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观中国”该有怎样的“中国观”?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西方   话语   看清   主义   百年

2023-07-19 13:07:30 

“了解中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只看一两个地方是不够的。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13亿人口。了解中国,我们必须避免‘盲人摸象’。”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

一年后,习近平主席在德国柏林会见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汉语学习学生代表时再次强调:“有些人对中国存在偏见,主要是由于陌生、隔阂和无知。了解中国,不能只看一点、一面,不要让盲人摸象。”

从1840年开始,中国努力“睁开眼睛看世界”,如今已经能够“看世界”,直接面对世界的检验。 但时至今日,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仍然没有“睁开眼睛看中国”,导致对中国的误解。

应该有什么样的“中国观”? 我们应该如何努力,避免“他者”陷入“盲人摸象”的误区?

长城来源:视觉中国

面对“回归中国”,一些西方国家既有主观上的“看不清”,也有客观上的“看不清”理由。 笔者尝试整理了几种形式:

目光低垂的“傲慢”。 《浙江宣传报》曾发表文章《让西方文明的傲慢低头》,详细阐述了“文明等级论”的成因和危害。 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傲慢态度让其他国家感到没有尊重和信任,甚至导致国家间的误解和冲突。

比如,疫情期间,美国和西方政客炮制出“中国病毒论”、“华为5G基站会传播病毒”等难以想象的谣言,让很多西方民众信服。 这是反智主义盛行下,以“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傲慢来看待中国的荒唐写照。

眯着眼睛“偏见”。 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1992年,西方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宣称自由民主资本主义已成为人类政治制度的最终形式,也是人类历史的终结。 尽管“历史终结论”正在迅速接近“终结”,但这种“非此即彼”的制度偏见往往掩盖了不同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之间的差异。

不仅如此,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很多人仍然存在认知偏差和刻板印象。 他们认为中国产品质量不可靠、中国依靠价格优势挤入海外市场等,难以真正了解中国。

蒙着眼睛的“恶意”。 正如西班牙记者、《中国:威胁还是希望》一书作者哈维尔·加西亚所说,美国政府和媒体借助强大的议题设置和引领能力,“引领”其他西方媒体对中国发起攻击。全球规模。 “舆论战”的做法是“好的不报”、“坏的火上浇油”。

_浙江宣传视频_浙江省的宣传语

比如,2008年西藏拉萨“3月14日”打砸抢烧事件,美国CNN就进行了掩盖报道,让“别太CNN”成为网络热词。那一年; 近年来,受逆全球化思潮影响,一些美国和西方媒体刻意抹黑污蔑中国,妄称“西藏在中国统治下正面临缓慢死亡”; 他们在推特、脸书等海外平台发起“翻译大行动”,故意将中国社交媒体上的一些极端言论翻译成外文并贴上标签。

种种事件撕开了一些西方媒体所谓客观公正的“面纱”,其中的恶意难以掩饰。

眯眼“近视眼”。 在当今强调效率和“快速消费”的新媒体时代,“后真相”的情感惯性和“流量为王”的KPI导向,使得一些海外媒体倾向于以碎片化信息迎合受众。

一些海外媒体甚至简单粗暴地“操作”,将个别涉华负面事件渲染成正常事件,导致海外民众常常“雾里看花”、“如坠入烟海”,难以理解。找到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镜像。

笔者认为,要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就必须这样“看”中国。

浙江宣传视频__浙江省的宣传语

以“历史大观”看中国“长河”。 放眼世界,曾经光芒四射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像长江、黄河一样从未停止过流淌。 与只有一百年历史的民族国家不同,几千年的历史塑造了中国人的时间哲学。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对时间的认识,不是用十年、一百年来衡量,而是用一百年、一千年来衡量。” 从一个时代的兴衰中生活网报道,我们可以体会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深厚力量,感受中国人民“坚守忠诚、反映历史”的精神追求。

三江源 来源:新华社

从“创新”的角度看“天天更新、天天更新、天天更新”的中国。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历经坎坷。 县制、科举制、省制不断更新。 儒家、道家、墨家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发生了碰撞。 近代以来,面对救亡图存​​的命题,中国共产党立足历史文化、国情、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谋求创新求变,最终走出了一条道路。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肩负着以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大成就的使命。

正如前菲律宾驻华媒体人士所说:“中国唯一不变的就是它一直在变化”。 守正气、尊重过去、不走旧路的中国,必然每天都是新的,也需要外界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对方。

用“世界观”看《九省四海》中的中国。 中国历史上有过分裂,也有过融合,但中华民族的团结始终如一。 追求“统一”远不是单一的地理问题或权力博弈,而是根植于血脉、人心、基因的“世界观”。

_浙江省的宣传语_浙江宣传视频

这种“世界观”包容九州、夷狄,超越种族差异,创造了雄伟的中国,铸就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气质。 与一些西方国家的外部竞争和内部冲突相比,中华文明信奉“与邻为善,和睦相处”,追求“天下一家,天下大同”,提出“构建共同体”。当代创新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及其他全球治理理念。

跳出“盲人摸象”的误区,了解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确实不容易。 面对当前中国国际形象的显着“赤字”和“差距”,也迫切需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身为出发点做出努力。

“求同”更“释异”,向世界解释中国。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流行用西方概念解释中国问题,用中国事实和数据迎合西方理论。 这样做意味着我们自愿放弃解释中国的独立思考和话语权。 专家学者不能成为西方话语的“搬运工”,中国实践不能成为西方理论的“试验场”。

“思想舆论工作也需要长期做,我们的想法、主张一定要经常说、反复说,不能在无人知晓的大山里长大。” 增强“四个自信”,必须加快构建立体化对外话语体系,回应误解错误,阐释思想观点,让中国话语融入世界话语体系、渗透世界话语体系。

例如,针对美国和西方炮制的“自由主义人权观”,结合中国的发展实践和成就,我们提出了“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基本人权”的新话语范式。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浙江宣传视频_浙江省的宣传语_

多重叙事,全面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新年、中国书法、太极拳、中医针灸等传统文化符号已为世界所熟知。 但在现代中国,传承与变革表现为“民族性与全球性”的不断交融,需要政府、企业、媒体、智库、个人的共同努力,形成多方位的叙事情境。 “人人都是代言人”。

在这方面,中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前几年的“李子柒”现象,让我们看到了个体叙事和东方美学借助社交网络所能产生的全球传播力; 网游《原神》,利用虚拟场景、剧情引导展现中国人的世界观,同时让全球“Z一代”直观感受桂林龙脊梯田、苗寨吊脚楼之美。

心连心,走近了才看清楚,懂了才懂。 1992年,习近平同志就任福州市委书记,促成了美国加德纳夫人代表已故丈夫探访中国家乡的夙愿,实现了美好的愿望。中美“古岭缘分”的故事; 美国人施治治花了三年时间,往返于上海长乐路,结交了各色各样的朋友,并写下了《长乐路》一书,被誉为“半条路认识中国”。

国与国之间最重要的是真诚,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真诚。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是中国的“和之道”。 事实证明,不同国家的人民可以跨越制度、文化、语言的差异相互了解。

另外,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随性的“打卡”对外宣传,而满足于“外媒关注”和“大咖点赞”。 经过点滴努力,形成了历久弥新的民间友谊,这种友谊成为看清中国的“平镜”和沟通彼此的“金纽带”。

“每一个伟大的成就在成为现实之前都是一个愿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来自于承担责任,而不是听天由命。”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 了解中国不仅需要远见的指引,更需要用心去看的行动。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