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共建   倡议   发达   沿线   专访

2023-07-14 08:11:48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已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7月12日,林毅夫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就“一带一路”倡议、当前中国经济前景和世界经济形势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权威解读。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近日举行。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银行原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接受中方记者专访新华社12日报道。 世界经济形势等热点话题权威解读。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评价“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对促进发展中国家和沿线国家经贸发展的作用?

林毅夫:“一带一路”倡议是强调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国际发展倡议。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共开展项目3000多个,带动投资近1万亿美元,效果十分显着。

这些投资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解决了其发展瓶颈,带来了当地发展绩效的提升。 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项目非常欢迎。 比如,印尼雅万高铁开通前的调试过程中,当地人用手机拍照感受。 在老挝,中老铁路也成为一张名片。 在非洲,当地人将蒙内铁路视为一个改变其发展进程的项目。 这些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确实取得了共商、共建、共享的成果,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7月12日,林毅夫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中新社记者:虽然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一些西方媒体仍然总是从负面角度报道“一带一路”,比如说“一带一路”倡议创造了“一带一路”倡议。所谓的“债务陷阱”。 你对这个声音感觉如何?

林毅夫:确实,这样的抹黑方式在国外很常见,但经不起仔细分析。

首先,在发展中国家的债务中,中国的份额还不到10%。 其主要债务来自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占比超过40%,多边国际开发机构债务约占25%。 在中国还不到10%,比例很小。

其次,涉华债务用于建设,可以消除其增长和发展的瓶颈,与过去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性质有很大不同。 因为过去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债务并没有增加自身的增长能力,而中国实际上消除了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瓶颈,给它们带来了增长条件。 比如,中国有句话叫“要富,先修路”,“一带一路”项目中的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都体现了这一点。

风险损失的严重性_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_

对于有意无意的抹黑,我相信事实胜于雄辩。 比如,雅万高铁项目在启动之初,当地媒体和舆论也存在一些疑虑,但当项目建成后,他们意识到“一带一路”建设会给他们带来好处,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将继续出现。 因此,负面声音最终会在事实面前被消除。

中新社记者:当前,全球性问题加剧,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国际环境日益复杂。 新形势下,您认为进一步提升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水平应如何做?

林毅夫:我们还是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 项目要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痛点和难点。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可以给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目前,共建“一带一路”已取得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下一步是帮助沿线国家发展生产,特别是找出哪些项目可以帮助他们创造就业、创造出口、刺激增长、增加税收。 这些建设项目不仅要成为能下“金蛋”的项目,还要有助于解决他们过去的问题。 这样,随着项目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能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7月12日,林毅夫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中新社记者:2020年以来,针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中国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如何看待和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作用?

风险损失的严重性_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_

林毅夫:中国是一个大经济体,大经济体必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由于当前世界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中国可以利用大经济体的优势保持稳定发展。 而且,中国是开放的发展,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这样中国的发展才能给其他国家带来更多机遇。 因此,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也为当前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下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稳定的锚定点。

中新社记者:您一直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您前几天指出,从现在到2035年,中国实现年均实际增长率5%-6%应该是完全有可能的。 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林毅夫:成长的本质是什么? 就是经济的不断发展,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什么? 就是技术的不断创新,产业的不断升级。

我说中国完全有可能在2035年之前实现年均5%-6%的增长率,主要是因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经济体。 发展中经济体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将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源泉。 但发达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他们想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只能依靠自己的发明创造,而发明创造需要大量的投入,风险也很高。

从过去100年的经验来看,发达国家和技术最先进国家的人均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约为2%。 加上人口增长有的快有的慢,大概在3%左右。 但如果利用与发达国家产业技术差距的后发优势,以我们目前的发展阶段,比如2019年,中国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是美国的22.6%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与德国相当。 1946年、日本1956年、韩国1985年,水平与美国有差距。 这三个国家在与中国处于追赶阶段时,曾连续16年实现人均GDP年均增长8%以上。 它们能够实现,这意味着中国也有潜力利用后来者的优势。

与当时的德国、日本、韩国相比,中国在新经济方面仍然具有优势。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对于中国来说是新鲜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也是新鲜的。 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新经济、新技术的特点是研发周期特别短,投资主要以人力资本为主。 中国是人力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这方面具有优势。 同时,中国还拥有全球最好的产业支撑,拥有德国、日本、韩国所不具备的巨大国内市场。 这也是一个优点。

7月12日,林毅夫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所以,加上后发优势和新经济优势,我认为中国到2035年有增长8%的潜力。当然,潜力只是一种可能性。 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方面,我们现在遇到了一些“卡壳”问题,但总体来说,会“卡壳”并能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技术并不多。 优势来克服。 综合这些因素,我相信5%-6%的涨幅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新社记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然而,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却试图通过出台所谓“法案”等手段,剥夺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以此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一张牌。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林毅夫: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评价标准,国际上已经达成共识。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都有指标。 并不意味着任何国家都可以通过一个“法案”来改变它。

中新社记者: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低迷,全球化遭遇逆风。 一些国家采取了日益保守的政策,比如主张“脱钩断链”、“化解风险”。 您认为这些政策导向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它能帮助他们重新获得想要的增长吗?

林毅夫:贸易是双赢的。 “脱钩断链”、“排除风险”就是阻止一些高科技产品向中国出口,给中国发展制造障碍。 主要原因是一些国家想维持其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

但这些高科技产品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这些发达国家的企业所拥有的。 这些技术是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获得的,获得后能产生多少利润取决于市场的大小。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 对于高科技产品来说,中国往往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占比达到20%、30%甚至更多。 因此,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技术研发取得突破后,中国市场利润高,没有中国市场利润低甚至无利润。

7月12日,林毅夫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脱钩断链”、“去风险”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暂时的低利润或无利润,更关系到公司能否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因为这些高科技产品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才能保持领先,企业可以在高利润的时候持续投入研发,保持技术领先。

因此,要“卡住中国的脖子”,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可能是“杀敌一千,自损至少一千” 。 “卡住中国的脖子”也是“卡住自己的脖子”。 因此,技术的“脱钩”实际上是政府和企业买单的一种享受。 政府要实现政治目标,就要求企业买单。 发达国家如果想保持其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并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并保持增长生活网资讯,就必须依靠这些公司。 所以与中国“脱钩”、“排除风险”,实际上是在增加自己的风险。

这些政策的倡导者可能是一些民粹主义者,以及一些试图赢得选票的政客。 但真正有识之士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财长来华表示美国不寻求与中国经济“脱钩”。 德国总理、法国总统带大企业代表来华……因为贸易共赢、贸易合作是维护世界稳定和发展的最佳途径。 发达。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