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人民日报:经费投入与成果转化不等于没有进展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科研   转化   成果   科技   科学

2023-08-08 22:02:19 

近日,一则“高校花费1.31亿科研经费却为0成果”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也引来不少网友讨论,“没有市场化改造,我们还需要做什么科研?” “花这么多钱,还写Paper?”……同时,不少网友也表达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基础研究没有转化成果很正常,转化率0也不行”。意味着没有任何进展。” “……

值得讨论的是,当人们在讨论科研经费的使用和成果转化时,他们在关注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

来源:视觉中国

此次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资金投入与成果转化之间存在巨大反差,令外界摸不着头脑。

_成果转化金额计算_成果转化率怎么算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1.31亿元代表着巨大的科研投入,862个项目代表着较大的科研规模。 然而,在如此强力的支持下,所取得的成果转化率却为零,这难免让人质疑。

不过,也有一些专业人士认为,这些资金并不是均匀分配到每个项目上的,科研成果转化有其周期和规律,不宜过于严厉。

每个声音都应该被听到,因为从角度来看,我们都一致希望技术创新有更多突破。 近年来,“卡脖子”是科技领域最热的词,但也是国人最担心的。 众所周知,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技术优势频频攻击我国科技领域发展,制裁中兴、打压华为、将相关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等。

面对肆无忌惮的打压,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如果得不到、买不到、谈判不了,就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因此,大家都渴望看到像C919大飞机这样的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尽快构筑自主可控的技术基础,把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然而这起事件却与很多人的预期形成了不小的差距。 此外,学术界与公众之间也存在障碍。 大家确实很难在短时间内静下心来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 当然,如果有人趁机歪曲事实、猜测攻击,甚至刻意偏离节奏,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需要大家保持清醒和警惕。

关于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和投入产出等相关问题,其实国内早就有讨论,对相关原因的分析也众说纷坛。 虽然从不同角度看,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立足点,但笔者认为,一些不良倾向确实存在,值得深思和防范。

倾向一:重论文、轻实践,缺乏目标导向和成果转化意识。 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破五唯一”定位不明确生活网消息,不把科研成果的实际效益转化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这样的评价体系,导致很多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花在如何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如何获得论文和专着获奖等问题上,有时无法深入思考成果的转化,这就导致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引起了科学研究和社会的需求。 某种程度上“脱节”,科研人员缺乏成果转化意识,使得“闭门科研”、“纸上谈兵”时有发生。

今年3月出版的《中国科学报》发表了25位科学家和企业家联署的文章,重点呼吁改变工程人才培养方式。 多工科师生深入工程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

成果转化金额计算__成果转化率怎么算

趋势二:重数量轻质量,研究力量分散,无法形成合力。 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都把科研项目“堆起来”的数量作为每年科研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粉”等现象并不少见。

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科研工作者各自为战,缺乏系统、有组织的科学研究,缺乏长远的研究规划和定位。 这种“碎片化”、短期的研究使得一些重要、关键领域问题难以取得有效突破,也大大降低了成果转化的效益。

趋势三:重前期轻后期,整个项目过程的管理和评价标准仍需优化。 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注重将科研课题的申报和审批作为评价科研绩效的“硬杠杆”,却忽视了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正确引导。

一些科研工作者也把“拿项目”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重点关注如何为项目做充分的准备,如何把项目申请书写得“漂亮”。 研究后期的持续投入以及对成果和效益转化的科学认识,让很多项目研究“头重脚轻”,半途而废。

同时,我们还需要对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形成共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适合直接转化为相应的效益,或者可以在短期内直接产生显着的效益; 与其强调提高转化率,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如构建更加多元、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

来源:视觉中国

提高高校科研投入转化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单纯靠争论就能解决的。

如何用好科研经费,逐步推动成果转化,让科研人才集中精力学习和研究,值得思考。

首先,成果转化率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整个科研过程的动态反映。 如果把精力花在发明技术含量低的专利上,只是为了数字上的“过关”,追求低水平的成果转化,反而会引导科技研究的方向,扭曲了设定这一评价指标的初衷。

除最终评价外,更要注重科研经费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把精力集中在必要的环节上。

其次,在科研经费管理上,要多一些“问题导向”,少一些“平均努力”。 “卡脖子”最突出的地方,我们应该重点支持哪一方面,而不是盲目平衡学科。 尤其是对于一些科研经费本就紧张的高校来说,选择“田忌赛马”策略,将优质资源集中到优势不对称的学科上,是更好的选择。

此外,要推动产学研融合,打通从技术到应用的“关键一步”。 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成果转化率较高的科研机构能够与知名企业形成良性互动,也让自己的科研感受到更加清晰的市场脉搏。 企业与高校之间的相互合作是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关键,尤其是在应用研究领域,不顾企业生产来谈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无疑是唯一的基础。关于“空中楼阁”。

最后必须看到,科技创新需要长期的努力,尤其是全社会的包容。 重大科技突破往往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的。 科研人员“可以坐板凳”,需要全社会“热板凳”,形成宽容失败的氛围。

2018年中科院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科学家不能被繁文缛节所束缚,不能被无休无止的报告和审批所耽误”。

“海阔凭鱼跃”,要为具有前沿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科研人员搭建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让他们大胆尝试、犯错并探索。 当他们放下双臂,专心致志地埋头苦干时,科技创新的活力才能充分流动。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