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是怎样炼成的?|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艺术   读书   残雪

2023-10-06 17:01:01 

挪威作家乔恩·福斯荣获 2023 年诺贝尔文学奖。

此前曾受到高度评价的中国女作家残雪,遗憾地错失了诺奖。

残雪已经四次登上英国博彩公司的预测榜单,今年她首次荣登榜首。

● 英国博彩公司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排行榜

消息传出后,不少人问:残雪是谁?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残雪并不是一位家喻户晓、家喻户晓的作家。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人请他预测当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他说:“我不预测,但我希望中国女作家残雪能获奖。”

莫言对残雪的崇拜并不是出于自己的好。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他可能不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家。 然而,残雪这位在中国读者中鲜为人知的女作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却要高得多。 超级莫言。

● 莫言

有人说残雪是一个奇迹:“她看起来像个村民,穿着当地风格,但她是中国最前卫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怪异难懂,却被翻译了”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被外国研究者议论;她不是出国,纯粹用中文写作,但知道她名字、读过她作品的中国人却远比洋鬼子少。”

诸多矛盾的数据勾勒出残雪的辉煌与尴尬。

残雪以其独特的个性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文坛。 作为新浪潮小说的先锋作家,她作品的小众性一直备受争议和忽视。

当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揭晓时,她第一次以如此隆重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为什么他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在残雪看来,这是诺贝尔奖更加重视文学尤其是高水平文学价值的体现。

打拼十年,没有人关心你,但你一出名,就会全世界都知道。

这似乎是残雪的文学选择和最终命运的体现。

今年已经70岁的残雪,无法被明确定义,因为她身上有太多的“悖论”。

她的小说世界荒诞梦幻,充满奇思妙想,而眼前的她却一头银发,面容平静;

她笔下的人性冷漠疏离,甚至丑陋肮脏,但生活中的她却平易近人,善良柔软;

她只有小学文化,却写出了世界一流的作品。

如果你在街上遇见她,你不会把这个普通的老人与前卫作家联系起来。

但只要看看以下简单但有足够说服力的数据就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一点:

在全球范围内,残雪拥有中国当代作家中最优秀的三个:作品被翻译最多、作品入选国外大学教材最多、专门研究她的机构众多。

● 少年残雪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如果让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 虽然,或许只有万分之一的中国人听说过她。

在国内文坛,她基本被“不评价、走弯路”所“回避”、“失语”。

墙内花开墙外香,这是一个悖论的现象,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残雪,195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原名邓小华。

残雪的父亲邓军红解放前长期在国统区从事地下党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湖南日报》(今《湖南日报》)社长。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邓家遭遇第二次灾难。 邓氏兄妹五人,四人下放农村。 只有残雪,靠着“身边无人”政策的照顾,才被允许留在城里,和奶奶相依为命。

● 1956年,残雪一家合影。左二是残雪,左三是残雪的弟弟、著名哲学家邓小芒

残雪的余生都住在一间只有六七平米的杂物间里。 房间狭小、潮湿、黑暗,但她却如饥似渴地埋头读书

她找到文学、哲学,甚至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各种“禁书”来读。

这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救赎,让人们暂时逃离现实的痛苦。

残雪30岁之前做过铣工、装配工、车床工、赤脚医生。

在一家街道工厂里,残雪当了八年铣工。 与去农村接受艰苦的训练相比,她并不觉得做一名磨坊工人有那么辛苦。 然而,由于她的性格固执,又处于社会底层,所以她遭受了很多欺凌。 这也让她充分看到了中国人的恶劣本性。

● 1992年,残雪在爱荷华大学

正如杨绛所说:“只有出身卑微的人,才最有机会看到世界、人伦的真相。”

