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诺| 文本
电影《封神》上映后,网友最热议的一点就是:这么好的电影却遭遇了不少差评。
由于疫情等因素,《封神》是一场数十亿的豪赌。 据媒体分析,制片方想要还钱。 第一部《朝歌风云》的票房至少要达到24亿元以上(更广泛地说是30亿以上)。 后两部虽然已经拍摄完成,但后期制作仍需要大量资金。
为了早日在银幕上看到第二部、第三部,大量观众甘愿当“自来水”:每天看着票房走势生活网报道,给身边的人“质子”,奋力拼搏网上“插播”,甚至提倡二刷、三批。 影迷结合片尾的第三个彩蛋,编了一首顺口溜:“你有一个,我有一个,文太师只能飞头等舱。”
如此巨额投入、经久不衰的史诗巨制,从最初的票房不及预期、口碑两极分化,到近期票房逐渐走高,还有观众自发助阵,可以说是难得一见。它被硬实力彻底阻止。 国产电影日渐衰落。
对于那些还没看过电影或者不确定是否值得观看的观众,这里简单提醒一下:《封神》不仅是暑期档最值得一看的电影之一,而且一定要在IMAX观看。 在大厅看演出,屏幕越大越好。
与以往糟糕的特效片不同,《封神》的国际技术团队这次真正带来了好莱坞A级大片的工业质感,在商业类型上也确实是国产的。 《指环王》,但从产品理念上来说,它更像是国产的《漫威》——前提是三部曲票房大卖。
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品质:不能说没有缺点,但已经是国产院线电影的天花板水平了,既有欣赏性,又有深思熟虑,也有诚意。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肯定有相似的审美,但拒绝这部电影的人逻辑很奇怪。 比如电影刚上映甚至还没上映的时候,就有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声音出来,强调姜子牙的选角问题。
在他们看来,《封神》中的姜子牙应该是一个仙女形象,气质类似于《指环王》中的白袍巫师甘道夫,比如《封神》中扮演乙帝的许幻山,如果是年轻二十岁的人,扮演姜子牙自然是完美的。 但导演乌尔善选择了喜剧出身的黄渤来扮演这个角色。 结合片中幽默老头的行为,简直毁了姜太公的仙气。
这些网友的批评大多集中在两部电视剧上:一部是1990年版的《封神榜》,姜子牙由蓝天野饰演;一部是1990年版的《封神榜》,姜子牙由蓝天野饰演; 另一个是TVB版的《封神榜》,姜子牙由于子铭饰演。 以上两人的长相都比较大众化,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提前占据了大多数人的童年印象。
不过,在原版《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其实是一个草根形象,更接近黄渤在现在版本《封神》中的刻画。 所谓“子牙此时已堕凡间,如野人白头哀鸣”,正是因为他缺乏修仙的智慧根,才被师父派来的。带着使命来到人类世界。
即使抛开原著,我认为电影中的姜子牙也能站起来,类似于周星驰《西游降魔篇》中唐僧的设定。 闪光点不是拥有超能力,而是一颗慈悲的心。 比如影片中他跳崖落海寻找神榜的部分,正是因为他没有法力,没有运气,经常狼狈不堪,凸显了他的价值观的坚持。
也就是说,乌尔善修复的姜子牙虽然是新的,但实际上更“老”,更接近原著人物的核心。 比如姜子牙刚出山的时候,家里很穷,做生意总是赔钱。 他72岁才结婚,整天被妻子嫌弃。 用导演开玩笑的话说:如果姜子牙真像蓝天野先生那么帅,追求者早就跨过门槛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所以,正是因为尊重原著,电影才呈现出这个接地气的版本姜子牙。 网友们根据电视剧带来的刻板印象来批评,出发点完全混乱。 因为电影背叛的不是《封神演义》,也不是《武王打平遥》,而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印记——我已经形成了既定的印象,它必须是正确的,不能抹杀、推翻、不能污蔑。
从还原原著的程度来看,90版大陆版《封神榜》中,人物服饰是仿古希腊、古罗马设计的,宫殿的设定则是浓浓的地中海风格。 。 看起来他们正在拍摄“斯巴达克斯”。 至于港版的《封神榜》,光看符花刀你根本看不出它和《寻秦记》有什么区别。
另一方面,乌尔山版《封神》从大的艺术观念到小的审美设定,都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化,从元明道教水陆画、永乐宫壁画到青铜文化的图案图腾。殷商时期,这些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美学形式最终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影片中想象的古代世界。
我无法理解这样的行为:批评一部在艺术质感上一丝不苟的作品,然后把一部不中不西的混搭风格推崇为杰作。
当然,我并不是想批评那两部电视剧,毕竟受限于各自的创作年限和制作环境,能达到上述品质也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表达的是,他们虽然老了,但未必是对的。
无论是《封神》IP还是其他创作,前人的作品都可以作为参考,但不应该成为“标准答案”。
