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历史上的“死亡之海”——罗布泊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彭加木   罗布泊   楼兰

2023-08-06 09:11:13 

近日,“自驾闯入罗布泊车队,3人死亡1人失踪”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让曾经沉寂的“死亡之海”罗布泊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不禁让人感到惊讶:在科技特别是通讯发达的今天,乘坐现代越野车的探险队仍然存在遭遇事故的风险。

历史上,罗布泊曾是一片波涛汹涌的咸水湖,但最终逐渐干涸,成为盐区和沙漠。 东晋高僧法显这样描述罗布泊:“沙河鬼多,热风多,遇之必死,无十全十美之人。” 一个又一个的新鲜生命组成一长串,讲述着“死亡之海”的故事……

新华社罗布泊 资料图

文字| 郑琪

曾几何时:楼兰故里

罗布泊,又称罗布泊。 因其形状酷似人耳,故有“地球之耳”之称。 《山海经》称其为“幽泽”,又有苏泽、岩泽、蒲长海、老兰海、福日海、临海、洛浦池、洛布池等多种名称。 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最低点,塔克拉玛干沙漠最东缘,若羌县北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东南部,中心在北纬40.5°,北纬90.3°。 E、海拔约780米。 它曾经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

如今,这里气候极其干燥炎热,年平均气温11.6℃,夏季最高气温>40℃,冬季最低气温-20℃以下,年降水量20毫米,蒸发量>3000毫米,年日照时数>3200小时,年积温>4500℃。 风蚀强烈,常年盛行东北风。 3月至5月为大风季节,6月至8月为强风季节。 8级大风持续60余天,常引发沙尘暴。 该地区每年有115-193天的浮尘天气。

站在如今的罗布泊,放眼望去尽是黄沙,满眼都是苍凉。 然而,两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辽阔的湖泊,碧波荡漾。 典籍中记载的“楼兰国”就在罗布泊之滨,当时还是一个湖。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西北端,古塔里木河形成的一个小三角洲上。 这个小三角洲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居住。 根据碳14测量,早在公元前1800年这片土地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楼兰王国和楼兰城就已存在。 《史记·大宛传》记载,当时张骞向汉武帝报告:“楼兰、古始邑有城墙,近燕泽”。 然而,尽管此时的罗布泊是一个咸水湖,但这片土地上的生活仍然十分艰难。 。

在罗布泊死亡的探险者_罗布泊危险在哪_

《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地煞鲁,少天,送田,仰视山谷旁国……多芦苇,柽柳,兰花,又白草。民随牲畜,逐水草。有驴马,多食之。” “楼兰国最在东吹,靠近汉朝。当白龙堆缺水缺草时,首领常常带路,挑水粮,遣汉使……”这些都表明,在这次古楼兰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盐碱化问题非常严重,已经影响了农业生产,导致楼兰只能依赖从塔里木盆地其他绿洲国家进口的粮食生存。

汉朝在确定西域都护府所在地时,也避开了这个地方,选择了比较肥沃、易于开垦耕种的五累城(《史记·西域列传》:“都城”护五垒城,行阳关两千多年,七百三十八里,近曲里天关,土地肥沃,地处西域中部,故京城保护治理。 .”)。 政和年间(公元前92-89年),桑弘羊向汉武帝建议在轮台、曲里一带开垦土地。 他认为轮台、结志、曲里地区面积广阔,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宜耕种、种植粮食。 楼兰只字未提(《汉书·西域传》:“轮台以东,接枝、曲里皆故土。地广人稀,水草丰茂,有水利五千余公顷。”)地势温和,田野美丽,伊通沟渠,种五谷……大臣认为可以派兵到轮台东边的农田,设了三个都尉保护。相互之间,测绘地形,疏通沟渠,以便五谷丰登。”)因此,此时的罗布泊虽然还是波光粼粼的湖水,但这一带的生存环境却依然如故。比较严厉。

然而,由于楼兰城位于塔里木河最东端,而其东面是一片面积数千甚至数万平方公里的沙漠——白龙堆——一直被视为沙漠之都。过去商旅人士所走的险恶之路。 该城市成为丝绸之路上商队的重要补给点。 楼兰的地位日益重要。 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攻杀楼兰国(当时称鄯善国)北匈奴使者,促使楼兰王归汉。 从此,楼兰成为东汉统治西域的重镇。

当历史的车轮缓缓驶过公元4世纪时,由于气候变化,高山冰川融水量减少,原本流入罗布泊的孔雀河等河流在沙漠中停滞。 它导致河流改道至泰马特湖,进一步减少了流入罗布泊的水量。 随着我国西北地区气候逐渐干燥,从台玛特湖经卡拉库顺盐沼流入罗布泊的水量就更小了,湖泊不断萎缩。 罗布泊原本是一个咸水湖,现在变得更咸,无法使用,人们不得不迁徙到其他地方。 于是,曾经赫赫有名的楼兰王国就从历史中消失了。