在弟弟邓小芒眼中,妹妹残雪尽管遭受不公和欺凌,“仍然对这些本性恶劣的公民保持着形而上的同情和温柔”。

残雪后来因为结婚生子退出了街头工厂,开始学习做裁缝。 缝纫机的踏板声回响在那些日复一日挣扎求生的岁月里。

但因为接触了文学,她的内心并没有被生活的辛酸所腐蚀。

接触越来越多的西方小说后,残雪终于按捺不住内心强烈的冲动,靠在缝纫机上写下了自己的处女作《黄泥街》。

● 1993年,残雪在车间

但《黄梅街》的上映却遭遇了不幸的命运。 起初,没有杂志愿意出版,也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 她走上创作之路10年来,只出版了两本书。

但现在,残雪平均每年在国内外出版五六本书。 迄今为止,他已出版单行本90余部。

她的写作体裁广泛,包括小说、散文、文学批评、哲学、翻译等。她被美国和日本文坛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力的作家之一。

4次陪跑诺奖:这个车间走出的中国女作家,被严重低估了_4次陪跑诺奖:这个车间走出的中国女作家,被严重低估了_

她撕开了笼罩文明人的面纱和遮羞布,不仅写出了人类存在的悲剧,也生动地揭露了人性的卑鄙、丑陋和龌龊。

残雪的作品深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在她的小说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有人称她为“中国的卡夫卡”。

● 2001年生活网资讯,北京,残雪在中日女作家会议上

但“她的文学风格绝不是西方现代主义或前卫文学的照搬。 她用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经历领悟了西方现代文学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念和文学道路。 ”

有人说:“正如20世纪40年代人们花了几十年才知道有张爱玲一样,几十年后人们会惊讶地发现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位名叫残雪的作家,但这只是当时他说这些人已经是我们的孙子了。”

他生前沉默寡言,死后却名声大噪。 为什么那些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常常无法成为现有功利和名誉的接受者? 到底是杰出的文学艺术成就远远超越了时代和平庸,还是世俗社会无法接受一个特立独行的天才?

虽然残雪被评价为最具个性化创作风格的前卫作家之一,但她并不是一个刻意标新立异以表现孤傲的人:“从写作开始,我就想出名。 ,主要是因为我想存在,扩大我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读我的书。”

她也从不否认自己的虚荣心,因为虚荣心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我想像一些人一样,从不关心这些事情,仍然在一个古老的山洞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我没有那么高贵。” ”。

她更注重自我体验,写人的潜意识,用解剖的方式描绘和呈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她笔下的人物只是比作者更不屈,更不放过青山,比作者更绝望,更血性。”

喊不出来的悲伤、百态的人性、浑水里的挣扎,都在她的小说里得到了体现。

一次座谈会上,有读者问她:“你年轻时所经历的磨难让我很难过,但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困难,我们当代年轻人面临着重大的社会挑战,我们怎样才能保持我们对文学的信心面临压力吗?”

她的回答很坦诚:“我的作品是为未来而写,为年轻人而写。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每天应该坚持读一个小时。这样,久而久之,在遇到生活问题的关键时刻、文学、哲学、历史等等都可以帮助你……”

她也借助这些灵火,走出了那条漫长黑暗的隧道。

在熟悉残雪的编辑眼中,与她的交流非常顺利,她时不时发出的欢快的笑声还保留着纯真的纯真。

三十多年来,残雪过着很多人认为的刻板单调的生活,就像苦行僧一样。 阅读、写作和学习英语是她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残雪不使用手机和微信,这让她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干扰,让她能够专注于文学和哲学。”

残雪在英语学习上所达到的高度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例子:“小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英语小说和英语哲学。”

二十多年的英语自学让残雪阅读英文小说变得游刃有余,以至于当她的小说翻译到国外时,她还亲自校对自己的外文书籍。

残雪从事写作30余年,创作作品逾700万字。 她并没有刻意改变自己。 她说只有心里有事才能写。

残雪的小说常常荒诞离奇,令人捉摸不透。 看过她作品的开头和中间,就无法推断出结局。 “有一种孤独感、荒诞感,以及人类灵魂和精神的错位感。”

《射雕英雄传》描写独孤秋飞的剑法:三十岁,凶猛凶猛,所向披靡; 四十岁之前,重剑无锋,巧夺天工; 四十岁以后,草木竹石皆可作剑。 之后逐渐发展到无剑胜有剑的地步。

残雪对于武道的各个境界或许并不精通。 她更像是成人世界中的一个“顽皮的孩子”。 她似乎什么都做不了,写的字也让人捉摸不透。 然而,在奇幻迷宫般的叙事中,她跳跃、奔跑,甚至“飞墙而过”。

对于传统,她既打破又建立:“我不想创造所谓的文化真实性,我只想创造我个人的真实性。我的东西永远无法被模仿,这就够了!”

