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吴立广: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台风   飓风   希腊   说法   气象

2023-08-02 16:02:25 

台风这个词的历史

✪ 吴黎光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所

(本文首发于《气象学报》2020年第6期)

▍简介

“台风”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在当今信息时代已是家喻户晓,其威力和灾害也经常被各种媒体报道。 关于“台风”一词的由来,古今中外虽然已有不少文章,但三百多年来仍然众说纷纭,甚至研究台风的专家也常常不知道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概括起来有以下5种说法:

(1)“来自台湾的风”,故称台风;

(2)源自古希腊语“旋风”,阿拉伯人用它来指中国沿海遭遇的台风;

鲜知知四川易学文化网__不为人处知的触碰万子杰

(3)源自英语“”一词的音译,英语“”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旋风”;

(4)粤语“大风”;

(5)源自福建话(闽语)。

为了厘清台风的词源,在查阅国内外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希望对台风的词源有更准确的认识。 必要时,“台湾”和“台风”分别使用传统的“台湾”和“台风”。

▍西方台风词源争议

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的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风力为12级的热带气旋。人们常把该地区风力为8级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文献,普遍认为历史上的台风专指在中国沿海海域活动的热带气旋。 当然,由于当时缺乏仪器观测,可能与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的台风并不完全一致。 。 英国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和美国出版的《韦伯英语词典》是两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语词典。 台风的词源有两种:(1)源自阿拉伯语tūfān,阿拉伯语tūfān源自希腊语tuphōn; (2)源自粤语“大风”。 阿拉伯语tūfān和希腊语tuphōn的意思都是“旋风”和“猛烈的风暴”。 麻省理工学院的克里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热带气旋研究专家。 在他的专着中,他还认为台风一词可能来自希腊神话中的怪物“堤丰”。

关于台风词源的争议发生在1560年之后,即葡萄牙人平托的《远东游记》在欧洲出版之后。 此前欧洲语言中是否有台风的专有名词,在相关文献中并未查到。 一些欧洲文献没有提及这个问题。

在《远游记》中,平托描述了在中国沿海遭遇风暴的经历。 当地人告诉他,他遇到的是一个听起来像“tufaǒ(台风)”的词,在英文版《远游记》中被翻译为“”。 随着《原游记》各版本的相继出版,欧洲人客观地了解了影响中国近海的台风,并开始尝试解释台风一词的含义。 第一个试图解释台风词源的人是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费尔南德斯,他的中文名字叫闵明我。 1657年他来到中国,一待就是20年。 他的主要活动在福建。 在1676年写的一篇文章中,他认为“台风”来自“东风”的汉语发音。 后面会提到,闵明窝的说法与宋元文《翁欲贤评》中所说的基本一致。

不为人处知的触碰万子杰__鲜知知四川易学文化网

1718年,即闵明我解释台风在汉语中读作“东风”40多年后,德国东方学家尤塞比(,1646-1720)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首先要提到《苏莱曼游记》,它是唐代最早的关于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阿拉伯著作之一。 作者身份不明。 第一卷写于公元851年左右,该书主要记录了商人苏莱曼的经历,因此该书被称为《苏莱曼游记》,第二卷写于公元916年左右。当这本书被重新翻译出版时1983年中华书局定名为《中印经验录》。 1718年,他出版了一本评论苏莱曼游记的书(图2)。 在苏莱曼游记中评论海上龙卷风时,他认为这种龙卷风与希腊语“Τυφῶν”(旋风)”是同一种天气现象。 他进一步认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之所以将影响中国近海的风暴称为台风,是因为阿拉伯人借用了古希腊语“Τυφῶν”(旋风)一词。 这种观点影响了现在300多年,这可以从西方英语词典和教授的专着中得到印证。 从图2可以看出,台风的原文除了从发音和拼写上说台风来自希腊语之外,并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 据网上资料1显示,他虽然是著名的东方学者,但没有去过中国的记录。 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阿拉伯半岛是东方,中国被称为远东。 证据就是中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博士论文。 1918年,他在哈佛大学完成了关于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毕业论文。 它是“远东台风路径的新分类方法”。