史无记载,传记无名。 公元7世纪中叶,唐玄奘路过楼兰故地时,留下了“国家久空,领土荒芜”、“城池巍峨,百姓断绝”,楼兰旧地已然荒芜。 经过漫长的风沙岁月,古城的痕迹消失了。 荒凉、荒凉成为人们对这一地区的印象,一直延续到现代。

死沙海:寻找水源并失踪

变成沙漠的罗布泊,新中国成立后,因其荒凉、远离人类住区,原子弹、氢弹蘑菇云先后升起,被选为我国核试验基地。

后来,正是20世纪80年代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的失踪,才让它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

1980年5月3日,时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的彭加木率领由地理、化学、气象、土壤、沙漠、考古等人员组成的科考队,从北上横贯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向南。

此前,彭加木曾3次到访罗布泊,并于20世纪60年代撰写《勘察报告》。 他认为该地区存在大量钾盐,并推测还存在稀有金属和重水等其他矿藏。

5月9日,科考队骑着3辆车,顶着漫天风沙,在沙漠中蠕动。 第二天,他们进入了罗布泊的中心。 据考察组回忆,罗布泊的地面是白灰色的盐碱土。 中午的气温高达48℃,空气似乎凝滞了。 科考队不顾天气炎热干燥,在彭加木的带领下开始了考察。 他们当场挖了一个深坑,露出了一层灰绿色的沙子,夹杂着一层粒状石膏。 当他们用嘴品尝时,味道又咸又苦。 考察队认为应该是钾盐和某种元素。

5月13日,他们来到罗布泊南端的盐壳处,剥去仅2厘米厚的尘埃,露出枕状的结晶盐。 彭加木赶紧拿出笔记记录下来,并表示下面有宝藏,如果开发出来的话,会有大用处。 此时,在东经90°23'、北纬39°56'左右,他们留下了一根用红丝带扎着的杆子,上面写着“Ke 80-001”,这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 到这里来一次。

6月2日,科考队饮用水基本耗尽,队员们在炎热的沙漠中艰难跋涉。 有时他们会挖一个深坑,把头埋进沙子里,呼吸一点潮湿的空气来解渴。 作为队伍的领队,彭加木感到更加着急,因为他知道,人没有水就活不了多久,尤其是在高温干燥的沙漠里,缺水就意味着死亡。 他一边探索道路,一边寻找水源。 据队员们回忆,一天下午,他们突然发现了一块草。 彭加木高兴极了,远远地对大家喊道:“快来看,我们找到了绿色植物,我们有活路了!” 很快,科考队终于穿过了盐壳带。

6月5日,对于科考队来说,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他们在彭加木的带领下,从北向南穿越干涸的罗布泊湖底,按计划到达了本次考察的终点——新疆农垦局米兰农场。 罗布泊湖底的任务。

据司机王万轩回忆,彭加木失踪的确切时间应该是1980年6月17日10时30分,位于罗布泊东南部库木库都克(维吾尔语意为“沙井”)以西8公里处。 6月11日,科考队完成科考任务并在米兰农场修复后,计划沿着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穿越罗布泊地区,经敦煌返回乌鲁木齐,从而结束两个月的现场手术。 测试。 一行人日夜兼程,露天吃饭、睡觉,于6月16日中午12点左右抵达库姆库杜克以西约8公里处。此时,科考队携带的汽油和饮用水已几近耗尽,路程还有400公里左右。

科考队深知,沙漠中的水源是不能断绝的。 大家决定就地去找水。 当天下午,什么也没发现。 傍晚时分,探险队决定向当地驻军求救,并计划第二天继续寻找水源。 彭加木亲自起草电报:“我们缺水、缺油,请求紧急支援各500公斤油、500公斤水。” 用直升机运输水比石油更贵。 彭加木不愿意浪费国家资金,而是希望就地解决用水问题。 根据地名的含义和多年的经验,他判断这一带应该有水。

6月17日上午9点,军队回电同意援助,并索要营地坐标。 这让探险队的心都沉了下去。 这时,探险队员们有的回到帐篷休息,有的正在看书。 只有彭嘉木还在外面徘徊。 原来,他考虑到用直升机运输物资要花费数万元,算了算,1公斤水要20到30元,而且数量有限。 找到水源也可以为以后在这里检查提供方便。

6月17日下午1时许,王万轩上车取衣服时,发现一本图册上有一张纸条,上面有彭加木的笔迹:“我要往东去找井。彭.六月。” 17 上午 10:30。” 王万轩见状吃了一惊,赶紧通知了其他队员。 此时周围的温度高达50摄氏度,独自在沙漠中寻找水源是极其危险的。 队员们赶紧分头寻找,直到天黑才发现彭加木的踪迹。 他们在沙丘上生起篝火,希望彭加木看到火光后能够辨认方向回来。 他们还开着3辆车上沙丘,打开不同方向的灯,并用6根灯柱为彭加木回来指明方向。 他们每隔一个小时就发射一次照明弹,意图通过照明弹的红色弧线告知彭加木营地的位置。 整整一夜,探险队都没有合眼,但彭加木还是没有回来。

