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沈彬:不婚是自由,不育是偏执;宽容孩子,是法律义务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新闻   生育   成年   容忍   视频

2023-07-07 14:05:45 

未婚是自由,不育是自由,讨厌孩子不是自由,而是偏执; 宽容孩子是一项法律义务。

冰川智库特约撰稿人丨沉斌

终于有人懂滋味了,成了新闻产品分类中“坏孩子”的新闻。 披着“秩序”、“公德”的外衣,包裹着对儿童的敌视、厌恶生育,却被视为吸引流量的酷文。

更可怕的是,那些标榜不孕不育的所谓“最后一代”,却对婴幼儿表现出冷漠甚至仇恨。

01

“丑通”华丽登场

作家苏小兰是一个勇敢的人。

她在微博上记录了几起带孩子坐火车遭遇粗暴对待的事件:

——四川火车车厢内八个月大婴儿因牙牙学语被乘客质疑“太吵闹”。 被投诉后,他被空姐“请”到餐车。

——《一岁半、一岁四个月、十四个月的孩子,从太原出发。广播里反复播放婴儿哭闹到车厢路口的声音。只要有一声呜咽,或者即使没有大声的​​哭喊或尖叫,立刻就被空姐要求去车厢衔接处,只要我回到座位,空姐就提醒我去车厢衔接处。 ”

地图/网络

很快她的微博就变成了“投诉大会”。

有家长表示:“我5月份带孩子去北京,当时他一岁半了,路上孩子呜咽着,还哭了一点,空姐一直提醒我要安慰孩子,不要让孩子发出很大的声音。”

有的说:“两周前,我带着孩子坐高铁,孩子只是哭了几声,就被空姐提醒带他到车厢衔接处。”

另一位表示:“我遇到过两次,可能是太热了,孩子1岁多了,一直在哭,他在哄,空姐把他送到了转机点。”

爸爸,或者妈妈,带着控制不住吃喝拉撒的孩子,背着尿布、奶瓶、热水袋、围兜、换洗衣服……大包小包,孩子感到害怕还是兴奋因为环境陌生,突然就哭起来,哄也没用,再凶也没用,周围已经投来厌恶的目光。 你试图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播放一段《小猪佩奇》的片段,但你却不知所措。

这时,一些正义的乘客站起来,用手机拍照并问道:你能照顾好你的孩子吗?

正当你绝望之际,你愤怒地回答:“我来处理,孩子不听!”

“如果你管理不好,说明你的教育不到位!”

“你怎么不去管它!你可以杀了他!”

嗯! 只等你的一句话。

对面温柔的小哥哥或者小姐姐把刚才录制的视频发到了网上,随后就有不少嘲讽“熊爸妈”的评论。 随后,媒体以“乘客催促家长引导吵闹的孩子,却被反驳:那就杀了他!”的标题,又吃下一波流量。

舆论战对中国的影响__舆论对教育的影响

地图/网络

这就是“新黄色新闻”——“熊孩子新闻”中的交通责任。 它要的是撕裂、冲突,它要的是凸显熊父母的不讲道理。 他们很多时候故意不去写或核实孩子的实际情况。 比如3岁,比如8个月。

我曾经对这种明显断章取义的新闻感到愤怒。 父母在说出标题中的那句话——“那我就杀了他”之前,还说了很多“不是你没看到,我们之前一直在哄”。 说白了,自媒体和机构媒体屈服于流量KPI,小心翼翼地喂饱了“坏孩子新闻”的消费群体。

继仇女、仇男、仇老之后,“仇童”又华丽地走进舆论场。

02

下限被米蒙“解放”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对孩子如此不宽容? 什么时候带孩子出去比带狗不拴绳出去更有罪,一不小心就会被钉在道德十字架上?

东西方文化中的孩子都是纯洁和善良的化身。 耶稣说:“你们若不回头,变得像小孩子一样,断不能进天国。” 中国儒家思想也讲,君子不丧其心。

然而,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他们常常是“小恶魔”——不肯吃饭、不肯睡觉、大声哭闹、不肯停下来。 被“折磨”得精疲力尽。

这种失控是作为哺乳动物幼崽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不是父母刻意纵容的结果,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必须承受的共同代价。

宽容孩子是人类不言而喻的真理。 那么,网络空间什么时候失去了底线呢?