德国汉学家卡尔·希姆利(Carl Himly)对此说法表示赞同。 在1875年的一篇文章中,他注意到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语言对于“台风”基本上都有相似的表达方式。 他认为,平托出生于21年,在10年的航海生涯中,他与阿拉伯、印度等国家的居民有过多次接触。 平托可能是通过与这些国家的人们接触而知道台风这个词的,而不是平托书中提到的从中国人那里听到的。 虽然无法找到希姆莱文章的原文,但可以推测他的观点可能有两个原因。 首先,欧洲人认为《远东游记》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纪实游记,其真实性受到后人质疑,平托也被说是“骗子”。 其次,希姆莱可能对起源于汉代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了解不多。 这条延续了2000多年的海上贸易通道,架起了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男人游记》到举世闻名的郑和七下西洋也说明了这一点。 也就是说,阿拉伯人可能也从中国人那里听说过“台风”这个词。 关于在阿拉伯语中的词源,在线词源词典明确指出它来自粤语“gale”(图3),并分别给出了德语和拉丁语的参考,虽然来自粤语“gale”也是不合理的(稍后讨论) ),但至少表明阿拉伯语中的台风一词可能来自中文,而不是希腊语。

今天,关于台风词源的争论可以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追溯,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德国汉学家赫斯博士的论文(Hirth,1880)。 据资料显示,赫斯的中文名字是夏德。 先后就读于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 1869年获得博士学位,1902年至1917年任哥伦比亚大学东方研究所所长,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胡适就是其中之一。 学生。 1870年(清同治八年)来华,在厦门海关工作。 1880年,他发表了一篇关于台风词源的论文,详细分析了台风的词源。 夏德不同意台风。 该词源自希腊语,据信台风一词源自福建沿海方言。

夏德在论文中提到,当地(福建)气象专家认为台风的意思是“来自台湾的风”,但夏德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1922年,上海徐家汇气象台刊物《报风要义》也提到这样一句话:过去人们可能有台风,所以风比台湾多(周明德,1992)。 冯爱珍(2006)指出,繁体字中的“台湾”与台风中的“台湾”不是同一个词。 另外,“台湾”作为地名仅存在于明代。 “台湾”的由来稍后再说,台风的词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 因此,台风是“来自台湾的风”的说法可以排除。 谢德在论文中还提到,一位名叫罗伯特·莫里森(1782-1834)的英国人是第一位西方派往中国大陆的新教传教士。 他在清朝时期来到中国并居住在中国。 在留期间25年,他编辑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汉词典——《华英词典》。 莫里森注意到雷州半岛的台风被称为“飓风母亲”,并认为台风来自粤语“大风”的意思。 这可能是最早的说法,台风源自粤语中的“大风”。 此外,1898年剑桥大学斯凯特教授编着的《英语词源词典(第三版)》也同意莫里森的观点。 夏德认为,粤语中的“大风”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词,并不是专门用来指代台风的词。 后面会谈到,粤语对台风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台风不叫“大风”。 因此,台风源自粤语“大风”的说法基本被排除。

另外,从英语“”的拼写演变(周明德,1992)可以看出,并不是直接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英语拼写()。 从1560年Pinto提出“tufaǒ”到19世纪末的300年间,出现了、、、Tufon、、、、、、、、、、、、、。 1835年8月5日至6日影响澳门的台风,在1839年美国出版的《论》中曾有提及。 图4是上海气象局气象博物馆收藏的1879年7月31日的手绘台风流线。 当时的徐家汇气象台对台风给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法文中“”被拼写为“”。 从英语拼写的演变可以看出,这些拼写的发音与中文的相似,尽管希腊神话中“()”的拼写在演变过程中可能受到拼写的影响。

▍中国“台风”正式取代“飓风”

从西方关于台风词源的争论可以看出,粤语的“大风”基本被排除,阿拉伯语的台风一词也可能来自汉语。 现在的问题是台风这个词是否起源于希腊语,西方文献中尚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 这个问题可以从中文台风一词的演变来进一步解释。 首先介绍一下中国“台风”正式取代“飓风”的过程。

台风作为主要产生于热带海洋的灾害性天气系统,自古以来就存在,威胁着沿海地区的生命财产。 不管它们怎么称呼,都会受到沿海居民的重视。 会有记载,这可以从温克刚主编的《中国气象灾害大全》中得到证实。 这套按省份编写的典籍工作生活网报道,有许多气象学家参与,查阅了包括各种地方志在内的大量典籍和资料。 其中,沿海省份就少不了台风灾害。 根据这组资料,关于台风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392年(晋太元十七年)影响温州的一场台风。 可见,中国早在公元4世纪末就开始有台风的记录,对台风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当时还没有“台风”、“飓风”等名称。

