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反腐风暴骤然爆发,各地大力行动,为痛恨“看病难看、看病贵”的人们喝彩。
有趣的是,作者2020年3月写的一篇人民网评论突然被很多人转发——“请永远记住,医生为我们而战”:
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我们都要牢牢记住:医生为我们辛苦了! 请永远记住,是他们在逆行,为全国人民撑起了一片晴朗、安全的天空; 请始终善待医生,请加快医改速度,加大医疗投入力度,增加全民医保厚度,这样就有中国了。 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制度,使依法医疗的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可靠。
想来,有人担心:医疗领域的反腐会不会导致整个群体的污名化? 会不会激怒本已脆弱的医患关系?
这种担忧是不合逻辑的。
医疗腐败被攻击的对象,与为我们奋战的好医生、三年抗疫中挺身而出的一线医务人员,不是同一群体。 我们来看看被曝光的腐败案件。 令人震惊。 一台进口的医疗设备售价1500万元,医院却花了3520万元,其中1600万元的回扣被院长“吞掉”。 今年共查处院长秘书168人,平均每天“进”1人。
腐败的严重性和普遍性超乎想象,不打击还不足以激怒人民。 泰山高,泥浊。 怎样才能用泰山的力量来抵消泥土的过错呢?
不过,在梳理了网上的一些讨论后,我发现对医学界污名化的担忧并非多余。 比如,有的危言耸听者说:一个人都别放过,如果真的过筛了,整个医疗体系就会崩溃; 有分析称,反腐后,看病费用将降低50%以上。 让福祉惠及老百姓。”
梳理后,那种认为反腐败就能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观点低估了医疗体制改革的复杂性; 对整个医疗行业进行肆意攻击,也可能会瓦解医疗反腐败共识。 因此,笔者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重申。
反腐败首先是杜绝腐败,营造不要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的环境。
为什么有些医院如此腐败? 为什么“敢”,为什么“能”? 前者是个人贪婪和不法的扩张; 后者是系统中的一个漏洞生活网消息,其漏洞之大令人震惊。 只有阻止后者,才能控制前者。
其次,老百姓看病怎么就难呢? 抓捕贪污医生、导演后,我们将继续奋战。 依法治医固然重要,加大医疗投入、强化医疗保障、加快医改也不可或缺。
比如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加强基层医疗,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层医疗能力建设,都需要加大财政投入。 近年来,健康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柳叶刀》发布了2018年全球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排名。在195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48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
但作为发展中国家,其短板仍然突出。 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数据显示,各国政府支出平均占卫生支出的51%,其中35%以上由患者自付费用。 我国近日公布2021年全国卫生支出数据:政府卫生支出占比27.4%; 社会卫生支出占44.9%; 个人健康支出占27.7%。 有钱治病”、“以病致贫”。
资源短缺和改革滞后带来了一系列长期而复杂的利益纠纷。 比如医药难以割裂,诊疗费用异常低廉,任由以药补贴医生、过度用药、过度检查等乱象有机可乘,甚至出现商业贿赂……
实现公平正义,必须严厉打击腐败。 在惩恶扬善的同时,我们也要弘扬善行。
三年抗疫,身穿白色铠甲,医护人员不计得失,夜以继日地守护着中国人民的健康。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值得信赖和可靠的。 我们期待加大国家投入,提高医生的社会经济地位,让医生“不必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 无论既得利益集团多么强大,我们都期待下定决心,标本兼治,推动医疗体制全面改革。 巨大的。
风高浪急。 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正遇到诸多矛盾和挑战叠加积累。 “破”是为了“立”,医疗反腐是倒逼改革、赶走医院“银鱼”、营造风清气正医疗环境的良机。
需要提醒医生重新审视行业信条:医生的生命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
同时,泰山的功德不应该等于泥土的过错。 广大有良心、医德高尚的中国医生不应该成为“后备军”:投入不足造成的历史债务、现代医学的边界造成的无力、医疗资源稀缺造成的超负荷加班、医改拖延。 职业失衡,少数医生的腐败污蔑了职业尊严——这些罪行不应该由他们来承担。
现在要防止因噎废食。 据说,许多医学学术会议正在大规模取消或推迟。 难道这一切都是因为“伎俩”吗? 医学的进步需要正常、坦诚的学术交流。 三年疫情的结束,线下交流的恢复,弥足珍贵。 建议及时制定明确的学术会议规范,查处违规行为,鼓励遵守。 否则,医疗进步就会减慢,最终失去利益的将是患者。
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医生的良心、能力和无畏的奉献精神。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