舆论对教育的影响__舆论战对中国的影响

地图/网络

你还记得多年前的米蒙系“故事社”吗? 火车上有孩子的家长要求换卧铺。 写的时候一定要突出父母站在道德高坡上做俯卧撑的样子。 被自己严厉斥责,然后“上传值”:你有孩子了不起! 一时间煽动着冲破文明门槛的情绪,继而变成了一场童恨的狂欢。

被米萌“解放”的网友顿时感觉世界变得更宽了,不再羞于对一个3岁的孩子强硬。 提起对孩子的宽容,就是“道德绑架”。

03

未婚不孕变成“孩子恨”

自媒体的兴起,大大降低了人们的“文明门槛”,禁忌和底线越来越低,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标榜未婚、不育的年轻人,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仇童”的集体意识。

7月4日,科普作家海森伯格给出了“暴力理论”:当今公共场合对幼儿的责难和要求,实际上是社会中“未知”氛围的体现。 毕竟,生孩子是一项超长期的投资……一个只关心眼前的人不会做出生孩子的选择,同样很难容忍别人孩子带来的麻烦。 中国和韩国也是同样的逻辑,生育率普遍下降。

《没有理解》是从生育的经济成本角度进行分析,《丑通》是对不愿结婚生子的价值观的情感转录。

我看到一位孕妇的后续评论:“随着低生育率的发展,以后人们对幼儿麻烦的容忍度会越来越低,因为缺乏同理心。以前,每个家庭都有孩子或者养过孩子,其他家庭很容易理解,我怀孕8个月了,一直没有让座。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认为不会有后代,自然没必要牺牲自己当前的利益来完成这种社会道德的转移。”

图/画虫创意

舆论战对中国的影响_舆论对教育的影响_

不知道不给孕妇让座是否已成为一种“趋势”。 至少在一个标榜“不婚不育”的社会,很难形成对孕妇、婴幼儿的关爱,这是逻辑上成立的。

随着少子化的加剧,一些青少年对孩子产生敌意成为大概率事件。 这是客观、悲观的现实。

你有没有发现,几乎所有有关“熊孩子”直接冲突的新闻中,与孩子发生冲突的都是小弟妹,有没有?

04

童车:韩国牙齿智慧

一方面,很多小仙女、少爷其实是在和孩子们争夺生态位,他们觉得自己是需要社会关爱的群体。

社交网络的网络舒适区和圈地自剪的商业化,让很多年轻人度过了“漫长的童年”。 容忍人类幼崽。 很多时候,正是小仙女利用女性的“弱势地位”与孩子争夺“被宠爱的权利”。

上次,杭州一位女网红在地铁上称,一名三岁男孩摸了她的乳房,孩子被一位老奶奶抱走了。 她说出了一句落入小网红舒适区的话,“他还年轻,不懂。” ,立刻就炸了,确实赢得了媒体的支持。 被目击者揭穿后,她发视频承认“夸张请原谅”。

▲地铁事件目击者留言(图​​/网络)

我不相信一个关心孩子的人会对社会做出贡献。 这些人无非是利用“公共道德”和“监管”的借口,来实施最赤裸裸的自私行为。 本质上,这些人认为自己才是需要得到社会照顾的“宝贝”,真正需要社会照顾的婴幼儿抢占了自己的生态位。

二、当“恶心婚姻”成为流量密码,那么必然是“恶心”、“恶心孩子”。

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位孕妇的留言,因为她没有孩子,也不想生孩子,所以她对孩子缺乏同理心,她觉得没有必要去容忍孩子。 这个问题不是中国的。 这在出生率较低的韩国更为明显。 “儿童禁入区”在韩国非常流行。

据统计,韩国有数百个公共场所禁止儿童进入。 主要目的是确保成年人有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 餐馆、咖啡馆等公共场所的业主是主要倡导者,仅济州岛就有80多个此类区域。 所以,那些在新闻背后叫嚣“童车”的人,无非是给韩国人剔牙而已。

你可能读过这样的文章,新手父母带着孩子上飞机,还特地给周围座位的乘客准备了道歉卡和小礼物,生怕因为孩子的吵闹给别人带来麻烦。 这个故事很“日式”,却给我的感觉就是出去带孩子是“原罪”。

地图/网络

然而,据@猫辺丽子介绍,真正的日本并不是这样的——日本没有永久性的“儿童车”,电车上贴着“我们爱宝宝”、“哭没关系”的贴纸。 日本历来强调社会育儿。 “自己出生、自己长大”的思想本身就是反社会的,是迫害弱势群体的仇恨言论。

05

结语

把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放在一个“篮子”里与那些牙牙学语、等待喂奶的婴儿讨论生活网报道,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这是怎么回事”和“你虽小但你很通情达理”的叙述。

下次有人会说:“你的孩子不关我的事”,直接把《未成年人保护法》拿回来——“全社会应该树立热爱、关心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然后发一句话“你的养老金完全取决于他”。

未婚是自由,不育是自由,讨厌孩子不是自由,而是偏执; 宽容孩子是一项法律义务。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