虽然《封神演义》家喻户晓,但《封神》拍摄从来都不容易。
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
1、因为众所周知,如果改编稍有不慎,就会与大家心目中的《封神榜》相悖,造成差评;
2、过去的《封神》IP大多以次充好,基本留下负资产。 这部还没上映,不少观众心目中就已经为“视觉烂片”预留了一个席位;
3、那些爆米花电影项目之初,国产电影受限于工业化水平,技术上并不具备还原《封神演义》中大量物质奇观的能力。
而在看到第一部《封神》电影的硬核效果后,我想中国电影终于有了第一个像样的奇幻题材了。 无论票房如何,这都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而且,与近年来一些同样主打“工业质感”的国产电影相比,《封神》并不含有行业外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
一般大众会认为这种创作有原作的世界观作为基础,不应该花太多功夫去改变。 事实上恰恰相反,作为中国传统神话,《封神》的改编难度极大。
与西方小说逻辑严谨、核心十足、易于复制搬上大银幕不同,中国古典文学的结构往往松散,非主要人物往往写完就消失,思想内容也未必天衣无缝。具有现代文明的价值。 因此,在进行变革时,不仅要查缺补漏,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当创作者从头开始铺设底层逻辑时,他会发现这个项目可能比从平地建造一栋高楼还要繁琐。
那么电影改编好不好呢? 正如路演时老演员王劲松所描述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封神”,但这个版本是最好的。 作为一个看过两遍的观众,我认为王劲松的这番话并不是对商业的恭维,而是中肯的说法。
用专栏作家押沙龙的话来说,《封神》最好的一点就是它有一种神话感。
过去的假《封神》大多依靠奇幻路线,而如今的《封神》却将原著中的神话放大了。 与那些浪漫的奇幻叙事相比,神话的内核更加简单而强烈,是非分明,比如英雄对抗暴政、光明对抗黑暗、正义战胜邪恶。 “它更像是一个国家婴儿期的产物。”
神话就像史诗。 正确的打开方式不是轻声吟诵,而是唱长歌。 对于一个合格的神话来说,重要的不是细节是否严谨、叙事是否丰满,而是仪式感是否庄严、因果关系。 无论链条是否牢固、象征意义是否较强,与常规戏剧相比,神话更接近于歌剧。
如果你以“历史故事”或“现实质感”来衡量神话,你一定会发现它们到处都是错误的,但这不是神话的问题,而是衡量者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即使《封神》再好,这样一部中国的《指环王》有意义吗? 我也觉得很有意义,正如六神蕾蕾形容的那样——“汉堡很好吃,但我总是怀念一碗米粉。”
不管《指环王》有多好,我们心里总有一些东西。 毕竟,这与我们的童年和记忆无关。 它是另一种文化的结晶。 但《封神》是一个本土故事,是非判断和价值选择会让我们更加亲近。 如果能够很好地还原,情感的传递自然会比外国电影更深。
而且适应现代观众的心理需求进行改编后,《封神》并不像网上一些人描述的那样,主题不明确、含义不明确。 其实,这部电影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但却不符合流量时代燃起的情绪。
这部《朝歌风云》的主角无疑是质子吉发,故事的主题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再者,就是个体如何在系统的谎言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尹寿对质子说:“马所见,人所定”。
例如,姬昌告诉姬发:“你所看到的,可能只是尹寿想让你看到的;你相信的,可能只是他想让你相信的。”
又如“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谁”这句话。
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现代的主题,编剧们很好地将传统神话与它结合起来。
当然,我也注意到有些人不喜欢《封神》,甚至说这是一部烂片。 这里不仅有竞争对手的恶意攻击,也有普通路人的心声。
其实,一部电影再好,总会有人不喜欢、不理解、不接受。 事实上,不可能有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内容产品。 毕竟,审美始终是一个主观的东西。 任何人买票看电影都有权利说它不好,都有权利表达对它的抵制。
但问题是,如果有人这么说,至少得说明参考的是什么。 比如,如果一个人认为《封神》是一部烂片,那么他至少应该告诉大家他心目中什么是好电影,或者说《封神》的烂之处在哪里。 如果没有标准,这样的说法除了无聊之外毫无意义。
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媒体同仁,或许是为了标榜自己独特的品味,对任何一部《封神》这样的院线大片,都要给低分; 给高分。
这种态度也油腻了。 首先是干扰公众的判断,久而久之,就因为根本没有诚意而无法影响公众的判断。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