此外,台风灾害也出现在史书和唐诗中。 《旧唐书》记载了一场影响广西的台风。 这次台风灾害发生在公元816年9月的广西容县。 另外,唐代著名诗人韩愈于公元819年2月12日离开长安,5月22日抵达广东省清远县,在其诗《送元十八谢录六首》中”,他描述了台风“霞山遭遇飓风,雷电助击”的场景。 据统计,与飓风有关的唐诗就有16首。

南朝刘宋时期的《南岳志》中首次解释了飓风的含义。 公元453年,南朝沉怀远被贬广州。 他在广州生活了10多年,写下了颇具影响的《南越志》。 此书在元代已绝版,但在后来的许多古籍中都被收录和引用。 可以发现,最早的重印于公元7世纪初期的唐代《北堂书钞》卷151和公元10世纪(北宋)。 )的《太平玉兰》。 沉怀远在书中记载:“西安多飓风,飓风四方有风;一怕风,一畏风,常在六、七月盛发。 ” 古西安就是现在的广州或附近地区。 可见,当时台风被称为“飓风”或“飓风”,有两种含义,一是台风影响时风向由东南向西北转变,二是台风带来的可怕影响。台风。

再往前追溯,可以发现,古书中台风也被称为“老风”、“黑风”。 西晋陈寿(233-297)的《三国·武术·潘君鲁凯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苍梧、南海年年有老风瘴气之灾。 空气雾蒙蒙的,鸟儿也不敢飞过。 据著名音韵学家、方言学家李蓉(1990、1991)考证,“老风”是广东方言中飓风的名称,也称“风老”。

此外,台风在古代也被称为“黑风”。 南北朝时期东晋高僧法显65岁时(公元399年),穿越河西走廊和敦煌以西的沙漠,到达鄯善、武邑(今新疆焉耆),然后向西南穿过现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和阗。 (今新疆和田),再经阿富汗、巴基斯坦,到达比唐代玄奘大师早230年的释迦牟尼故里。 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停留了13年后,公元412年,他乘坐一艘往返于印度洋和南海之间的外国商船回到了中国。 在他的《佛国》(又名《法显传》)一书中有更详细的描述。 《佛国》不仅记录了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度洋周边国家的商业往来,还记录了法显大师在南海遭遇台风的经历。

据《佛国志》记载,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八月,在当时中西贸易的中转站斯里兰卡,法显登上了一艘外国大船。商人。 风大浪大,船漏水也值得。”因为风雨和漏船的维修,他在海上漂流了一百多年,才到达耶瓦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法显留在了耶瓦提号。王国停留了5个月,然后转乘另一艘开往广州的大型商船。”4月16日发出,法显在船上过着平静的生活。 他游历东北广州,半夜两点遭遇黑色风暴,一连一个多月,商户、顾客无不胆战心惊。”法宪遭遇的“黑色风暴”是台风吗?

首先,“法宪”号遭遇“黑色风暴”时,该船所在位置处于南海台风活动频繁的海域。 法显于农历4月16日从苏门答腊岛出发,一个月后(约5月16日)遭遇“黑色风暴”。 《佛国》提到,船上有200多人,准备了50吨食物。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从苏门答腊岛到广州需要不到50天的时间。 遇到“黑色风暴”的时候,法显的商船应该已经走了一半以上的航程了。 进入台湾海峡。 其次,农历5月16日相当于公历6月中下旬。 南海台风包括在南海形成并从西北太平洋进入南海的热带气旋。 活跃季节主要集中在6-11月。 可见,法宪船在南海航行时,正是南海台风活动活跃的时期。

将台风称为“黑风”的说法在公元10世纪的《太平御览》中可以得到进一步佐证,该书再现了《南岳志》中关于飓风的说法,而《太平御览》还写道:“在它之前到了,鸡狗三日不啼,大者七日,小者一二日,外国以为是黑风。” 《南岳志》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外国人称当时的台风为“黑风”。 法显写了《佛国》,沉怀远写了《南岳志》,差了几十年。 当时的广州也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因此,台风被称为“黑风”的记载是可信的。 。 将台风称为“黑风”,主要是根据台风来袭时密集对流云的特点。 南京静海寺天妃宫碑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时所立(图5)。 为纪念船队在航行中遭遇台风时得到妈祖保佑的“纪念碑”。 碑上提到“飓风黑雨”,是根据台风影响时的天气情况,就像“黑风”一样。 直到清朝道光年间,东莞人邓淳所著的《岭南丛书》中仍有“洋人以为黑风”的说法,这说明直到清朝,中国人都认为洋人称台风为台风。 “黑风”并不支持台风作为外来词。 陈述。

