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重点高校的入学机会不足隔壁北京、天津的30%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招生   高校   院校   名额   高等

2023-07-08 14:17:02 

(1)每当填写高考申请表时,大家都会不自觉地关注一个话题:重点大学录取机会不平等。 (这里所说的重点高校是指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其中教育部直属76所、工信部直属11所“211”工程大学,中科院、卫健委、国家民委,所建高校应该是“全民所有”的资源,不同地区享有的机会是平等的。至于其他211所高校、“双一流”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主要依靠省级财政拨款,不在本次讨论范围内。)

如果你是河北承德的考生,那么你考上985院校的机会还不到隔壁北京、天津的30%,也不及东部辽宁考生的70%; 你考上211大学的概率还不如北方近在咫尺的内蒙古学生60%。 即使你比这四个省市的考生高出100分,也可能只有河北大学或者河北师范大学这种省属重点大学的机会,去的是985院校或者优秀的211院校。大学成绩相同。

如果你是河南南阳的考生,那么你考上985大学的几率远低于隔壁的湖北和陕西。 比如,2021年河南省参加高考的人数为105万人,而河南省985所高校录取的学生人数为10537人,也就是说比例仅为1%。 在校生人数40万人,招生人数8484人。 这两个省份985院校的录取率是河南的两倍多。

社会确实充满了机会不平等,有些是资源禀赋差异造成的,比如鄂尔多斯有煤炭,而隔壁的宁夏和陕北只有贫瘠的黄土; 沿海地区自宋元以来一直是全国经济中心,西部地区短时间内无法赶上。 有些是人为的,有机会改变,但长期没有改变,比如高考教育。

比如被誉为高考区域样板的“山水四省”——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在民国时期就没有那么难了。 山东的山东大学、齐鲁大学、青岛大学,山西的山西大学、铭县大学,河南的河南大学等都是国内著名大学。 由于当时天津没有独立直辖,河北是北方的教育中心。

那时候四省考上北大的几率比现在高很多。 1926年,北大在校学生2267人,其中四省学生732人,约占总学生(2206人)的32%。 2022年考入北大的新生中,四省+天津仅占总数的17%,如果剔除天津,这一比例将不足15%。 可以说,这四个省的学生接受最高质量教育的机会,或者说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远远不如民国时代。

(2)总体而言,重点大学的集中化和招生本地化是造成这种机会差异的直接原因。 上述87所中央直属重点大学中70%以上集中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南京、成都等区域中心城市,且这些大学的招生规模较大偏向于其所在省份。 本来,它是全国候选人可以公平竞争和共享的资源。 ,最后成为了本省的私有财产,而其他省份的人却得不到机会,导致全国各省份之间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相差近6倍。

那么,这种集中和不平衡是如何形成的呢? 答案是1952年的部门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高等教育规划体系。

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不会重演。 它不仅彻底改变了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机制、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向,而且使中国高等教育从更接近现代化的世界主流模式转变为苏联的模式。 同时,也颠覆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 许多省份的高等教育资源被强行拆除搬迁,集中到几个重点城市,以适应即将建设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一制度的人为不平等体现在:

1、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政治中心和地区行政中心,以适应高度集中的行政指令模式。 在新的教育资源布局中,首都北京是绝对的教育资源中心。 不仅将华北地区的著名大学南开大学、北洋大学、山西大学等优势学科迁至北京,同时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又设立了各类专业学院,即今天海淀区学院路的“八所学院”,包括北京地质学院、钢铁学院、石油学院、矿业学院等。

此外,上海、沉阳、西安、武汉、成都、广州这些国家行政中心也成为大学资源的聚集地。 其中,西安受益最大。 西安本来就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洼地。 抗战前,西安几乎没有像样的高等教育。 是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 1978年创办的88所国家重点高校中,西安占8所。

2.取消高校招生自主权,建立教育领域集中分配指标体系,即“省定额”招生制度。 今年,国家建设需要多少学生就招多少学生,做到“一萝卜一坑”。 例如,1952年,教育部规定华北区名额为15530人,华东区名额为15910人,中南区名额为7560人,西南区名额为3300人。 高校省级招生名额的由来.

3.招生本土化。 为满足本地区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减少跨地区计划转移手续,降低办学成本(外来学生需要更多的交通和伙食补贴),教育部规定本地区重点大学行政区域内(北京高校、北京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军工等除外),原则上只招收本区域内的学生,特别是主区域中心所在的省份,不得跨省招生。 - 允许地区招生。 比如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之一),原则上只在中南区招生,服务于中南区的产业建设。 华东地区山东、江苏的考生没有机会在该校就读,只能在华东理工学院就读。 。

此外,为了服从国家经济政治战略,招生数量也特别倾向于计划产业集中和少数民族地区,如重点投资项目集中的东北三省、西部边疆省份等。少数民族集中的地方。 原因是评分远低于大陆。

因此,高等教育的“1952体制”奠定了两个不公平的基础:优质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和招生名额高度集中。 但客观地说,这一体制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相当合理的,是在国内外背景下的一条高效、最优的路径选择,从而达到集中力量实现部分工业化、加强国防的目的。 。

