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网暴群体出现未成年人的身影该怎么办?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联网   成年   媒介   素养   暴力

2023-06-28 08:13:27 

网络暴力是借助网络舆论对他人进行肆意人身攻击的狂热、盲目行为。 与传统暴力造成的身体伤害相比,网络暴力主要通过网络言语攻击、散布谣言、人肉搜索、恶意诽谤等方式对受害者造成负面心理影响。

虽然网络暴力的发生与互联网的技术特性有关,但问题的根源在于每一个“畅所欲言”的个体。 其中,不少施暴者还没有树立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尤其是那些尚未步入社会的中小学生。

成年人出现在网络欺凌群体中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上网的时间越来越早,上网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去年底发布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报告(2022)》调查数据显示,近六个月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率达99.9%,明显高于2022年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率。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3%)。 人类成长和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此高的上网率体现了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深度和广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相关职能部门防范青少年网络暴力风险的难度。

另一个原因是真正的网络实名制尚未实行。 哲学家韩秉哲在《群体之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中写道,网络暴力是匿名的,这就是它的力量所在。 名字与尊重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名字是认可的基础,而认可总是通过名字。 虽然现在需要输入手机号码才能注册社交媒体账户,并且账户会实时显示IP地域信息,但网民在实际使用时仍然以匿名为主。 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网络欺凌受害者的维权程序变得更加复杂,寻找施暴者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此外,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缺乏生活网报道,导致一些人误以为自己可以在网络上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不同媒介信息时进行信息选择、评价、批判和创造的能力。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媒介社会,很多互联网平台遵循“流量为王”的信息传播逻辑,这也诱使青少年接触或发布这些“唯流量”的网络暴力语言,这让一些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表现得淋漓尽致。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偏见。

因此,社会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 在家庭层面,以父母为代表的“初级群体”在孩子的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正确使用网络,引导孩子培养同理心,让孩子更加包容网络上的不同观念和行为。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家庭、行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 例如,相关行业应提供“家长管理”的工具,如信息过滤、防网瘾系统等。

学校教育方面,支持分阶段开展各阶段媒介素养教育。 英国传播学者利文斯通认为,孩子在能够上网之前,必须学会如何使用互联网——就像学习读写是学习其他内容的必要条件一样。 作为持续学习的一部分,媒体素养涉及年轻人如何在互联网上安全地筛选、访问和发布信息,特别是通过使用智能手机。

对此,当地中小学应采取行动,开设相关媒介素养课程,引导青少年提高网络素养,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意识,养成良好的网络礼仪。 在此过程中,除了简单向孩子灌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之外,宜通过情景讨论、案例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网络欺凌的复杂性和危害性,从而更加了解网络欺凌的危害性。同情。 请注意,在网络空间约束自己的言行。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起草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该意见有利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公民人格权益和正常网络秩序。 打击网络暴力法律法规的出台,是保障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制度基础。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其中,引导青少年培养网络空间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在社交媒体上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无疑至关重要。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