”不仅是一句日常口语,也是一个比喻,指的是激烈竞争下的胜利者。 作为一个日常观念,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父母、同龄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参照物和榜样,成为激励或压力机制; 或者他们本身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背后的心理和情感是复杂的。 钦佩、羡慕、嫉妒甚至仇恨,是“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的比较,或善意的鼓励,或羞辱。 作为一个隐喻,“别人的孩子”的出现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已经成为过去时,这种提法以及随后的社区都陷入了危机。

普特南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写道,20世纪50年代的克林顿港是美国梦的梦想:所有孩子,无论其出身,都能获得体面的生活机会; 镇民们把这群毕业生视为“我们的孩子”。

朝鲜问题背后的大国利益博弈_利益博弈是什么意思_

然而,半个世纪后,克林顿港的生活已成为美国的噩梦。 整个社区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两边的孩子都在走向彼此难以想象的生活。 它就像一台自动扶梯,载着1959届的大部分学生上去,但就在“我们自己的孩子”即将踏上它时突然停了下来。 美国梦已经破灭。

关于美国梦有一句经典的话:“通往财富、荣誉和幸福的道路是向所有人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对社会有用。每个人只要愿意为之努力,就可以踏上成功。” 成功之路可以说是触手可及”(摘自1843年出版的《麦加菲读本》,美国第一本全国通行的中小学教科书)。

美国梦的典型代表林肯总统曾说过:“我碰巧暂时占据了这座白宫。你们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像我父亲的孩子一样渴望来到这里,而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见证人。” 然而,这种平等就是机会均等,正如胡佛总统所说:我们的社会建立在个人成就的基础上,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品格、能力和对他应得的社会地位的渴望。 但同时他也必须经受竞争的磨砺。

机会均等必然带来激烈的竞争,其背后是平等与卓越的张力。 美国教育史上有杰斐逊主义和杰克逊主义(the and the):前者强调“人才的发展”,后者强调“普通人的机会”。 如果更多地考虑人才,学术内容重的话,课程就会有难度,很多学生学不会。 但如果只强调平等、教学内容单一,就无法激发人才的发展。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承认差异吗?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 如果我们回避“智力天赋”存在差异的现实,相信每个孩子“通过适当的教育都可以成为他所期望的人”,柯南特(哈佛大学校长)批评道,这是“像抚养绑匪成为他所期望的人一样不切实际的期望”。橄榄球运动员》,这是“杰克逊主义”的遗产——“杰克逊民主坚持人人生而平等,羡慕智力的先天优势,主张人人享有平等教育权利的原则。”

科南特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平等主义,而且是过度的平等主义。 他坚持认为,“每一代人都从一个新的起点开始自己的生活,利用努力工作和能力……获得自己的回报”,并且美国梦需要一个“每一代人结束的持续过程。权利和特权应该自动重新分配。”

每一代重置、自动重启都远非易事,必然会带来非常激烈的竞争。 科南特还表示:“这个国家早期坚持教育机会均等,并没有让每个学童都成为银行行长、铁路大亨或船长。但对于一个选择了正确发展方向的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来说,不客气地说, ,上述工作并非遥不可及。今天,教育处于阶梯的底部。要攀登这个阶梯,需要具备一个世纪前争夺财富机会所需的竞争力。”

这就是“精英教育”走向民主的内在悖论:平等机会和自由竞争下的自我奋斗梦想的本质是个人主义。

▍人民满意的教育和个性化的“机会教育”

_朝鲜问题背后的大国利益博弈_利益博弈是什么意思

我们再看看华文教育的问题。

人民满意的教育与个人主义机会教育是什么关系? 改革开放40年来,普通中国老百姓已经习惯了乘坐自动上升的自动扶梯和向上移动的速度。 当向上流动的热情遇到日益稳定的结构时,教育开始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大多数中国家庭仍然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不允许失败,也不接受平庸。 教育投入过多导致教育不再是教育。 孩子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中国家庭学会竞争并脱颖而出,而中国公立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同样优秀。 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悖论。