而当时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重点大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只能由极少数人享受。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此生注定要错过。 因此,这种不公平现象长期被社会忽视,或者被视为一种可以容忍的不公平现象。

教育部停止大学扩招_今年招生改革_

(3)然而,20世纪90年代末后,过去计划时代遗留下来的制度安排越来越不合理,社会上的批评也越来越多。 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在过去的计划体制时代,大多数高校都是通过合同管理和分配的。 考入省内普通院校的个人和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没有太大区别(比如考入省电力学院、省矿业学院,就可以分配到供电局) 、矿山等工资不一定比重点大学毕业生差),参军、招工人可以改变命运。 市场经济时代,在人力资源的自由流通中,教育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属性的第一标签,教育成为个人改变命运的最重要渠道。 尤其是要实现阶级跨越,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只能通过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招生不平等的长期维持,显然堵塞了相当一部分平民尖子生的上升通道。

其次,1998年之后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扩大了这种不平等。 首先是高校扩招和高校合并,进一步扩大了以往高等教育中心的优势。 例如,西安交通大学20世纪90年代本科招生规模约为1200人。 加上扩招,目前招生规模已达近6000人。 与此同时,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也在扩大招生。 因此,陕西及其邻国山西、河南的优势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

同时,中央部委下放部分办学权,希望地方政府在土地、财力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快一流大学的建设和进步。 这进一步加速了高校招生的“本土化”。

最明显的例子是,在高校扩招之前,复旦大学在上海只投入了计划的20%,21世纪初达到了50%左右。 2007年,全国34所首批985高校中,有13所高校本土学生比例超过40%。 截至去年,分数在40%以上的高校仍有4所,分数在20%以上的高校有22所。 北京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7所学校的本地学生平均比例已降至8%左右。

今年招生改革_教育部停止大学扩招_

这种机会不平等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高考移民问题; “第二次高考”改变命运。 事实上,这些地方的基础教育都很好,学生素质也很高。 不合理的制度使他们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选拔考试,这是对社会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有专项招生计划的落后省份,由于基础教育过于落后,即使专项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也很难对社会产生实际效果。 以偏远地区11个省份为例,2022年,985所高校将在这里分配约3.4万个招生名额,占全国招生总量的18.8%。 这个比例在过去几十年里基本保持不变。 但截至2022年,这11个省区的中科院院士仅有46人(不排除因特殊考虑而选拔),不到总数的3%院士数量(1540)。

因此,对欠发达地区的优惠应该投入到其最迫切需要的资源上,同时能够为学生产生层次联系,而不是资源质量越高越好。 最优质的资源更适合投资于基础教育好的地方,更能体现其价值。

(四)高校副省级计划招生本质上是与计划经济下统一招生分配和城市配给制度相匹配的制度,体现了国家统一调度的意志。 现在人才流动已经市场化,高考招生与就业招聘完全脱钩,拘泥于各省的招生目标既不公平,也没有意义。 高考、考研也是如此,不需要以省为单位。 为什么不高考呢? 即使有人担心自由化会导致新的不平等,我相信凭借中国人的智慧和政府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总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不平等呢? 在我看来,有三种可能的方式。

_教育部停止大学扩招_今年招生改革

第一,人口平等原则。 即按照各省高考年龄段人口占全国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划分招生名额。 当然,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波动。 比如,由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基础教育发达,聚集了全国最好的中学,可以适当提高招生比例; 为照顾少数民族特别是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总数原则上不超过在校学生总数的10%(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左右)国家)。

有人说,大学所在地过去为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那么是否应该给予特殊奖励呢? 笔者认为,重点大学对其所在地给予的反馈其实远远大于所在地为其付出的土地和财政关怀,而这些反馈远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因此,应逐步取消对地方招生的特殊照顾,至少照顾程度不应高于招生总数的5%(平均仍在15%-20%),以体现中央直属大学的属性。

二是权利与贡献对等原则。 也就是说,按照各省向中央缴纳的税额来划分。 这也是有道理的。 全国大学经费中,纳税大户省份贡献最多,享有最多的招生名额。 按照这个思路,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山东、四川是招生名额最多的主要纳税省份。

三是市场自主原则。 前两者还是带有明显的规划色彩,不应该采用,根本不应该采用。 我国的计划生育制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是计划生育制度的遗产。 从本质上讲,它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现实,应该逐步弱化,过渡到完全自主的高校招生制度。

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研究生招聘,或者按照世界各地大学招聘的主流模式,在招聘中,原则上是忽略本地出身,纯粹根据成绩和资历录取。 例如,哈佛大学并不优先考虑来自马萨诸塞州的学生; 剑桥大学虽然是公立的,但不会招收来自伦敦和剑桥郡成绩较低的学生。 当然生活网资讯,招生时也会考虑一些平等权利的原则,比如照顾少数民族学生、落后地区学生等,但原则上不允许超过招生总数的5%-10%计划。

总之,重点大学招生改革不能再拖了。 这一制度始于70多年前,最初是适应当时工业化初期的国情。 早在1998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就应进行变革,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 如今已经拖延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继续维持这一制度不符合全国大多数候选人和家庭的利益。 我们应该让它更加理性、公平,这也是构建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