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鹏
炎热的夏天,舒适的空调房里,暑假的青少年慵懒地躺在沙发上,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一整天的时间就这样从指间溜走。 不知道有多少青少年父母为这样的场景而担心。
暑假即将到来,青少年有很多闲暇时间,但这段美好时光几乎都被手机“小屏幕”占据了。 即使短暂放下手机,“小屏幕”中的“幻想世界”依然在心中。
那么为什么青少年如此沉迷于手机呢? 哪款手机的设计让人无法阻挡? 长假期间,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 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随着手机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很多中小学生都拥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 此外,与个人电脑时代繁琐复杂的上网流程不同,手机的便捷性让很多青少年早早地“敲开了”网络世界的大门。
共青团中央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年底发布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90.7%,超过60%的未成年网民拥有自己的手机。
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更为普遍。 《报告》显示,由于农村地区40%以上的未成年网民不与父母住在一起,农村青少年需要长期使用手机与父母沟通。 因此,约70%的农村未成年网民拥有自己的手机,缺乏父母直接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手机连接网络世界的便利性也让未成年人更容易在更年轻的时候接触互联网。 《报告》显示,大多数未成年人在小学或进入小学之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且近年来比例逐渐上升。 未成年人在进入小学前首次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到28.2%。
青少年使用手机做什么? 这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未成年网民经常玩手机游戏,经常观看短视频的比例也接近50%。
《报告》还特别提到了视频、短视频平台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目前,各类视频平台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新闻事件和重要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 近半数未成年人习惯通过短视频以及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获取重大社会事件信息。 尤其是未成年短视频用户中,能自觉区分短视频信息是权威媒体还是自媒体发布的人不足一半。 其中,38.3%的未成年网民在上网时接触过不良或负面信息。
如何辨别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是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的考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方增全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少年的网络素养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我们团队最近3次开展的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显示,2017年青少年网络素养平均分为3.55分(满分制),2020年平均分为3.54分,2022年平均分为3.56分,总体得分水平在及格线以上,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他说。
欲望“陷阱”与“情感满足”的双重攻击
很多家长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拿起手机很容易,但要让他们放下手机却不那么容易。
那么,手机到底有何魔力,能让青少年如此着迷呢?
事实上,智能手机及其应用程序的设计可能是为了利用人性的某些弱点。
“智能手机上的信息是无穷无尽的。 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网络游戏和其他应用程序就像“无底洞”。 每一个悬疑的设定、每一个自动的玩法都可能让你放纵自己的欲望。 比如下拉刷新就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上瘾的设计,每次刷新时得到的反馈和新鲜感都会让人欲罢不能。” 方增全进一步表示,此外,移动应用广泛采用的算法推荐机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未成年人对手机的依赖。 算法推荐机制捕捉用户日常数据,分析用户习惯和偏好,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各种资讯、娱乐和消费内容。 在为生活提供一定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用户对手机的依赖。 这些设计对于尚处于身心发育阶段、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的未成年人来说,成瘾性较强。
此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志彦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少年手机成瘾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青少年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较差。 面对现实世界的负面因素,他们有时缺乏自我激励的能力,容易产生焦虑、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
“这个时候,手机就成了一个‘隐居’的好‘场所’。拿起手机,青少年就可以无忧无虑地进入虚拟世界。” 陈志彦表示,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青少年更加沉迷于手机。
另一方面,手机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的情感需求。 青少年需要亲密关系的陪伴和支持,才能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安全感。
“但有时这种情感需求无法从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中得到满足。反而有的家长在孩子需要陪伴时,会让手机、平板电脑充当‘电子保姆’。这也促使青少年进一步走向手机等智能设备。” 陈志彦说道。
需要网络平台、社会、家长的共同配合
针对手机成瘾可能给未成年人带来的潜在危害,立法、教育、网络监管等部门以及手机应用平台等采取了多项措施。
2019年以来,各大视频、短视频、社交、游戏等网络平台相继推出青少年模式,为帮助未成年人减少对网络依赖、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发挥了积极作用。
将于2021年6月施行的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增设了“网络保护”一章,对网络游戏、网络广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未成年人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
《报告》还显示,2021年,经常上网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看短视频、看直播的未成年网民比例较2020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尽管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让每一个沉迷于“小屏幕”的孩子放下手机仍需要一段时间。 例如,《报告》调查发现,虽然有85.9%的未成年人和91.6%的家长了解青春模式,但只有不到50%的未成年人和家长设置了青春模式。 面对未成年人游戏账号的严格管理,30%的未成年网民曾使用父母账号玩过游戏。
在治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治本。 除了网络应用平台之外,家长和社会也应该根据青少年的成长特点,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
陈志彦建议,除了采取合理的方法控制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时间外,家长还应该从青少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出发,给予青少年更多的陪伴和支持。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陪着他们运动、聊天、玩游戏,也许孩子就不会总是玩手机了。”她说。
同时,陈志彦还强调,一方面家长需要提高对青少年成长特点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鼓励全社会给予家长支持。
比如,孩子放假时生活网报道,企业单位可以允许家长及时休假、灵活工作、带孩子上班等,为加强亲子纽带创造条件。 此外,有相关能力的社会组织或社区也可以提供相应的托管服务,将青少年聚集在一起进行统一管理,开展有意义的线下活动,将青少年从“小屏幕”带回“大世界”。
方增全指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合理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为青少年树立榜样。 学校应建立有效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防止青少年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同时,为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服务的企业还应建立有效的未成年人保护年度报告制度,进一步优化青少年模式,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积极运用数字技术,营造安全可靠的青少年友好网络环境。 (来源:科技日报)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