期待让所有学生“一样优秀”,教育减负1.0版将减轻考试负担,减轻孩子的压力,让所有孩子享受快乐的童年。 另一方面,大量中高收入家长可能逃离公立教育体系,到私营部门寻求更高水平的服务,公立学校成为低质量机构的“代名词”。

此时,我们看到了教育双轨制,廉价的公办教育和昂贵的民办教育并行,以及与公办学校教育并行如火如荼的教育产业,如培训机构、课外教育市场、咨询机构。 其中就有庞大的中产阶级家长为此付出的代价,他们要承担沉重的教育负担。 这是教育减负2.0版本。 这就构成了当前非常复杂的教育生态。

再看学校制度,一方面是基础教育均等化,但如何避免低水平的均等化? 如何提供有层次、有质量的教育? 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中,有财政支持的院校存在分层,比如双一流、985、211……这背后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基础教育的平等与高等教育的分层。教育,当然还有全球教育选择。

简而言之,创新的、分层的高等教育与公平、平衡的基础教育之间如何建立联系?

教育的负担越来越重,因为竞争的成本越来越高。 它不仅需要个人持续的专注和坚定的意志,还需要对智力和才能的迷信,以及精明的眼光和昂贵的投资。 这已经成为一种理性的操作。 家庭、学校、培训机构在教育消费的逻辑下日益趋同,有着相似的运作原则。

围绕录取学校排名、专业选择、考生排名、竞赛获奖、自招生成绩,每一个指标都是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产业链。

在人民满意的教育旗帜下,人民不是一个抽象的整体,而是一个相互冲突的群体,甚至是一个分裂的个体。 激烈竞争的逻辑将教育公平的政治理想主义逆转为精明算计、务实但不乏淫秽的教育功利主义。 因为学业成绩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家庭多年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下,我们面临的困难更大,因为防范“下风”、争取“上风”,已成为各阶层(包括中、中、上层)代际传递中的深层张力甚至日常焦虑。 。

中国教育已经融入全球化,不仅有平均主义的诉求,还有中层管理、投资和赌场策略,以及精英阶层为了维持子孙后代的严格传承。 在教育选择之后,在家长式作风兴起之后,这就是龟兔赛跑不再需要的多样性和选择吗? 还是“乌龟开宝马”的进入,更严格、更招摇的资本排除? 教育选择多元化,是真多元还是假多元?

对“素质教育”的不同定义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 如何避免教育的封闭性“部落化”和多元化的碎片化“马赛克化”,是我们今天无法回避的问题。

钱穆先生在反思中国传统教育时说:“如果信仰教育缺失,国民教育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就会成为一种个人主义、自由竞争的机会教育,一种赛跑式的教育。”教育:利用国民教育的机会,攀登个人自由教育的未来,倾向于寻求知识和职业道路去竞争,如果这样的话,人生就只有挣扎和分离。在社会上,只有聪明而坚强的人才能成功,而不管那些愚蠢和病态的人的失败。教育是不负责任的,尽管他们有痛苦、怨恨、嫉妒和叛逆。”

几年前我写过,教育“哲学”有两种类型:

一是简单化教育,像发动机一样在学生心中注入向上的动力。 学校还用一整套细致严格的制度来保证学生身心的转变,培养受用一生的习惯和性格。 苦难之后,是习惯的形成,是意志的磨砺,是高品质的喜悦。 这是所有精英尤其是文职精英自我修养的艰辛过程。

还有基础广泛的教育。 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学什么,还可以选择何时学、去哪里学、和谁学、如何学:在集体之外,让每个人都变得伟大。

这对“观念为本”的教育模式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断裂:

大城市特别是社会中上层阶级已经开始体验和享受素质教育的成果,而中小城市、乡村、社会中下层阶级仍然信任和选择“应试教育”。教育”; 中国社会的中上层和中下层在培养“继承人”的方式和塑造精英的策略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所以我们既有被压迫的孩子,也有“被宠坏的孩子”,今天我看到现实比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复杂得多,它奇怪地放在一起。

“无限儿童”的背后,是现代的“无限疾病”。 教育病只是社会病的出路。 简单的教育植根于中国当前的政治和经济结构。 这是一场一个人对抗所有人,让所有人都上去的战争。 ,这背后是无根之病。 博方教育根植于中国当下的观念和人们的情感结构中,是一种无限的病态和极端的个人主义。

