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药材资讯】四川:中药材“土”特产成乡村振兴新引擎(特产资讯)土蟞的作用,

编辑:大众生活      来源:大众生活     

2024-08-26 15:25:27 

 

供销药材通为您提供最新的药材资讯和全面的药材信息,全面展现中药材行业信息动态与趋势。本篇文章重点关注:中医药、中医药传承、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人才、中医药发展、中药材财产、中药材行业、中医药服务

乌蒙山脉,跨越川滇黔渝四省(市)毗邻地区,曾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生态条件,孕育了姜黄、附子、天麻等3000多种优质中药材。近年来,四川与云南、贵州、重庆联动,推动乌蒙山财产共兴和中医药财产高质量发展,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结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依托中药材财产,乌蒙山已成为本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一条强村富民的康庄大道已经铺就。乌蒙山的山乡巨变,是四川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推动贫困地区脱贫和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四川依托特色资源,立足区位优势,鼎力大举发展中医药财产,推动规模化、尺度化种植,发展精细化、多元化加工,打造观光旅游、健康养生等项目,不停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说。

宜宾三江新区稻药轮作基地,群众在采收中药材。 宜宾市中医药管理局供图宜宾三江新区稻药轮作基地,群众在采收中药材。 宜宾市中医药管理局供图

做好“土”文章:让道地药材更“地道”

仲夏时节,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蕨溪镇光明村的村民在田间地头密切关注中药材姜黄的长势。蕨溪镇适宜种植姜黄,姜黄种植财产已成为蕨溪镇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

“姜黄产量高、不挑地,在房前屋后就可以种植。”光明村郭珍树老两口种植姜黄近8年,每年种植不到一亩地,收入却有数千元。

近年来,种植中药材让宜宾乃至四川省内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中医药财产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正在四川乡村群众的辛勤劳作中得到印证。

在宜宾兴文县,大坝道地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接纳“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引进企业流转土地5000余亩,通过粮药套种、林下种植等种植模式发展淫羊藿财产动员每户农户平均增收1万余元。目前兴文已在全县范围内打造淫羊藿、黄精、泽泻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0余个,种植面积达6.5万亩。

宜宾筠连县接纳“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方式,推广“茶+药”“粮+药”“林+药”等立体种植模式,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16万亩,建成育苗基地300余亩,尺度化种植基地2000余亩,乐成申报“筠连筠姜”地理标记证明商标。

纵观四川全省:在泸州泸县,天兴镇种植车前草4000余亩,产量达80余万斤,本地推动的“车前草+土豆+高粱+大豆”种植模式,实现农民一田收“四金”,车前草变身“致富草”;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狠抓特色中药材现代财产园区建设,建成布拖附子、布拖赤芍等财产园区;达州市积极推进“中药材+粮油”发展模式,动员就业2万余人,实现乡镇有适宜财产、企业有优质药材资源、群众有增收渠道、村集体有收入;内江市东兴区,有“中国天冬之乡”的称呼,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天冬5万余亩,动员5000余户农户到场种植,年均纯收入凌驾2万元……

财产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如今在巴蜀大地的广袤乡村,中药材“土”特产正酿成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推动四川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阔。

打出“特”色牌:让川产中药材名声更响亮

昔日四川,中药材资源虽丰饶,却受限于大品种稀缺与品牌不响,导致市场潜力未能充实释放。而今,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四川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精心打磨“川药”品牌,让“土”特产华丽转身,成为引领群众迈向富裕之路的“金钥匙”。

泸州市古蔺县有着“赶黄草之乡”的美称,本地赶黄草拥有“地理标记证明商标”等金字招牌。目前该县种植赶黄草约2万亩,全财产链产值达15亿元,培育赶黄草初加工厂9家、精加工企业3家、深加工企业4家,产物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

凉山州雷波县借助“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基地”发展模式,38个自然村连片种植乌天麻面积3000多亩,受益村民达3000多户1.7万余人。蓬勃发展的中药材财产成为本地“促返岗”“找饭碗”“稳就业”,不停增加群众收入的“黄金财产”。

