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规划小课|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有颜值有温度(大生活)大空间文化艺术学校,

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2024-06-30 00:56:32 

 

小空间大生活 有颜值有温度

——聚焦北京市城六区小微空间改造试点项目

“岁数大了腿脚未便,过去想出门又不敢出门。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个漂亮的小花园!”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牡丹园北里1号楼南侧公共空间换新,让老住户张阿姨十分感慨:“党和政府真是想到了我们的心坎里。”她说的,就是北京市刚刚竣工的首批“小空间大生活——黎民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8个小微空间试点项目之一。

7月18日,“小空间大生活——黎民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小空间大生活”)项目竣工总结大会召开,经过1年多的设计和施工,首批8处小微公共空间试点项目已全部竣工并交付居民使用。该行动计划通过拆除违建、新添健身步道、规范停车棚、增设儿童乐园等系列改造,让居民家门口的小微空间成了有颜值、有温度的一方乐园。这也是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都会管理委员会等部分联合北京建筑大学,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提升首都都会公共空间品质的一批示范案例。

公共空间改造完成后的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

微空间改造坚持一体化都会设计理念

随着北京都会发展进入“减量提质”和“存量更新”的新阶段,都会“边角地、畸零地、裸露荒弃地”等小微公共空间,成为都会风貌和品质提升的关键内容。2019年,经报请市政府批准,北京市规自委牵头开展了“小空间大生活——黎民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聚焦黎民身边需求和改造意愿强烈的“三角地”“边角地”“垃圾丢弃堆放地”“裸露荒弃地”等小微公共空间,在城六区选取8处典型空间作为试点项目,向全社会广泛征集设计方案,评选出一批优秀方案并组织实施,形成提升首都都会公共空间品质的一批示范案例,解决了不少居民家门口的急、难、愁、盼问题。

据试点项目专家、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张大玉介绍,项目以社区中低效使用、拆除违建闲置未用、乱停乱占、垃圾堆放等公共空间作为改造目标,将其与社区视为一个整体,运用都会设计的方法,进行功能整合,开展集约高效一体化设计,一定水平上可为居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规范化停放,电动车集中宁静充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类投放,老人和孩子室外活动以及室内学习、娱乐、交流等提供多样化公共空间。

在西城区,藏身胡同里的大乘巷教师楼小区公共空间问题在老旧小区中曾经具有代表性:昏暗的车棚内,滞留了大批废旧自行车;门路两边,老年代步车、电动自行车随意停放;单位楼门口,用于充电的私拉电线随处可见,宁静隐患严重。针对这些情况,设计团队见招拆招,一一破解:在小区门口塑造入口文化空间,增加快递柜、宣传栏等便民设施;设置智能垃圾回收驿站,以提升垃圾分类品牌效应;改造优化停车棚,清理“僵尸车辆”,增设双层车架,增加夜间照明和充电设施;小区花园被修整一新,新建了健身步道和活动空间;低矮封闭的小平房,摇身变为宽敞明亮的党建小屋,旁边还有儿童自习室。

黎民在家门口迎来美好生活

设计方案经过一遍又一遍打磨之后,从2020年年底开始,位于城六区的8个试点项目先后动工。目前,这些项目已全部竣工验收。

最终实施效果如何?可以由项目周边居民来“阅卷”。

西城区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内公共空间内,老少皆宜的“欢乐空间”让人眼前一亮。北侧紧邻院墙的老破旧车棚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敞亮通透的党群活动室、老年餐厅和学习空间;东侧的小空地上,新添一处小型健身区,安装了智能健身设施,旁边还有阳光花房;自行车也不会无处安顿,小区现有三处停放区,立体车架、充电桩等一应俱全。而一年前,这里还面临杂物随意堆砌、配套建筑大量闲置、非机动车无序停放、线缆横飞,老人与儿童活动设施缺乏等诸多难题。

在海淀区,花园路牡丹园北里1号楼南侧公共空间的转变,也让居民拍手叫好。据小区居民严复民回忆,过去这里是一处违章建筑,拆除后成了建筑垃圾的堆放场,“没想到,短短3个月就变出了一座美丽的花园”。这花园里,太湖石、花花草草点缀其间,既有步道、凉亭和座椅,也有小广场和儿童乐园。

“小空间大生活”还激发了居民主人翁精神和爱家园、建家园的情怀,形成了积极互动和主动到场的良好氛围。项目的实施,鼓励和督促街道建立了居民领航员组织、小区物管会,引导居民树立了“居民事自己管,小区事各人管”的共建共治理念。

都会更新形玉成流程贯通路径

除了具体可见的落地项目,“小空间大生活”行动计划还积累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北京创建“市区两级政府主导、高精尖智库引领、公众全面到场”的都会更新工作。

据了解,相关项目实施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根据自下而上的原则,多条理、全方位引入公众到场,真正落实了“人民都会人民建,人民都会为人民”的精神宗旨,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影响群众日常生活的揪心事、烦心事,为老黎民“解困、解难、解忧、解烦”,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试点项目围绕居民所思所想所盼所急,实实在在地改善和提升黎民生活环境品质,在群众家门口办实事解难题,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宁静感。”北京市规自委副主任施卫良说,今后将继续提炼小微公共空间功能整合、环境品质提升的经验。

据介绍,后续北京将通过梳理、总结、提炼“小空间大生活”行动计划实施案例,形成“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功能整合、品质提升、活力再现一体化都会设计导则”。内容涵盖从选点确定、方案设计、公众到场、实施方案,到集资融资、招标投标、施工过程全过程的案例分析、思路引导、问题汇总、施工难点及经验总结,形成可复制的都会更新改造方法。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罗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体

记者:段金平 郑雪蕾

原标题:《规划小课|北京:小空间大生活 有颜值有温度》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