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8月17日电 (邵萌)新冠疫情似乎离我们很远,但病毒却从未消失。 近日,“新冠三阳开始陆续出现的人”登上热搜。 与此同时,新冠病毒变异毒株EG.5感染病例在全球多地呈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去年将其列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毒株”星期。
距离“二阳”小高峰已经过去不到3个月了,“三阳”真的来了吗? 反复感染会对身体造成更大伤害吗? 新菌株的出现会产生什么影响?
问题一:“三阳”来袭了吗?
8月15日,北京的赵女士醒来后感觉全身疼痛、咳嗽、喉咙痛。 抗原检测后,她发现自己又“呈阳性”了。 这是她继去年12月、今年5月之后第三次感染新冠病毒。 “症状比第一次轻,和第二次差不多,体温也没有超过38℃。” 赵女士说。
她的经历并非独一无二。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3年第32周最新疫情周报显示,北京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数较上周有所增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报告病例数较上周有所增加。排名第一。 社交媒体上,“三阳”的话题也引发了广泛讨论。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最新疫情周报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报告病例数位居第一。图片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官网
国家传染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8月份,该院门诊约有5名发热患者确诊新冠每天都这样生活网报道,和以前没有太大区别。 有增多趋势,以“二阳”为主。 目前,深圳“三阳”病例数量相对较少,“两阳”患者群体之间在年龄等方面没有显着差异。
此外,每天约有2名新冠患者住院治疗,主要因高龄、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肿瘤等基础疾病住院。 少数人没有接种疫苗,新冠死亡人数极少。
问题二:重新变“阳”需要多长时间?
有网友认为,“三阳”与“二阳”的间隔越来越短,甚至“二阳”过后不到一个月,就会出现“三阳”。 这可能吗?
香港大学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燕告诉中新网,短期内再次感染的机会很小。 即使再次感染,在大多数情况下,症状也会更轻而不是更严重。
在他看来,是否真的是“二阳”和“三阳”很难界定。 目前大部分地方不再检测核酸,抗原检测可能有干扰项目。 再加上社交距离措施的取消,大多数人都摘下了口罩。 如果感染了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包括流感、普通感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很难将症状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区分开来。
另外,一些免疫力特别弱的人,尤其是老年人,一般阳性持续时间较长,可达十多天或两三周。 极少数人在康复后也可能长时间检测出核酸阳性。
卢洪洲认为,目前对于“三阳”一词尚无统一的判断标准。 一般来说,“二阳”和“三阳”的时间间隔在3个月以上,需要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而定。 感染症状被认为是“三阳”的可能性。
他表示,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来说,病毒可以在体内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在症状消失后3个月内,通过核酸检测也可能发现阳性。 人体内的病毒数量和症状有波动,会有阴阳之时。
“‘两阳’后不到一个月,又发现新冠病毒核酸阴性又呈阳性,这种情况一般是上次病毒残留,而不是重复感染。” 卢鸿舟说道。
资料图:工作人员正在做疫苗接种前的准备。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问题三:反复感染会影响免疫系统吗?
对于“反复感染是否会破坏免疫系统、症状是否会更加严重”的问题,卢洪洲表示,新冠传染性极强,感染后抗体会自然衰减,不存在绝对保护性的新冠。疫苗。 基本上大多数人每年都会被感染1到3次。 但对于免疫力正常的人来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重症肺炎或器官损伤的风险很低,因此无需担心“二阳”、“三阳”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他还强调,要关注基础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比如癌症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心、肺、肾等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
金冬燕也认为,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普通人来说,完全没有必要过分担心“几阳”。
他表示,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免疫系统正常的人都会出现较轻的“三阳”症状。 距离第一次疫情“海啸”还不到一年。 上次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仍然存在。 自然感染提供的免疫力对于预防感染、严重疾病和死亡非常有效。 如果再次接种疫苗,保护效果会更好。
“与流感相比,一个人一生中会得很多次流感。第一次可能是最重的,后来就轻了,或者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长了,你可能会得流感。”又重了。这是法律。” 金冬燕说道。
他还指出,如果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也可能造成持续感染。 这种情况非常罕见,需要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等医疗措施来帮助他们完全康复。
8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将EG.5列为“需要关注的突变株”。 图片来源:联合国官网
问题四:我们是否需要警惕新冠突变株EG.5?
16日,广东省佛山市疾控中心通报,EG.5突变株在佛山流行株中逐渐成为优势株。 此前,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病毒突变株EG.5列为“需要关注的突变株”。
金冬燕表示,EG.5感染并没有出现重症死亡和住院人数增加的情况。 它仍然是的一个亚变种,与XBB和其他变种类似,即使它已经成为优势毒株,它也没有在世界范围内造成更多的感染,尤其是没有造成更严重的病例和死亡。 新型冠状病毒总是在变化,有时传染性或致病性更强,但目前这些变化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所以不必太紧张。
卢洪洲表示,虽然无论是自然免疫还是疫苗的被动免疫,COVID-19抗体的产生自然会减弱,但只要新冠病毒的变异没有完全脱离分支,人体就会有交叉免疫记忆。 当人体遇到EG.5新冠病毒时,反应会更快,产生抗体。
他建议老年人、糖尿病、有基础肿瘤疾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每年应定期接种新冠疫苗。 疫苗接种策略包括鼻喷雾疫苗和皮下注射疫苗联合免疫,以及多价新冠联合疫苗(如整合原株、α、δ、株)。
金冬燕还表示,大多数再次感染的病例发生在6个月后。 即使是免疫力较差的老年人,也主要发生在3个月后。 建议老年人康复3个月后即可接种新冠疫苗。 健康的非重点人群不需要经常接种疫苗,自然感染加上疫苗接种就会有很强的免疫屏障。
问题五:11月会出现新一波疫情高峰吗?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显示,7月份,全国发热门诊和COVID-19重症病例数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有人表示,根据免疫周期推测,下一波新冠疫情可能出现在11月。
卢洪洲表示,新冠感染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5到6个月会出现一个小高峰,但总体来说,高峰的峰值越来越小,这对国家整体的疫情防控没有影响。
“新冠病毒一直具有传染性,并没有完全消失。从香港来看,疫情‘海啸’发生时间比内地早一年左右,此后出现过数次‘高峰’”但这个“峰值”很小。奥地利无论美光如何变化,都不会再出现像‘首阳’那样的峰值,除非出现新的病毒。” 金冬燕说道。
他呼吁加强对新冠病毒的监测,提高信息透明度。 在他看来,疫情余波首先影响的是没有接种疫苗、没有晒过太阳的老年人。 这群人属于高危易感人群,重症和死亡的风险较高,而且不依赖于时间的推进。 建议尽快接种疫苗,一旦感染应及时口服抗病毒药物。
“需要警惕的是免疫逃逸性强、致病性强的新冠病毒毒株出现,要做好新冠病毒变异追踪工作,保持高度警惕。” 卢洪洲还强调,个人必须保持健康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才能全面提高个人健康水平。 在基本免疫得到控制的同时,基础疾病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注意个人卫生,在人多的公共场所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 (超过)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