6月18日中午,近地表温度高达64℃,一架从乌鲁木齐起飞的直升机降落在营地附近。 部队送来了科考队急需的水和其他物资。 科考队员陈百全、王万轩登上飞机,在库姆库杜克上空超低空反复搜寻,但仍没有彭加木的踪影。

茫茫人海:寻找无果

彭加木失踪后,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军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全力搜寻。

6月18日后,新疆军区出动直五、云五数十架次,在库姆库杜克周围进行50米至100米超低空飞行。 反复搜索数公里的区域。

6月20日,由28人组成的军民联合搜索分队乘车抵达“720”基地,随后自西向东向库姆库杜克方向搜索。 与此同时,敦煌也派出地面部队,沿着古疏勒河河道,从东向西向库姆库杜克方向进行搜索。

6月底至7月初,搜寻工作进入高潮。 地面上的黑暗搜索队与天空中密密麻麻的飞机紧密配合,像用篦子梳头发一样仔细地搜索着库姆库杜克周围数百英里的区域。 政府还专门从上海、南京、济南借来了6对嗅觉极其灵敏的军犬加入搜寻队伍。 然而,尽管调动了如此庞大的兵力,进行了如此细致的搜寻,却依然没有彭加木的踪影。 人们开始因焦虑和担忧而感到无能为力。

随后,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派出一个小分队,在彭加木牺牲营地附近立起一块高1.05米、宽0.7米的水泥标牌,上面写着:“1980年6月17日日彭加木同志不幸遇难”。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时被杀。”

千古之谜:彭加木在哪里?

彭加木去了哪里,或者说他是怎么死的?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有很多猜测,包括“双鱼座玉佩”、遭遇外星人等奇幻猜测。 当时有人认为彭加木可能掉进了罗布泊的沼泽地里,但据科考队回忆,库姆库都克周围地区干燥缺水,形成了坚硬的盐壳,甚至飞机可以落地,人不可能沉进去。 也有人提出,参与搜寻的部队在敦煌​​地区的地面上发现了白狼粪便,彭加木可能是被野生动物所伤。

但据资料显示,库姆库杜克附近只有骆驼、黄羊和野兔,并没有大型猛兽。 还有人怀疑彭加木是被“敌对势力”劫持或杀害。 虽然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生活网消息,但参与搜索的官兵认为,该地区无人居住,沙漠中的气温高达50摄氏度,人们必须携带足够的水才能生存。 在直升机搜寻过程中,他们只发现了一排脚印,后来随着地面变硬,脚印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 后来证实,这些脚印属于彭加木。 这也否定了“敌对势力”的说法。

据彭加木的不少亲友介绍,他一定是在找水的过程中旧病复发,筋疲力尽,最后被流沙掩埋。 原来,彭加木到新疆工作后,患上了恶性纵隔肿瘤,这是一种生长在心脏、气管和食管之间的肿瘤。 当时,彭加木的肿瘤已经长到两个拳头大小,非常严重。 后来,他在上海中山医院接受治疗时,医生在他的骨髓中检测到“异常网状细胞”,证实他患有另一种恶性疾病——网织红细胞淋巴瘤。 据医学文献报道,纵隔恶性肿瘤一般生存期最多为2年,而网织红细胞淋巴瘤除少数例外,一般生存期仅为3个月。 为了挽救彭加木的生命,党和国家进口了一批名贵药品,终于挽救了他的生命。 但医生也表示,虽然暂时保住了他的生命,但随时可能复发。

事实上,在来到罗布泊之前,彭加木就一直在吃药。 据检查组回忆,进入罗布泊检查后,彭加木曾自言自语:“老问题恐怕又发生了!” 并露出痛苦的表情。 据此可以推断,他的旧病在找水之前就复发了,这应该是彭加木失踪的原因。

如今,彭加木已经失踪43年,罗布泊仍然以其神秘的面貌吸引着无数探险家。 不过,在进入罗布泊之前,一定要严格遵守当地的安全规定,带足水、食物、油和相应的药品,并尽量避免在七、八月份的高温季节进入。

最重要的是提前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以便及时获得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

在罗布泊死亡的探险者__罗布泊危险在哪

参考:

①《法显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1月。

②《山海经见书》,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8月。

③《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9月。

④《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

⑤王守春:《楼兰古城兴衰的历史教训》,《中国历史地理理论丛书》,2002年6月。

⑥林琳:《楼兰古城之谜》(上、下),《文史杂志》,1988年3月、4月。

⑦唐尚书:《汉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化研究》,博士。 兰州大学论文,2019年5月。

⑧张勇:《彭加木失踪详情》,《科技文献》1995年8月。

⑨王瑟:《彭加木:魂归罗布泊》,《光明日报》,2006年4月30日,第005页。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