与“飓风”相比,台风在史料中出现得较晚。 从明代开始,“台”、“台风”开始出现在文献中。 据李荣(1990、1991)考证,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刻本潮剧《李靖记》所附的“烟尘”有“丰台”之说。 周明德(1992)认为“台湾”字是1680年代由中国台湾省人创造的,现在看来“台湾”字的创造至少可以提前到1566年。

1688年编撰的《台湾府志》对台风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这里摘录两段:“风大了就是飓风,最厉害的是台风。飓风往往来得突然,而台风却是渐进的。它可能会瞬间停止,但台湾往往会持续几天几夜,或者持续很长时间。”郑、二、三、四月发生的是飓风,五、六、七、八月发生的是台湾。” 这段话清楚地表明,台湾主要在夏季影响台湾,这与目前数据显示的台风活动规律是一致的。 另一段又将台湾称为“台风”。 “从12月21日起,一日有风,明年正月有大风。第二天是2月,3月至9月每天都有风。” 相应地。 或者如果一天刮两次风,那么明年相应的月球台风也会发生两次; 如果发生多次,那就是一样的。 记住并测试它,就不会失败。” 可见,1688年“台湾”与“台风”可以互换使用。

但1716年完成的《康熙字典》中并未收录“台”字,而“台”取代“飓风”的过程也可以从《中国气象灾害纲要》中看到(温克刚,2006)。 广东卷中最早记载“台风”影响香港是1864年“鸦片战争”后。 1875年后的上海卷,基本用台风代替飓风。 “飓风”应该是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例如上海卷中的出现时间与上海徐家汇天文台的建立一致。浙江、福建开始用“台风”代替“飓风”的时间相对较晚。浙江《台风》卷首次出现于1911年,《福建卷》于1893年首次提及“台风”。可见,“台”、“台风”虽然出现于1688年,但广泛出现在19世纪末的官方记录中以及20世纪初。

“台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式取代“飓风”的原因可能有三个:(1)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和渗透有关。 天文台正式开展天文和气象观测。 1879年7月31日,上海遭遇强烈台风袭击,造成巨大损失。 这次台风,并写下了《1879年7月31日台风》的论文,这次台风预报拉开了中国天气预报的序幕。 1882年1月1日起,天文台在中西报纸上发布天气预报,有力地促使人们使用“台风”代替中国官方使用的“飓风”。 (2)20世纪初,中国派往欧美留学的学生学成归国。 回国后,他们开始将飓风称为台风。 1901年,梁启超在《冰饮室特集第3号:中国四十年大事记》中描述太平天国运动,并提到“(陈)玉成渡过长江上游,河南、安徽、湖南、湖北等地爆发台风”。 竺可桢先生191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中使用了“台风”一词,1921年回国后开始使用“台风”一词。 援引《台湾府志》的说法,认为“台风”来自英文“台风”,音译不正确。 (3)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士(当时称新教育)发起“反传统、反——儒家思想与反古典中国”思想文化创新和文学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普通话词典》中的“台湾”、“台风”一词被纳入“台湾”、“台风”,可以认为“飓风”一词正式被“台风”取代。台风”。

▍浙闽话“台风”

“台湾”、“台风”是由浙江、福建方言逐渐演变而来。 1716年出版的《康熙字典》中关于“飓风”的词条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 关于飓风,有云:“飓风,四方之风,常于六、七月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称“风狂”。前三句与“南月志”,而最后一句并没有出现在《太平御览》的节选中。这句话具体表明,在浙南永嘉,台风被称为“风池”。据李融考证,在“明代内阁首席辅佐朱国桢所著的《永创歌》中写道:风来时,猛烈喧闹,故名无明。这句话在《康熙字典》中可以查到。追溯到1162年南宋毛居正编撰的《礼部韵补互注》中(图6),可见“风狂”一词至少始于南宋。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风池”或“赤峰”早在宋元时期就被华南、华东地区的航海家广泛使用。 宋代元文(1119—1190)在《翁欲贤注三》中写道:“民中泉、福、兴化三州临海,每年七、八月多东北风,俗名赤峰。” 通常闽南语中有一个倒装词,将浙南永嘉的“风池”理解为“赤峰”也不难。 同时,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闵明将“台风”解释为东风,因为他于1657年来到中国,主要居住在福州附近长达20年。 为什么《翁欲贤评》中说台风多为东北风? 这可能是因为影响福建的台风大部分来自台湾及其北部海域。 台风来临时,福建最先遭遇东北风。 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的历史证据。

