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医药腐败“南辕北辙”背后的“救命钱”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医药   腐败   药品   反腐   学术

2023-08-11 13:07:32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邓博云】

过去一周,一系列医疗系统重大腐败案件映入眼帘:今年共有155名公立医院院长和秘书被查,是往年同期的两倍。 几天后,又有消息称,168名院长被解职。

更令人震惊的是:某制药公司采购价1500万元购买的大型放疗设备,卖给公立医院时,竟然贿赂该医院院长“回扣”1600万元! 广东3家药企被指虚构支出40亿元,真实支出目的是“公关”……

受医疗行业反腐影响,多场即将召开的医学学术会议被取消或无限期推迟,被指与药企利用会议输送不当利益有关。 部分省区下发文件通知,要求医务人员限期上缴从药企获得的“讲课费”等不当利益转移。 多家知名药企被传被调查,不少药企解散工作组、歇业,以避免“史上最强”医药反腐风暴……

医疗腐败直接拿走了老百姓的“救命钱”,自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愤慨。 为何近期医疗腐败案件如此多? 甚至有人认为,这说明过去一段时间的医改乃至行业反腐都是“南辕北辙”——事实却恰恰相反。

医疗医药腐败的隐匿

在企业会计制度中,销售物资、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称为“销售费用”。 医药企业的销售费用包括企业用于推广产品和服务所花费的各种费用。 虚假研究、夸大宣传、赞助会议、毒品回扣等也可能包含在内,这些都是侦破腐败犯罪的重要线索。

医药上市公司的会计制度相对透明。 2022年,A股市场将有486家医药及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上市,其中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50%的医药公司将有39家,A-销售费用超过10亿元的生物制药企业共有90家。 一些老牌医药上市公司因销售费用率较高而引起了证券交易所的关注。

上市公司受到各方面严格监管,腐败风险远低于一些本土药企和药品流通环节的“荷包公司”。 但长期以来,各药企明显高额的“销售费用”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医疗机构长期以来存在逐利倾向。 即患者在医院“消费”的药品、耗材、医疗服务越多,医院就越容易获得经济利益。 在长期的逐利中,医院的激励制度被扭曲,鼓励医务人员增加“营业额”。

2008年以来的新医改强调医疗卫生服务回归公益性。 2017年,全国取消公立医院药品销售加成,即要求公立医院销售药品“原价进、原价出”,切断了医院药品销售利润。 2019年起,全国范围内逐步取消消耗品奖金。 同期,医保支付改革采取诊疗付费等措施,强化诊疗规范化,减少中高级医务人员调整收入的自由裁量权。 大家对药品集中采购带量的“灵魂讨价还价”印象深刻,这也压缩了药企的利润空间,让药品购销腐败“无能为力”。

但由于长期存在的弊端,医疗医药腐败现象依然存在,而且愈加隐蔽。 以药品为例,虽然“零加成”改革后,医院表面上不再靠药品盈利,但一些没有经过“灵魂讨价还价”的药品价格仍然虚高。

在药品价格虚高的前提下,经营这些药品的企业为了盈利,向医院提供“二次议价”折扣,让“零加价”改革后的医院仍然可以通过销售药品来盈利。 与此同时,药企仍然有贿赂医务人员的动机,医务人员可以继续行使“自由裁量权”从中受益。

医药行业销售费用居各行业之首(东方财富)

在此基础上,除了“回扣”、红包等传统行贿手段外,近年来医药腐败的手段可谓翻新。

例如,医疗队医生的授权取决于技术职称,技术职称与科研成果挂钩。 药企为医务人员提供各种“科研项目”,以科研经费的形式“贿赂”,“科研成果”可以为自己的产品背书,双方成了“互惠互利”。

又如,药企组织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活动”,通过“讲座费”、“劳务费”、“旅游招待”、“海外学术活动邀请”等方式向医务人员送福利。 一些“专家”因此成为学术会议上的“会议专家”、“麦霸”。

志气低者,奔赴现场赚钱;志气低者,靠赶场赚钱; 有志向的人会通过聚会结交朋友,收集资源。 毕竟,有时学术资源和学术成果的认定主要靠“划成绩”,专家必须为自己和弟子获得长期的学术话语权。 有了话语权,就有了一切。

如果说大型学术活动是“优雅贿赂”的重灾区,那么厂商对学术组织连任的影响就可以类比美国大选。 厂家“投资”学术组织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把自己的产品写进了技术规范,产品自然就无敌了……

