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山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邢书良:汾河为之呜咽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晓东   山西   纪录   电视   节目

2023-08-06 06:07:57 

山西新闻综合广播在线收听_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904早声音_山西新闻广播频道

晓东(右)与同事在纪录片拍摄现场。李少平 摄

山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邢树良至今还记得五个月前的一次情感宣泄:听到尚晓东去世的消息,他锁上办公室门,哭了很久。 他为失去了一位热爱纪录片如生命的好下属、好导演而哭泣,为失去了一位全身心投入工作、不计名利、过着简朴生活的好干部而哭泣。

时间永远定格在2016年7月1日9时50分,山西广播电视台编辑部副主任、纪录片制作中心原副主任尚晓东于2016年7月1日在山西省肿瘤医院病逝。 47岁。当晚8点,他担任主编的6集纪实纪录片《火种》在山西卫视首播。 山西电视台的多位领导和同事、多次与尚晓东合作的党史专家以及尚晓东的亲人,都流着泪观看了第一集。

汾河为它落泪,因为它见证了尚晓东为400多(集)电视纪录片日夜奔波; 太行山顶的电视转播塔是悲伤的,因为它记录着尚晓东孜孜不倦工作的每一个瞬间……

“他的血管里似乎永远流淌着历史责任感”

商晓东是山西长治人。 1992年,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专业毕业后,他来到山西晋城电视台工作。 六年后,机缘巧合,他被调到山西电视台艺术部,被指派担任专题文化节目《水土一方》的导演。 从此,他与电视纪录片结下了不解之缘。

山西新闻广播频道_山西新闻综合广播在线收听_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904早声音

”他对红色纪录片的兴趣是从《赵树理》的拍摄开始的。2005年,晓东通过竞争被聘请为《水土一方》的制片人。次年,为了纪念赵树理诞辰100周年树立诞生后,台湾领导人决定制作一部纪录片,这个任务自然落到了晓东的身上,当年7月至8月,他和摄制组沿着赵树立的创作路线,走遍了山西、河北、北京。主编兼导演他不仅要审查节目,还找到了一本一米多高的书,四万多字的剧本逼着他在炎热的夏天写出来,节目最终获得了第20届“星光奖”。荣获“优秀纪录片奖”。 尚晓东的同事吉丽红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记者回忆道。

从《赵树理》的拍摄中,尚晓东感受到了山西这片曾经动荡不安的土地上红色历史纪录片的缺失。 “观众需要纪录片,也需要传播红色信仰等正能量的纪录片。” 尚晓东曾在节目组内部会议上表示。

2010年元旦前的一次朋友聚会上,尚晓东结识了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研究员鞠文辉。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年初,山西省委希望拍摄一部关于山西中国共产党人的纪录片。 尚晓东主动接手,开始与鞠文辉马不停蹄地策划大型系列纪录片《足迹:山西90年》。

“尚晓东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尤其是在纪录片的质量方面。” 鞠文辉回忆说,尚晓东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他说,他和尚晓东不止一次为《足迹:山西90年》争吵,“我追求严谨和准确,所以我认为电影应该厚而不是精细;晓东也追求严谨和准确,但强调艺术性” ,我不同意通俗化和情节化,两人吵架,大多数时候都是各自退让,有时也让别人协调,但总体来说,他是对的。”

现实主义的背后,是尚晓东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是他内心深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艺术感情。 他想用文艺的镜头,将先辈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精神直接植入观众的心中。

《足迹:山西90年》选取了60个人或群体,从山西建党第一人高俊宇,到牺牲在山西荒野的女英雄李琳,从山西的李顺达、申纪兰社会主义建设岁月,到改革开放时代的李双良、付昌旺,从大寨英雄到当代右玉共产党人……在三个多月的外景拍摄过程中,尚晓东和团队成员走遍了世界各地。穿越山西及周边省份,行程近2万公里,采访了100余名事件专家和目击者,挖掘并拍摄了大量原始文字和视频资料。 影片播出后,收视率一路攀升,最高时达到4.84%。 时任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看完全片后特命出版社出版了该片的音像制品,并将该片作为山西党建的教材。 该片还被列入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向全国推荐的纪录片清单。

《足迹》的成功让尚晓东势不可挡,他和团队相继制作了《旗帜:山西回忆》、《太行山上》等红色题材电视纪录片。

山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张敬民告诉记者,尚晓东的血管里似乎永远流淌着一种历史责任感。 由于他多年在党史片方面的耕耘,很多人认为他是山西红色纪录片的专家。

“只要他忙于拍纪录片,他就会把身体抛在身后”

身高近1.8米,微胖,一头卷发,不喜欢拐弯抹角,喜欢抽烟喝酒,这是同事们对尚晓东的普遍印象。

山西新闻广播频道_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904早声音_山西新闻综合广播在线收听