拥有泽泻种植面积4万余亩的乐山市夹江县,在甘江镇打造占地160亩的百里水乡中药材加工中心,将泽泻烘干损耗降低5%,药用身分损耗降低25%。同时积极探索“院企地”三方合作,强化财产链结构,先后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开展泽泻种植相关研究;与太极集团、龙马药业等药企合作,建立中药材饮片加工生产线和中成药制剂生产线。

达州积极开展川产道地药材“达州乌梅”功能性活性身分挖掘及产物创制研究,最大限度发挥乌梅药食同源优势,打造达州乌梅品牌,擦亮“中国乌梅之乡”的金字招牌。

从达州的乌梅到绵阳三台的麦冬,从遂宁的白芷到巴中的枳壳……四川从顶层设计着手,狠抓机制建设,构建完善的中医药发展机制,明确各级中医药管理部分牵头发展中医药财产。绵阳、内江、巴中等地更是创新设立“麦冬办”“天冬办”“巴药局”等特色机构,为中药材财产注入强劲动力,打响“川药”招牌。

“发展振兴四川中医药,特别是推动乌蒙山片区中医药振兴发展,靠一县一市之力难以乐成,‘各自为营’‘单打独斗’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品牌效应。”田兴军表现,乌蒙山区山水相连、生态相近、人文相似,每个县(市、区)都有自己的道地药材,唯有抱团发展、拧成一股绳才气迸发出强大发展力量。

为擦亮川药品牌,2020年,四川11个部分联合印发了《川产道地药材全财产链管理规范及质量尺度提升示范工程工作方案》。该方案引入了药品监管的新理念和制度设计,为打响川药品牌保驾护航,有利于川药进一步“出圈”。2023年,四川5个部分联合印发了《四川省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监督实施示范建设工作实施细则》,引导中药材生产企业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强化道地中药材资源支撑,推动中药生产企业使用符合GAP的中药材,将质量控制体系延伸到中药材产地。

链上“产”业线赋能文旅融合发展

乌蒙山片区内,泸州市古蔺县箭竹大黑洞景区每年都会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去游玩。景区内,哆啋山场中医药种植栽培观赏游览区域,种植有黄柏、薄荷、赶黄草、蒲公英、吴茱萸等十余种中药材,设置中医药康体养生理疗区域、中草药研学展陈体验馆、药膳特色餐厅等,不停打响“康养古蔺·醉氧胜地”中医康养品牌。

借助中药材“土特产”,四川多地积极拓展中药材财产链,实现了“卖药材”“卖产物”向“卖风景”“卖体验”的转变,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一二三财产链升值。

泸州市合江县是金钗石斛主要产区之一,全县种植面积5万余亩,并开发出石斛盆景、石斛切片、石斛茶、石斛酒等产物。同时规划建设精深加工科创中心、石斛博览馆、山涧民宿、石斛养生体验中心和石斛文化主题公园等。

近年来,四川遴选了多批次四川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乌蒙山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位于宜宾市筠连经济开发区内,分为和合广场、乌蒙山中医药文化展陈馆、炮制体验园、中医药文旅小镇四个展区,集中展示乌蒙山地区中医药历史文化进程,开展沉醉式互动体验,打造集中药材加工、中药文化博览、药膳餐饮、中医药特色产物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和研学旅游基地。

乌蒙山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建成,动员了筠连县中药材的发展、种植、加工。中医药文化的流传,推动了乌蒙山片区的中医药人才、技术交流和药材交易,对乌蒙山整个片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创新“中医药+文旅”之余,四川还塑造出一批“本草四川·康养天府”品牌,开发“川药”牙膏、饮料、面膜等系列健康衍生品,川药年综合产值突破1200亿元。

助力乡村振兴,四川特色中药材不但要种得出、种得好,还要卖得好、销得旺。四川不停擦亮“中医之乡、中药之库”金字招牌,坚持积厚成势,出台系列政策步伐,在财产链发展路径上不停“补链、延链、强链”,聚合资源要素,促进中医药财产高质量发展。中药材这一“土”特产正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本文由供销药材通小编整理转载于中国中医药报,如有异议请联系平台客服,谢谢!返回搜狐,检察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