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无处不在,深渊也无处不在。
正街局出品(ID:)
很多网友都熟悉台湾女演员林依晨。
刚出道的时候,她真的很无助。
林依晨还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紧急办理信用卡,但最终所欠的债务达到了百万巨额。
2000年,林依晨通过选秀进入娱乐圈,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才还清了家里的债务。
像林依晨一样,台湾为父母还债的明星还不少。
然而,还有更悲惨的普通人。
2005 年 12 月 29 日。
台北街头,一颗火球从天而降。
路人惊慌失措,但最后一看,“火球”竟然是一名年轻人。
随后,媒体查明,该男子因欠下12万元信用卡贷款,无力偿还,选择在五楼公寓自焚并跳楼……
看来林依晨和这个年轻人没有任何关系。
但背后,却都与台湾的“卡债风波”有关。
这场“卡债风波”,让全岛超过80万民众沦为债务“卡奴”,酿成无数人间悲剧。
卡债务抗议
究竟发生了什么?
20世纪80年代左右,台湾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繁荣时期,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虽然当时经济发达,但老百姓仍然坚持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愿意提前消费。
台湾人均GDP
金融业被视为经济的制高点,但却被当局牢牢控制。 禁止民间资本进入。 金融机构之间不存在激烈竞争。 银行业高度重视抵押贷款业务。 被视为“高档当铺”,很少营业。 纯信用贷款产品。
因此,当时信用卡也受到严格控制,由专门的“借记卡联合处理中心”发行,严格控制刷卡消费。
然而,这种严格的调控政策却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比如,人们想去旅游,但是出国旅游却不能刷卡,确实很不方便。
遇到买车这些大额开支的时候,不仅要到处去取现金,甚至还要动用定期存款。
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股市遭遇股灾,连房地产市场也陷入低迷,民怨不断。
此时,放宽私人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就成为“救市”之举。
于是,台湾各家银行开始发行信用卡。
不过,在台湾申请信用卡的初期审查还是很严格的。 不仅要严格审查工作、收入和资产,还要调查信用状况。 到柜台填表需要半天多的时间。
但即便如此,也难以阻挡台湾老百姓申请信用卡的热情。 毕竟,拥有一张可以“凭空”花钱的卡,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到1998年,台湾信用卡数量突破1000万张。
要知道,今年台湾整个人口还不到2000万,信用卡拥有比例相当高。
这时候,消费热潮就能被点燃。
1999年,台湾各大电视台多次投放广告:
一个贫穷的年轻人在高档酒吧里花光了所有的钱买了一杯酒,只为了听听成功人士“不经意间”倾诉的致富秘诀。
他确实听到了:
那些端着酒杯的高端人士正在谈论一个名叫“和玛丽”的神秘富翁,要么是“和玛丽给我订了一辆新车”,要么是“和玛丽出钱出国”,要么是“和玛丽帮我付钱”。房子的首付”,甚至“连老婆都被追,玛丽也为了我”……
广告最后透露,这张“和玛丽”是台湾一家名为万泰银行的公司发行的现金卡,可以“让你兑现你喜欢的东西,实现你的梦想”。
“和玛丽”其实是“借钱无息”的谐音。 台湾人称之为“乔治玛丽”现金卡。
另一张限额为2万元的现金卡,只要按时还款,额度可以提升到10万元,而“乔治玛丽现金卡”则最高可以提升到30万元。
因此,“乔治玛丽”现金卡问世仅一年,发卡量就超过70万张,创造利润新台币50亿元。
所谓“现金卡”是台湾特有的银行卡产品。 您可以通过在 ATM 机上插入卡来借现金。
一般来说,台湾现金卡每日可提取现金不超过新台币5万元,每月可提取新台币150万元左右。 是不是很过瘾呢?
但现金卡也是按月结算,利息往往高达“近”20%(注意这个细节)。
与信用卡相比,现金卡唯一的优势就是处理速度快。
只是现金卡借钱的额度是有限制的,远小于信用卡的透支额度。 因此,许多台湾人开始使用和申请新的信用卡。
看到万泰银行靠倡导先进消费理念赚了大钱,台湾各大银行纷纷效仿,完全靠着电视广告的诱惑和低廉的价格,向台湾年轻人推销所谓的新消费理念。申请卡的门槛。
台湾的信用卡广告
台湾人恍然大悟,“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就是敢花钱!”