笔者在过去的文章中多次强调,当人们提到医药腐败时,就会想到医生回扣。 事实上,给医生回扣是“撒辣椒面”,重大腐败环节出现在利益集中的关键点,而168名代表只是冰山一角。

人与类人猿的根本区别__医疗普通期刊有哪些

混乱四起,恶魔狂舞

以大家关心的毒品腐败问题为例。 药品要进入公立医院,需要经过以下流程:

由省级招标平台集中采购。 在此过程中,参与其中的政府机构和招标专家都可能成为“糖衣炮弹”的目标。

该药在省级招标平台中标,但只获得了进入当地公立医院的许可。 药品能否“进”医院,还有以下“门”——

·医院临床科主任向医院提交药品申请:“因临床需要,采购XX药品”。

· 医院药剂科审核并批准用药申请。

·分管副院长进行审核。

·由多名临床、药学资深专家组成的医院药事委员会讨论批准采购药品。

·采购药品进院,各科室开始用药……

对于一些小品种、低剂量的药品,可以绕开省级招标平台,由临床科室负责人直接采购,用于临床特殊需要。

显然,上述各个环节都存在腐败隐患,甚至这个风险链还可以进一步延长。 医生每月开多少盒药,与回扣的分配有关,因此药剂科、信息科等掌握“统党”权力的部门的相关职位也成为猎杀对象。

这些情况,管理部门和医院并非不知情,有的医院也认真对待“防腐败”,以文件执行。 医院纪委负责同志手里有很多举报信吧? 这些都是腐败的线索。 药企若要与医院结算,纪委同志必须检查该笔款项无腐败风险,并在审批单上加盖“无腐败问题认定专用章”,以便制药公司可以与医院结算。

纪委同志心里想:“我是政工干部,怎么查出你们有没有贪污?我每三天就打电话给检察院看一下?如果盖了这个印章,我将承担连带责任”。几项责任,不盖章的话,我要为医院工作中的失误负责?我被占了便宜!这样的话药厂就得花钱了为了买这枚印章,我不能白冒风险……”

这样,医院内部的监管链条全线垮掉,形成了“灯下黑”腐败“巢案件”的土壤。

自然需要一把“保护伞”来抓住这些利益的重要节点,否则这个“阵地”就无法占据、无法保住。 在这样的氛围下,医院里有良心的医务人员,尤其是中低层医务人员,想要曝光自己的家庭丑闻,面临重重阻力,只能随波逐流。

请记住,医院现行的管理体系是基于诊疗活动的分级授权结构。 医务人员需要实习才能成长进步,而实习必须经过上级授权,这使得医院内部很难进行“以下约束”。 监督。 相反,上级可以利用绩效考核、职场霸凌、道德绑架等手段,让下属通过无私奉献,掩盖体制内“跑跑滴水”造成的不经济。

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行业氛围导致医疗腐败愈演愈烈,而且还在蔓延:

原本,只有能够出诊门诊、为住院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的高级医生才有资格获得“回扣”。 后来,虽然没有处方权,但有资格决定耗材使用的护士长,也能从耗材回扣中受益。 平时与患者无直接接触的检验科是一个封闭的圈子,缺乏外部监管,各种高价试剂伴随着患者检验检测的“全家桶”不断增长。 为了培育市场,一些试剂厂家甚至使出“送设备、卖耗材”的招数,动不动投入上百万的检测仪器,以推销“检测设备专用试剂”。

由于商业贿赂带来的超额回报,一些资深医务人员故意操纵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某家医院或科室充当“药霸”、“刀霸”,阻碍初级医务人员的成长。 这些行为毁掉了整个行业的未来,毁掉了医疗新人的理想信念。

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 一些冠冕堂皇的专家学者在海外寻找隐居地,安排自己的孩子过着离祖国越来越远的生活。 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羡慕西方的生活。 方式。 一旦惊涛骇浪来临,这些专家学者必然会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说“对手不再恶毒,可以共存”,以阻止大洋彼岸经营多年的农田。免遭毁灭,并在地球的另一边享受子孙满堂的快乐。 种类。

步长制药销售费用结构(东方财富)

