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来自甘肃兰州的IPO。
投资界-天天IPO获悉,甘肃昊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昊天科技)近日在上交所科创板提交招股说明书。 看似不起眼,但公司背后站着一位兰州大学教授薛继军。
早年从兰州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薛继军往返于母校任教,带领团队在实验室做研究,后来创办了昊天科技。 他所在的兰州大学曾被称为“最委屈的985”,但其科研实力却不容小觑。 这几年,兰州军日益强大。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排队敲响IPO钟声的教授队伍越来越长。
走出实验室
兰州大学教授IPO
这是兰州大学教授的创业故事。
1995年,19岁的薛继军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并一路攻读博士学位。 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据《兰州日报》报道,他在读博士期间。 研究中,薛继军跟随兰州大学李英教授进行了复杂天然产物的合成。
薛继军在李颖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数十种天然和非天然活性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还参与了10多家企业委托的药物合成工艺开发。 博士毕业后,薛继军来到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在此期间,他主要从事创新药物的研发,开发了雷公藤甲素的合成新工艺。
2006年,薛继军选择重返兰州大学,担任讲师、副教授。 除了教书育人之外,他还开展了多项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并一直在探索商业化的可能性。 短短几年时间,薛继军团队积累了上百个企业项目的经验,其中一些项目已经进行了中试和生产。
2009年4月,薛继军正式创立甘肃昊天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李颖教授也出现在该公司的早期股东之中。 当时,薛继军曾坦言,从全球角度来看,国外在新药研发方面强于国内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他带领昊天科技从医药开发技术自主研发外包服务开始。
如今,药物化学CDMO业务,即药品定制研发生产外包业务已成为昊天科技的主要收入来源,近三年占主营业务的97%以上。 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昊天科技将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41亿元、2.44亿元、2.88亿元。 但近三年,昊天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分别为-4275.89万元、604.55万元、-6097.49万元。
一路走来,昊天科技赢得了众多投资机构的青睐。 招股书显示,公司目前拥有股东24家,其中私募基金13家。
走出实验室,薛继军带着昊天科技来到了IPO大门前。
蓝达部,一个被低估的军团
通过薛继军和昊天科技,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词——科技成果转化。
招股书中提到,今年6月,昊天科技与兰州大学白银工业技术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计划未来四年向研究院投资200万,用于平台建设和兰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
据悉,兰州大学白银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是兰州大学、白银市人民政府、甘肃省科技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白银科技商行共同组建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孵化器有限公司 2016年至2021年,薛继军担任兰州大学白银工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科技成果转化崛起的背后,是兰州大学被“埋没”的科研实力。 曾几何时,兰州大学被称为“最憋屈的985大学”——固守西部边境,一度被认为是一所能捡漏洞的985大学。
1909年,兰州大学前身甘肃政法学堂成立,是西北地区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大力开发西北,兰州大学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
其中,我国有机化学奠基人之一的朱自清教授和留学归来的刘友成教授建立了兰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并成功合成了贝莫宁; 理论物理学家段以实、葛墨林在兰州大学辛勤耕耘。 杨振宁曾称赞“规范场论可以在山谷中研究”; 兰州大学也是我国最早的核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如今,兰州大学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等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其中草学专业脱颖而出,与中国农业大学并列全国第一。 这里拥有众多高科技实验基地和科研人才。 化学一个专业产生了8位院士,创造了“一位院士八位院士”的奇迹。
活跃在创投圈的兰州部门也不少。 比如“光伏巨头”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和联创钟宝申是1986年兰州大学物理系的同学,“隆基”取自兰州大学老校长“姜隆基”的名字兰州大学.
固态电池独角兽蔚兰新能源得到了兰州大学一群学生的支持。 2016年,82岁的陈立全院士与于惠根、李宏共同创立蔚蓝新能源。 其中,于惠根毕业于兰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李红也曾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
还有硅宝科技的创始人王有志,也是兰州大学化学系1981年的校友,他深耕硅酮密封胶行业20多年,最终带领硅宝科技走向了硅宝科技的巅峰。成功的IPO......这个清单很长,列举得太长。
大学教授
开始排队等待IPO敲响钟声
随着科技成果转化,越来越多的教授带着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李泽湘教授。 今年5月,国泰科技IPO获准注册,李泽湘教授即将迎来人生第一次IPO。 早在1999年,李泽湘就携手同校高秉强、吴红教授创立了固特科技生活网资讯,专注于运动控制和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研发,探索产学研结合。
今年4月,人工智能软件公司第四范式在香港联交所提交了招股说明书。 第四范式成立于2014年,源于另一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杨强和学生戴文渊。 作为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杨强教授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30年,是国际公认的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顶尖学者。
无独有偶,今年1月,78岁的创始人冯玉才在大盟数据科创板会议期间走入了聚光灯下。 退休前,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1988年担任助教期间,开发了国内最早的数据库原型,并于2000年创立了大梦数据。
而一个月前,国产手术机器人独角兽赛格瑞成功参会,其背后的教授团队现身——创始人杜志江1991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一路拿到博士学位并留校在学校教书。 教授。 2008年,他开始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带领众多同事组成的研究团队走上了医疗机器人研发之路,后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CZZ。
另一方面,武汉大学遗传学教授杨代昌带领河源生物在上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目前正进军科创板IPO; 博东医疗于去年9月发起冲刺A股市场,联合创始人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涂胜贤; 另一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盛新军和几位80后学生创立了杰卡机器人,有望成为“国内第一台协作机器人”。
回望这几年,一群大学教授走上IPO的舞台敲响了IPO的钟声:第一家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公司润美人,联合创始人霍云龙是中科院机械生物学研究所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站在他身后的是浙江大学80后教授杨波; 还有“美妆界的华为”这个巨型生物,其灵魂就是中国西北大学教授范黛迪……威武威武。
这一幕幕的背后,硬科技浪潮下,中国创业门槛越来越高,“技派”强势崛起。
回想多年前,“可怜的院士”一直深深地伤害着我们的科研群体。 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科技创造财富的时代已经到来。 未来,我们预计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教授告别冷板凳,站上板凳。 IPO敲响了钟声。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