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平台推出的“先用后付”购物新方式引起了消费者的抱怨。原本这种购物方式应该为消费者带来便利,但为何却引发了他们的不满?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默认开通问题多
不少消费者在使用某些平台时,不经意间就默认开启了“先用后付”功能。这些平台往往一概而论,只要用户的资信达标,就自动开通了这项服务。消费者稍不留神,就可能开通了这项服务。比如,有些消费者只是想浏览商品,将它们加入购物车,却不知怎么就开通了这项服务。这种默认开通的做法,并未充分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不满。而且,由于这种开通方式与常规的结算流程不同,消费者可能会不小心下错订单,甚至被收取逾期费用。
众多消费者在遇到这些麻烦之前,对“先用后付”这一服务一无所知。不难想见,当他们面临滞纳金时,心中是多么的愤怒。
与常规产品有差异
“先用后付”模式与信用卡、消费贷等金融产品不同,它依赖于第三方金融机构的授信,可以实现0元下单。这种模式虽不占用消费者个人资金,但其背后的金融产品性质却相当复杂。然而,平台并未向消费者充分说明,若在规定时间内未能付款,将面临逾期费用及信用损失等问题。有些消费者在收到包裹后,甚至不清楚自己是通过“先用后付”购买的,既未享受到便利,又不得不面对逾期带来的糟糕后果。
这种支付方式对许多人而言是陌生的,而且平台并未提供充分的说明。在消费者对规则和潜在风险不甚了解时,他们很可能会遭遇不利局面。
难以关闭很麻烦
许多消费者都表示,想要取消“先用后付”服务十分困难。一些平台的关闭入口不仅隐藏得深,而且层次复杂,消费者往往难以找到关闭的位置。即便费尽周折找到了关闭的路径,若存在未完成的“先用后付”订单,关闭操作依然无法进行。这种情况让消费者感到十分被动和无奈,仿佛被平台牵着鼻子走,自己的主动权似乎被剥夺了。
消费者若体验了这种模式却不想再继续,却发现无法顺利关闭,这感觉实在不佳。这种感觉就像是被迫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消费者的不良体验
消费者起初只是打算把商品收进囊中或加入购物车,待比价后再统一支付。但最终却直接下单,这种购物过程实在令人不快。更有消费者在驿站里意外收到自己的包裹,而且还要面对违约金和逾期费用等问题,这让他们的心情变得十分困惑和愤怒。平台在推出这种模式时,似乎并未预料到这些负面情况,或者说并未采取充分的预防措施。
糟糕的消费体验一方面让消费者承受了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也严重削弱了他们对平台的信任,这对平台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
该项服务的积极面
当然,“先消费后付款”并非没有优点。这种新兴的支付方式,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支付自由度和购物便利,对推动交易具有积极作用。在当前商业环境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支付选项显得尤为必要。
有些消费者遇到资金紧张,急需购买某物时,“先用后付”服务正好能解决这一难题。这允许消费者先使用商品,之后再根据自身情况安排付款。这种做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平台应履行好义务
上海市消保委提出,既然“先用后付”模式是件好事,那么平台就应确保好事做得更好。首先,平台应允许消费者自主决定是否启用此功能,这是对消费者权益最基本的尊重。接着,平台应在服务协议中详细阐明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全面介绍这种支付方式的优势,并明确逾期可能带来的后果及风险,让消费者对情况有充分了解。此外生活网报道,还应提供简便的取消机制,以便消费者在需要时能轻松关闭此功能。
只有平台做到了这些,才能提高消费者的使用感受,重新获得他们的信任。若不然,原本具有潜力的支付方式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反对。你们是否也遭遇过“先消费后付款”的麻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同时,也希望大家能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