在山西广播电视台,尚晓东有一个绰号——大师。 曾与尚晓东在节目组工作多年的山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集团发展策划部主任赵海兵表示,“大师”这个名字来自于人们对尚晓东纪录片制作水平的认可。 。

邢树良回忆,2005年拍摄纪录片《揭秘大同煤矿乱葬坑》时,因大同不少矿工被日本鬼子活活扔进乱葬坑,有的人幸运地爬了出来,活了下来。 采访中,有人表示,他们也是从乱葬坑里爬出来的。 尚晓东要求仔细筛选,要有佐证材料。 “绝不让虚假情节进入节目!” 尚晓东当时对节目组说道。

尚晓东不仅对纪录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求真、求证、求真,而且在每一次创作中寻找最触动人心的情感点,追求视觉艺术的感染力。 赵海兵记得,为了一部庆祝春节的纪录片,腊月三十的晚上,尚晓东独自爬上太原市迎泽街最高的建筑,花了十多分钟拍摄即将燃放的烟花。

尚晓东的家位于太原市伏羲街一栋20世纪90年代初的老建筑里。 一间七八平米的小房间,是尚晓东以前的书房。 他的妻子赵雪红也是山西电视台的员工。 尚晓东去世后,书房仍保留原样。 在她看来,尚晓东过于追求完美。 他主编、导演的电影名义上是别人写的,实际上却要他自己重写。 白天无法写作,他在妻子和孩子睡着后写了一整晚,累了就抽烟。 “早上一开门,房间里就烟雾缭绕。”赵雪红回忆道。

同事毕志聪还记得,尚晓东经常通宵审稿,审稿完成并发往邮箱的时间往往是凌晨四五点。

2012年5月,尚晓东担任山西省电视纪录片制作中心副主任。 他如鱼得水,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 “2013年,商晓东在体检时发现了糖尿病,开始注意饮食和休息,但只要忙着拍纪录片,就抛下了身体。” 赵雪红说道。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尚晓东主动策划了一部8集纪录片《太行山上》。 影片以八路军司令部多次驻扎的山西武乡县为背景。 同年7月,山西电视台组织集体体检,尚晓东因忙于电影而错过了时间。 8月初,他开始进入紧张的写、审片阶段,发现腿有点疼生活网资讯,但他仍然一瘸一拐地坚持写、审片。 直到9月1日,影片终于送审,他才在领导和同事的督促下前往医院检查。 不幸的是,癌细胞已经扩散了。

“在他临死的时候,他仍然关心着他主导的纪录片”

尚晓东病倒了。 但病倒的是他的身体,他的意志从未失败,他对纪录片的追求从未停止。

在病床上,只要同事、领导看望他,他就会谈论纪录片的发展,从内容立意到表现形式,从投资模式到生存土壤,他都会滔滔不绝。 虽然在《水土一方》中,他也带领大家制作了很多体现山西文化内涵的纪录片,但他的梦想是用一部50集的系列纪录片,将山西丰富的文化资源从一个易于理解的视角。 体现出来,让全国乃至世界人民重新认识和品味山西文化。

山西新闻广播频道_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904早声音_山西新闻综合广播在线收听

“他希望各电视台给纪录片一定的空间和土壤,不要让所有节目都去争夺收视率。” 赵雪红说道。

“去世前两个月,他还在思考如何突破纪录片的两大难题:国内市场不成熟、国外不接受、走出去困难。” 山西电视台总编辑王云飞说。

今年2月,毕志聪去尚晓东家里看望,谈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一直靠注射大量吗啡止痛的尚晓东立即与毕志聪详细策划了纪录片《》。 尚晓东提出拍摄山西共产主义的萌芽或者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烈士,最终决定拍摄前者,并开始将其命名为《信仰的力量》。 后来我在央视看到一部叫这个名字的电影,大家讨论就改成了。

6月15日,尚晓东住进山西省肿瘤医院。 6月19日,中考前一天,他从医院回家,因为儿子要参加中考,他想为儿子加油。 此时,儿子并不知道父亲10个月前就被诊断出患有这种疾病。 肝胆管瘤不是晚期癌症。

六七天后,尚晓东开始进入半昏迷状态。 29日早上,刚睡醒的他突然对身边的妻子赵雪红说了两个字:“手稿。” 赵雪红问道:“你想问一下小毕拍的电影吗?” 他点点头,赵雪红表示,稿子已经提前交了,影片的审核也已经完成,很快就会播出,所以不用担心。 尚晓东“哦”了一声。

7月1日9点50分,尚晓东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尚晓东去世后,山西台党委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尚晓东同志在事业上勤勤恳恳,在困难面前努力工作,在病重面前坦然面对。 他是一位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 优秀的品德和优良的作风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