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峰
2021年12月1日,马云在酒店自杀。 检察院公诉意见称,网友冯某主动向马某推荐、传授自杀方法,发送购买自杀工具链接,提供虚假自杀成功范例,诱导、促使马某实施自杀行为。自杀。 今年4月,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冯某有期徒刑5年。 冯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 近日,二审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治日报8月16日)
在网上教唆、诱导、帮助甚至怂恿他人自杀是否构成犯罪? 本案给出了法律答案。 冯某因远距离“协助”他人自杀,被法院判处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这是他应得的。 此类案件此前鲜有报道,因此本案在司法实践中具有突破性意义,颇具典型性。 此案不仅为司法机关提供了办案标杆,也给大家敲响了法律警钟,进行了生动的法治教育。
本来,马某曾对自杀表示过犹豫和纠结,并且因为害怕死亡过程中的痛苦,一度放弃了自杀的想法。 但冯某与马某取得联系后,邀请他“一起去”,并提供了自杀成功的假例子,并用图文详细向马某展示了“无痛死亡”的方法。 该视频教如何自杀并保证一次性成功自杀。 在与马某频繁的文字、语音、视频聊天中,冯某不断对马某进行“洗脑”、诱导,催促马某“尽快离开”,这使得马某自杀的念头更加强烈,最终决定自杀。自杀。 在酒店自杀。 马自杀后,冯还“验证”了马死亡的结果,并无耻地向其他网友炫耀自己的诱导自杀“效果”。 此外生活网消息,冯还向马某发送了购买自杀工具的链接。 尽管冯某并未采用暴力等传统手段杀人,但冯某具有主动追究马某死亡事件发生并帮助他人的主观故意,且实施了引诱、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其引诱、帮助他人行为与马云相似。 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因此,冯某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司法机关定性准确,符合法律要求。
有些人因各种困难、压力或抑郁等疾病而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 如果别人帮助他们,善意地开导、安慰、帮助,也许就能将一缕阳光投射进他们的内心,打消他们的自杀念头。 ,可以让他们走出阴霾,重回生活正轨。 而如果有人像冯某一样,通过各种手段欺骗、诱导、催促有自杀倾向的人“一起去”、“尽快去”,甚至教他们如何自杀,那肯定会使他们更加绝望、悲观、消极。 进一步强化自杀的决心,也会大大提高自杀率和自杀成功率。
网络上,抱着各种心态“帮助”他人自杀的人比比皆是。 他们是犯罪摆渡人,向社会释放大量负能量,对他人生命造成威胁和伤害。 然而,司法机关认定远距离“协助”他人自杀的冯某犯故意杀人罪,这不仅让冯某付出了法律代价,也进一步划清了网络传播和网络传播的法律红线。 “协助”行为,不利于诱导和帮助他人。 自杀肯定会起到威慑、警告和拒绝的作用。 (羊城晚报)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