反腐败问题——难以证明

上述问题存在于医院的所有物资和服务采购活动中。 为什么不? 获取证据很困难。

所谓“大处方”、“大检查”,只要患者有钱,愿意花钱购买“更安全”的概率,而这些医疗服务对患者来说是积极的,不会“得逞”。更差”。 很难判断这些医疗服务是否合理,医疗场景对于外界观察者来说是一个白色的黑匣子。

外界最有效的干预手段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 我不在乎你的诊断和治疗活动是否合理。 我只关心是否有与此活动相关的利益输送。 只要你的银行账户里没有“神奇的奇迹”生活网消息,你就可以对你的医疗实践的合理性做出疯狂的宣称。

此前,由于侦查手段匮乏,办案效率低下,办案人员只能有针对性地处理犯罪线索。 一些“专家学者”甚至介绍了自己的“经历”:接受调查时,他们东拉西扯地说,这些问题在行业里很常见,他这个职位的人也有。

三拖二拖后,“保护伞”开始行动。 毕竟,结交“名医”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而且“名医”的社交活动也很强。 “笔记”、电话、盖有公章的正式“声明”全部就位,而当办案人员不耐烦地说“说说你自己的事情”时,就意味着他们即将通过考验。

医疗普通期刊有哪些__人与类人猿的根本区别

最终,这位“著名医学专家”交出一些非法所得就能结案了。 以后他会不会改变主意,或者“把我的拿回来给我,吃我的给我吐出来”,你猜怎么着? 这也导致相关反腐活动带有运动性的周期性色彩,只能针对一些典型案件,有“定向爆破”之嫌。

长沙湘雅三医院9名医护人员联署报告科室主任

“金税”大棒挥出

解决这一困扰医疗健康行业多年健康发展的痼疾,有赖于我国财税体系对经济活动控制的完善。 此轮“反腐风暴”的基础是将于2023年1月在十省市启动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金税四期”工程。

金税四期是2013年启动的金税三期工程的全新升级,对企业资金端和信息端的管控更加严格。 项目将“非税业务”纳入监控范围,实现“涉税业务”和“非税业务”的综合监管; 同时与各部委、银行、工商等建立信息通道,实现企业信息共享和信息核验。 金税IV号称比企业总经理更能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大变化。

在“金税四期”等一系列科技手段的支撑下,此轮“反腐风暴”掌握了药企不当利益输送的“底本”。 目前,在一些接受反腐败调查的医疗机构中,办案人员要求涉腐医务人员限期将不当得利汇入反腐败账户,以求“宽大处理”。 由于办案人员掌握了企业多年来的行贿证据,通过对腐败嫌疑人及利益相关者银行账户的相互核对,可以高效、准确地掌握案件事实,区分可挽救目标和顽固分子。腐败分子。

在前几年的反腐败活动中,一些腐败分子在集中采购、控制数量、控制成本的背景下,故意捏造、夸大药品、耗材、高值医疗器械供应不足等问题,威胁群众正常就医。群众。 一些“专家学者”长期担任技术权威,腐败的“技术含量”远不如其他“苍蝇”,但总喜欢一本正经地为自己找理由和借口,重新定义“腐败”。 但侦查人员已经掌握了各商业企业相关利益转移的具体数字,一切挣扎都毫无意义。

近期在医疗医药行业爆发的多起“虎蝇”,是我国持续加大打击腐败力度的一部分。 反腐败活动频频得手,表明医疗卫生行业廉洁生态不断改善,医药市场环境不断改善。 事实上,除了医药行业,同样的反腐败行动也在多个腐败风险领域紧锣密鼓地推进。

2019年国庆70周年,网络上有名人有意无意地转发了这样一个故事:1949年,著名医生林巧稚收到参加开国大典的邀请,但她缺席了。成立典礼当天,继续在协和医院工作。 似乎有人故意把德高望重的医学家林巧稚先生描绘成一个远离新中国政治的朱达。

事实上,林巧稚先生在1950年的“三反五反”斗争中很快就发现,她为之奋斗的北京协和医院医疗大厅里存在着大量腐败、浪费的犯罪行为。生命,并不纯粹是为了神圣的学术研究和治愈和拯救生命。 地方。 从这场运动中,她认识到社会革命是实现她医学梦想的重要基础。 此后,她热心参与新中国的各项政治生活,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的重要部署,一生成为一名人民医学家。

医疗健康行业前所未有的“反腐风暴”或许会让一些知名医学家显露出可鄙的一面,但却会带回医疗健康行业尘封已久的荣誉。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