我们要看到,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既有政治背景、经济背景,也有思想结构和民情因素。 当我们羡慕芬兰的创新教育,当我们热情引进各种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时,我们不要忘记,学校并不是一座可以移植的“飞岛”。

当我们构想未来的教育时,我们需要警惕,未来不是建立在空沙上的,未来不是没有过去和现在的——对时间的空洞想象,也不是一个“超人”或非人的与技术和互联网“乌托邦”的帮助。

▍教育竞争:优胜劣汰还是劣势竞争?

激烈的教育竞争下:是优胜劣汰还是劣势竞争?

这对概念来自于寻找全球就业机会。 全球拍卖已经成为一个由赢家和输家组成的复杂网络,它已经超越了国界。 用国民经济或家庭平均收入来讨论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已经变得毫无意义。

西方政府面临着被迫分为精神状态和肢体状态的重新思考。 成功者拥有创业的技能和知识以及头脑和动力。 这些全球经济宠儿的价值将继续受到高度重视。 全球经济的增长将促进无国籍精英的发展。 如果他们不能被认定为顶尖人才,他们就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与高技能、低工资工人的反向竞标战中。

在平等与卓越的张力中,我们培养出的最优秀的学生是“争优”还是“争劣”?

“竞争卓越”是指谁更有创造力,谁更敢于将自己置身于不确定性之中,勇敢探索,谁能真正提出根本问题,这就是创新学习。 “赛跑第二”是跟风学习,怕犯错,没有风险,没有破绽,充其量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但很难提出真题。

我们是否正在以拔尖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还是用创新模式培养“顶尖人才”? “一流”意味着成功,它以结果为导向,以评价为导向,其策略是不失败。 后者的“创新”体现在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充满不确定性,而“创新”唯一确定的前提就是“不怕失败”。

这是我们的国家战略。

▍教育作为社会变革的杠杆?

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大事。 教育不仅是每个家庭的事情,更是一项“国策”。 这向我们揭示了:

在谈论教育公平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松散的教育可能带来的平庸; 在谈论机会均等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由竞争的残酷性; 高架; 在谈论教育选择时,有必要认识到多种选择所隐含的社会分化甚至分裂。

在教育中,要注重因材施教,承认差异、尊重差异。 巴格利在批评松散的进步教育时指出:

迫切需要为“老百姓”提供教育机会,坚决反对全民“弱”教育。 今天的美国教育状况既没有为聪明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刺激,也没有为普通学生提供适当的刺激,让他们尽力而为。

参与教育改革的各方都需要更加慎重地面对自身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状况。 人文教育不应成为软弱、逃避、治愈的教育,社会适应教育也应避免成为严厉、内向却又闲散、压抑的教育。 两人的关系怎么可能不是不言不语,而是越来越紧呢? 如何构建温和、理性、有力的教育?

教育以稳定引领时代,以稳定应对变化。 教育不仅是创新的力量,它还具有保守的功能(文化的保存)。 教育作为一种稳定力量,建立起最基本的秩序。 同时,教育不是追逐热点、追随潮流、与时俱进,而是作为文化传承和稳定的力量,作为社会团结和秩序建立的重要机制,在教育中谨慎教育。现实的、具体的和历史的维度。 建筑。

就此而言生活网资讯,我反对将教育作为思想和未经检验的观念的试验场,更不用说模型了。

教育改革决不能把冷水倒入热水中,解决一桩麻烦事,制造更多麻烦。 学校可以成为社会转型的杠杆吗? 进步教育迅速从一种宏大而飘逸的社会转型理论转变为一种谨慎而脚踏实地的社会适应理论。 哈钦斯认为,将教育视为社会转型的工具既不明智又危险。 如果教育沦为社会各利益集团的战场,在高层次服务于社会需求的同时,教育就会成为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垃圾场”。

当“创造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教育的目的时,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在教育中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育消费的提供者。 当教育成为家长主导、各利益集团竞争的战场时,国家应该谨慎调和平等与卓越之间的紧张关系,恢复教育的根基。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