对于文学,她有着广阔的视野,不拘泥于本土和民族的束缚。 她登高望远,无疆界:“打破当代文学的封闭状态,创造国际影响力,与外国同行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比激情、比力量、比深度、比形式感、比勇敢……当然,比赛的前提是认识到文学有共同的标准,人性是可以互通的,作品是可以产生共鸣的。 ”

归根结底,文学首先是“人性的研究”。 它剖析人性,直击人心,让任何阶级、民族、国家的人都能在共同领域产生共鸣。 这就是文学的“路”。

曾几何时,面对文坛的混乱,残雪心痛不已。 她直言不讳地揭露了当前形势的弊端:

“很多作家在文坛里混日子,与所谓的批评家联手欺骗读者。这是因为大多数读者还不够成熟,无法区分作品的好坏。现在是作家‘躲起来’的黄金时代。”为了掩盖自己才华的枯竭,他把自己的“混”称为“变”。

这三十年来,我一直在实验文献中进行实验,没有退路。 在物质主义横行、精神遗弃的时代,始终如一地关心灵魂生活的人是时代的先知,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期望。 ”

4次陪跑诺奖:这个车间走出的中国女作家,被严重低估了_4次陪跑诺奖:这个车间走出的中国女作家,被严重低估了_

文学创作是一个孤独的旅程,尤其是当你与所谓的“主流”作对,当你拒绝与有话语权的“批评家”勾结时,你所遭遇的排斥和打压可想而知。 。

因此,有识之士为她辩护:“残雪是新时代不可多得的原创作家,也是一位文学价值和意义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认可的作家。”

“声音虽大,大象却看不见。” 有人曾认为残雪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接近鲁迅的作家。

我想这应该是由于墨迹的粗细相近,深入入骨,以及对从未彻底改变和颠覆的民族性格的同样的、同样的、悲伤的、悲悯的感情。

美国有两家出版社和两名翻译家专门翻译残雪的作品。 西北大学出版社和耶鲁大学出版社各出版了三本书。

颁奖典礼上,中国一些人对耶鲁大学出版社的“偏袒”感到愤慨:你们只翻译出版残雪的小说,为什么不出版其他中国优秀作家的作品?

总统说我们只选世界顶级作家的作品,我不在乎他们是谁。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曾说过:“森林里分岔了两条路,我走了那条人迹罕至的路,一切都完全不同了。”

她无意成为领先的前卫,但这是她自由意志和不羁灵魂的选择。 他的代表作《山上小屋》、《黄泥街》、《老浮云》、《五香街》、《最后的情人》成为了这种意志的最好表达。

做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诚的作家,正如顾城所说: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 他的寿命可以长也可以短; 他可以是一名艺术家,也可以是一名锯木工,这并没有多大区别。

但有一点是,他不能变的面目全非,不能变成鬼,不能说谎,醒来时看不到自己,觉得难看。 ”

一直被低估的残雪虽然刚刚与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她70年来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过最热烈的关注。

● 图/陈晓珍

以前,门口只有几个人;现在,门口只有几个人。 以后,门口的人可能不多,但“写”就是写的意义,就像“住”成了活着的避难所。

与其说她为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坛赢得了重要一席之地,在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不如说她是一位勇敢的作家,一位常年陷在孤独之中的作家,并最终用自己的笔,在更大的层面上,赢得了她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那些夜空中闪烁的才华,那些痛苦、执着、晶莹剔透的灵魂,终于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