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监管,一些商家甚至退了一步。 例如,一些商店的商家要求消费者在结账时下载并使用商店的APP,否则只能选择现金支付,这无意中导致消费者体验大打折扣。
专家认为,技术进步应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而“强制扫码”忽视了消费者的意愿和感受。 一些商家依靠“霸王条款”和“自作聪明”过度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只能获得一时的利益,最终却会毁掉自己的生意。
个人信息泄露带来安全风险
商家设计“强制扫码”,离不开利益的驱动。 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对29家知名奶茶店、快餐店进行调查发现,某知名连锁奶茶品牌每收到一份订单,就会产生87条数据。 调查发现,这些门店累计产生的数据已超过100亿条。 其中,6.7亿件商品涉及消费者姓名、电话号码、送货地址等敏感个人信息。
一位小程序开发者透露,当小程序的用户数量达到1000人以上时,商店就可以申请广告接入。 当顾客点击或浏览广告时,商店可以分享流量费。 另外,有的商家会利用此进行大量引流,公众号“发胖”后,再高价出售,变现。 在此过程中,消费者的一些敏感个人信息可能会被非法获取,从而增加消费者隐私被泄露和受到营销信息骚扰的风险。
业内人士认为,从消费者权益角度来看,“强制扫码关注”是一种自愿形式,但本质上是强制性的。
同济大学法学院多元化纠纷解决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徐文海认为,“强制扫码”的服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使用格式条款、利用技术手段强制交易,而‘强制扫码关注’对一些不愿扫码的消费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讲师曲向东介绍,《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是个人自愿、明确的同意。具有充分的知识。 “在扫码消费的服务场景中,经营者应当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明确告知消费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范围、用途等,让消费者充分了解通知。”
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执法力度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净化消费环境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据了解,消费者可通过电子邮件向中国消费者协会举报扫码消费存在的问题。 中国消费者协会将委托专业维权志愿者汇总、分析、梳理线索,并根据情况采取提示、警示等方式,支持消费者诉讼,提起消费者民事公益诉讼,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
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消协发布二维码消费行业自律承诺和倡议生活网资讯,呼吁商场、餐厅、停车场等场所商户不要强制关注公众号或过度关注公众号在二维码支付过程中请求个人信息。
国家网信办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规定,未经互联网用户知情同意,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跟进其他用户公众账号。
“要控制‘强制关注’乱象,法治势在必行。” 曲向东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对侵犯消费者人身权利的商家的执法力度,并进行约谈。 、罚款、整顿等“组合拳”,起到警告和震慑作用。
徐文海认为,消费者在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购物时,商家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责任主体,应仅收集必要的最低限度信息,并在消费完成后承担清算顾客的个人信息的责任。并自觉避免数据泄露、滥用数据牟利等行为。
“未来,随着个人信息保护规则的不断完善和监管措施的升级,扫描二维码对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正向激励效应将不断显现,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侵权趋势将持续显现。信息化将进一步加强。 遏制住。”曲向东说道。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