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徐靖奉命出使朝鲜,在朝鲜首都开城逗留一个多月。 回国后,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在《宣和使高丽图册》中,其中写道:“方气在海洋,宜被风所驱,若狂暴,会转移到他国,生死转瞬即逝,危险有三种:一曰狂风,一曰黑风,三曰海动,狂风之功,持续数日。愤怒的嚎叫不绝于耳,无法辨别四个方向。黑风不时怒吼,无论白天黑夜,天色昏暗阴沉。1651年,永嘉县令《瓯江遗志卷一》中写道。 ”:“温州夏秋以来,常观云待风。 一日,风停,雨便倾盆而下,雨势渐小,风又反复,谓之“风狂”。 可见,台风之所以被称为“风狂”,主要是因为它的风向飘忽不定。

据李蓉(1990,1991)研究,台风在广东、福建、台湾的闽南语中称为“风台”,在温州、台州、象山等地称为“风池”。 闽语凤台和吴语凤池同源,但凤池出现早于凤台,而且面积比凤台更广,所以闽语凤台就来自吴语凤池。 周明德1992年撰写的《台湾的风雨岁月》中提到,闽南语中“傻”、“哑”、“筛”、“台”、“台”的读音大致相同。 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县,从事气象工作38年。 ,我对闽南话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相信“台风”一词的由来与风池有关。 关于“台湾”一词的出现,在1688年编撰的《台湾府志》中曾提到,“试六书无台湾一词,云台者谓土人。”因为有说风筛,有说飓风筛雨,但从来没有被称为台风,所以丰台应该来自吴语的“风池”,而浙江和福建在地理上相邻,而这种联系是比较合理的,根据前面的讨论,可以确定从“风池”到“丰台”的时间不迟于1566年。考虑到《温州休闲评论》中“狂风”的说法,平托时福建沿海遭遇台风,当地关于台风有两种说法,“风狂”和“狂风”,而平托听到的是“赤峰”或“台风”的发音。

_不为人处知的触碰万子杰_鲜知知四川易学文化网

前面提到,外国词典认为台风来源于粤语中的“大风”一词,夏德则认为粤语中的“大风”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词,并不是专门用来指台风的。 据李蓉研究,台风在粤语中被称为“风九”、“风飓风”、“老风”。 "Old wind" is in the "Three · Wu Shu · Pan Junlu Kai " in the Jin , which shows that there has been a term for in for a long time. , that come from "gale" is , and they have not . Its is in , but it is in and , .

In the late 17th , there were terms for "" and "". " Fuzhi" was more than 100 years later than Pinto's "", "" was only 6 years later. In other words, when Pinto a , there was a of "" or even "" along the coast of .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it is that Pinto a . , there is no to prove that there was a "" the " Fuzhi" was in 1688. "" and "" have in , it be a of from "" to "". , it is for Dutch to think that it is for Pinto to have heard the word from a guide in or . The is that does not the of in the of and . Li Rong also that it is not for words in Wu and to order. For , can be , can be , and can be .

From three , the to the of the word that can be found in and China and has been out. 7 is a of the of the word . to the , two are drawn:

(1) The about the of after the of Pinto's " to the Far Side" in the late 16th , after the of "Notes on 's " in 1718, and it has been 302 years now;

(2) Some did not to the claim that "" from Greek, nor did they that "" from Greek in and the ​​​​of the Ocean. At the same time, if the word "" in the ​​of these comes from Greek, and the was to China the " Silk Road" that began in the Han , it be in books, and only call in books. It is the of "Black Wind". , the does not the 's route map from Greek, , and then to , there is a that the of in is by Greek.

the term has long , the of great in the early 20th the of "" with "" in the . From the time was to in 453 AD (Song ) to the of "Guoyu " in 1937, it took 1,500 years. In the , the word has at least in the Song , and the word has its own in , which for more than 800 years. In terms of time, from "" in Wu to "" in , "Chi" and "" have in , they "" and "" in . ". The fleet a storm in the - area and was told it was "" or "". The fleet China and the Ocean, the word "" to the of the Ocean and . It in the and , and into "" in in the late 19th .

This the of the word "", and also the of the word "". The of the word the of China's long , and also the long of China's with the Ocean coast and . A lot of is in the vast , and many need to be and .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