花钱容易,办卡也容易。
台湾银行业信用卡申请门槛屡次降低。 原本需要半天时间的信用卡审批现在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
最后一点限制都没有,连高中生、75岁老人都可以办卡……
最后甚至是“只要还能呼吸就可以办卡”、“五分钟发卡”。
2005年,台湾媒体报道称,台湾信用卡流通量为4511万张,平均每人两张,累计持卡循环账户已达新台币5000亿元。
2000-2016年台湾信用卡增长率
手里有这么多透支卡,自然是用来消费的,比如买房、买车、美容、旅游……
人们花很多钱,眼睛都不眨一下。
暴风雨来临之前,欲望就已经破灭了。
很多迷茫的台湾人靠透支过上花时间、花金钱的幸福生活,还款时选择现金卡或信用卡,“毁东偿西”,种下“雷”。
如果用卡养卡,一旦不小心“刷爆”,还贷时首先要计算未偿还利息,复利滚动,加上违约金,经常性年利率往往高达19% ,这几乎是高利贷。
奇妙的是,台湾相关法规将利率超过20%定义为高利贷(高利贷罪),利率一般定在13%至18%之间,看似合法,但台湾银行业收取所谓的“启动费”、“手续费”和“违约金”,实际贷款偿还额可以轻松突破20%大关,相当于合法的高利贷。
很多普通人直到还款结束时才意识到,债务越来越多,几乎是从复利陷阱中走出来的糊涂账。
台湾艺术家表演“卡努”行为艺术
据台湾媒体统计,近20年来,超过60%的信用卡和现金卡持有者大多是20-39岁之间的年轻人……
算算时间,正好是台湾艺人父母那一代。
“乔治玛丽”现金卡广告出现后,短短5年时间,台湾养卡循环账户累计已达5000亿元新台币,70万至80万人成为无力还债的“卡奴”。 ”。
以本金120万元的贷款为例,年利息一般为新台币24万元。
这意味着平均每个月要偿还2万元的利息,这基本上是台湾工薪族的月薪,而且这还不包括莫名其妙的额外利息。
许多台湾人逐渐发现自己的月薪不足以还清信用卡债务。
2005年台湾的一项调查显示,台湾的贫富差距从1:5变成了1:30。
在繁华的崩溃之后,过去用信用卡支付奢侈品的人们现在不得不用信用卡支付基本生活费用。
面对如此庞大的“卡奴”群体,银行也惊慌失措,开始纷纷撤回信贷杠杆,但后果却十分严重。
2006年夏天,台湾各大超市突然贴出禁止销售烧烤用木炭的告示。
为什么?
由于银行突然收紧信贷,很多没有还清信用卡债务的“卡奴”只能一死了之,而烧炭自杀是首选的方法。
这也是有背景的。
2000年,民进党首次执政,一年后经济萎缩2.17%。
为了刺激经济,当局有意无意地选择忽视甚至纵容信用卡债务危机。
到2006年,台湾银行业坏账率已达4.98%。
2004-2006年台湾银行业信用卡及现金卡逾期贷款率
此时,台湾“卡债风波”的始作俑者万泰银行在引入美国私募基金后改组为凯基银行,继续“稳健”经营。
但更多的台湾人却要为自己的轻信和无知付出代价,成为一辈子的“卡奴”。
如果“卡奴”不还钱,银行就会通过各种手段追债,其中大部分是委托有背景的讨债公司,手段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
这些追债公司采取的措施有:扔粪肥、扔鸡蛋、扔鬼纸、在“卡努”房屋的墙壁上用红漆写大字报、24小时打电话骚扰“卡努”、四处游荡、唱歌等。 “卡努”之家或附近的歌曲。 于是,不少家庭被迫四处逃债,甚至“坎努”也被迫自杀。
台湾年轻人指责现金卡陷阱
据统计,“卡奴”问题最严重时,全台合法的讨债公司有900多家,这还不包括大量的非法讨债公司。
据台湾警方2006年调查统计,每月至少有40名“卡奴”因卡债被逼入绝境。
沉重的债务压力,让“卡奴”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失业青年当街抢劫只欠3万元卡债”、“女大学生欠卡债10万余元上吊自杀”、“70多岁父亲因欠债被催收公司强行逼走”他儿子的卡债超过20万。” 没有出路”……这样的新闻在台湾媒体上并不少见。
台湾社会的“卡债危机”已经从金融问题逐渐演变为渗透到各群体的社会问题。
台湾“卡奴”上街维权
“卡努人”也开始团结起来,上街游行,争取权利,成立“卡努受害者自救协会”,试图挽救他们破碎的生命。
面对日益严重的信用卡债务危机,台湾当局和银行业也被迫更加重视,与“卡奴”坐下来,启动“消费者债务协商机制”,共同协商还款方案。
经过多方谈判,这些“卡奴”中只有约10万有资格向银行申请破产,不会被追债。
但破产后,他们的权利受到限制,比如不能从事律师、建筑师、会计师等职业,也不能从事任何高消费活动。
更多既无法申请破产又无法还清卡债的台湾人最终选择了冒险。
不少“卡奴”选择参与电信诈骗,不遗余力地欺骗同胞。
这也导致了长期以来,大陆电信诈骗案件中90%的嫌疑人来自台湾。
几乎与此同时生活网资讯,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参与到亚洲各地的各种犯罪活动中。
原因很简单。 当海市蜃楼崩塌,“卡奴”的台湾人打算翻身,剩下的唯一出路就是黄赌毒。
时至今日,台湾“卡债风波”造成的阴影仍未抹去。
2020年,台湾《商业时报》的一项调查显示,2020年底家庭部门债务升至新台币18.2万亿,而台湾GDP为新台币19.775万亿……
更多的人无法从信用卡债务的泥潭中解脱出来,甚至深陷其中一生。
随着通宵达旦的狂热渐渐退去,幻想逐渐褪去,生活终于显露出来,人们明白过度消费并不一定是好事。
毕竟,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欲望,到处都是深渊。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