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加持,新一代顶尖药企将做强做大
文字| 赵天宇
编辑| 小王
图片/
人类创造的一串永远不会生病的“密码”,正试图帮助人类找到解药,治愈疾病。
人工智能(AI)筛选药物的进展之快,不容忽视。 一款利用生成人工智能完成新靶点发现和分子设计的药物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阶段。
2023年6月27日,实验运营方英思智能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了IPO表格。 这是资本市场上成长最快的AI药物研发公司。 若IPO成功,有望成为亚太地区“AI医药第一股”。
AI药物研发为人类描绘了一幅试图驯服疾病的宏伟蓝图,许多投资者乐见其成。 毕竟,在当前市场低迷的情况下,AI不仅是为数不多的新鲜刺激之一,而且“已经改变了行业”。 一位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合伙人告诉《财经·大健康》,“应该加快很多研究。”
AI药物筛选的进展是否会给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
某医疗健康投资机构董事总经理认为,“没那么多”,因为AI只是加快了新药筛选的过程,相当于提高了一个环节的效率,但做出有效的新药并不意味着只是发现化合物一旦获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临床试验和上市审批。
1号
AI更大的价值在于
让从业者看到“从零到一”
一批新公司不断涌现,试图借助人工智能识别新药靶点、设计新药、预测药物疗效和毒性,从而缩短药物发现和开发的时间和成本。
寻求港股上市的英思智能在招股书中写道,正常情况下,一个药物从立项到临床制备需要4.5年的时间,但使用起来一般只需要12个月其.AI研发平台。 .AI平台具有发现新靶点、生成候选药物、预测候选药物临床成功可能性等功能。
在过去的科研工作中,由于药物开发的长期性特点,要开发一种新药,只有在众多的类药分子中找到一个具有开发潜力的分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重新点燃人工智能热潮后,研究人员意识到AI筛选新药尚未达到算力的真正上限,这给了资本和企业足够的成长空间。
据《财经大健康》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国内至少有16家企业获得新一轮融资。 这些AI药物研发公司大多集中在研发早期阶段。 其中只有两家公司在B+轮和C轮融资,其余公司都在A轮或更早阶段。
有的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但融资却很快。 直到2021年底,几位海归夫妇才创办了AI制药公司宇路千星。 2023年5月,完成第二轮数千万元融资,由复星医药旗下福建苏州基金、中信资本领投。 跟进。
6月,另一家AI药企完成数千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投资方为先锋启云、纽利资本。 公司比较年轻,成立仅三个月。
公司创始人、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终身教授赵伟安坦言,以双抗体药物为例,传统的研发方式主要是靠试错,长期周期和表征的分子数量较少,导致成功率相对较低。 低,而AI技术的应用让业界看到了缩短药物研发时间的可能性。
据浙商证券4月底统计,国内外80个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管线中,42个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29个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 该机构认为,人工智能药物设计的实现期预计将在3-5年内到来。
虽然新药的研发是一项高科技任务生活网消息,但也存在着很大的机会。
五源资本董事总经理景旭田告诉《财经大健康》,过去的药物发现是基于大量的实验,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生物科技公司在发现潜在新药后迅速转型,但很难保证能不断发现“好东西”。
因此,很多从业者在谈论人工智能的价值时,认为提高研发效率只是特征之一,而不是最重要的。
虽然医药行业发展了很多年,药物种类也很多,但实际上这些药物的作用靶点都比较有限。 时至今日,许多疾病仍然无法治愈,或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比较明显的就是肿瘤、神经系统疾病以及一些遗传性疾病。
景旭田认为,除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之外,AI更大的价值在于“从零到一的改变”,可以针对研究人员过去认为无法成药的靶点制造药物,或者将AI的能力与新的。 治疗就是设计一些新模式的药物。
带着这样的期望,就像AI筛选最有前途的药物一样,投资者一轮又一轮地筛选出最有前途的公司,并将其推向二级市场。
从资本市场进展来看,最快的是英思智能,该公司于6月27日向港交所提交表格。该公司成立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兴技术中心,并成立了2019年总部落户香港。目前,英芯智能已建立了多元化、完整的内代管线,共有31个项目,覆盖29个药物靶点。
核心的药物靶点是通过.AI平台识别出的新型抗纤维化靶点。 药物的作用机制就是抑制这个靶点来治疗疾病。 属于first-in-class(首创),已于2023年2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孤儿药认定。如果新药成功上市,则有获得批准后具有七年的潜在市场独占权。 4月,该药在中国启动IIa期临床试验,评估其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
2号
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生物医学的格局
在AI药物的研发上,有新兴公司在发力,也有很多大公司在埋单。
4月,以新冠mRNA疫苗闻名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宣布与IBM达成协议,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设计更安全、更有效的mRNA药物。
跨国制药公司赛诺菲的子公司已成为英硅的合作伙伴。 双方签署了最高价值12亿美元的候选药物开发协议,同意将药物开发收入和药物销售两部分的商业价值分开。
6月13日,赛诺菲甚至宣布“All in”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并带来了与Aily Labs联合开发的AI程序plai。 赛诺菲相信人工智能可以用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包括研究、临床和制造。
跨国制药公司对英硅非常重要。 他们可以说是“衣食父母”,支撑着公司一半以上的收入。
2022年,前五名客户将为英芯智能贡献273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97亿元)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90%。 来自第一大客户的营收占英芯智能2022年总营收的56.6%。
具体来说,英思智能的招股书显示,该公司的收入来源有两部分,分别是药物研发服务和软件解决方案服务。
药物研发服务是指英思科利用自有的AI药物发现平台,为大型药企筛选潜在的候选药物,并获得一定金额的预付款。 这一直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2021年占比78.2%,2022年总收入的95%将来自于此。
软件解决方案服务是指公司开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用户需要付费才能使用。 这部分收入只是缓慢增长,总体占比逐年下降。
礼来、辉瑞、正大天晴等国内外大型药企均选择与晶泰科技合作,晶泰科技是较早的AI创新药物研发公司,合作伙伴广泛。 全球排名前20的跨国制药公司中,有15家与景泰科技建立了合作关系。
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改变生物医学的格局。
过去,大药企善于根据自身的开发能力、销售能力、临床后期的药品生产能力,寻找生物科技公司的早期药物资产,然后通过-in、合作研发、并购。 药品资产纳入大药企体系,制成药品,上市盈利。
景旭田参与了景泰科技的投资。 他告诉《财经大健康》,未来,在AI的支持下,新一代大型药企将拥有强大的早期药物发现能力,不断发现好的药物资产,而不是仅仅依靠临床和销售端。 资源能力和资金实力,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得早期药品资产。
这意味着新一代龙头药企的能力将会更强,也会越做越大。
事实上,AI药物研发公司的典型收入来源之一就是销售分成。 AI公司将设计好的潜在药物出售给大型制药公司或合作开发,直到药物上市,一般AI公司不需要支付额外费用。
“销售份额的比例一般是根据新药研发的阶段和难度来一一讨论。一般AI公司的份额比例都是从个位数到十几点。” 一位关注AI医药行业的投资者表示。
3号
不可避免的损失
大多数AI药企的财务指标并不好看。
即便是有信心冲击AI医药第一份额的英思智能也尚未实现盈利,2021年亏损1.31亿美元,2022年扩大至2.22亿美元,两年亏损3.53亿美元。
预测,由于研发活动和其他费用增加带来的相关成本,公司预计2023年将继续出现亏损。
从收入来看,英芯智能2021年营收为471.3万美元,2022年营收为3014.7万美元,增长539.6%。 但目前的营收不足以为公司贡献正现金流。 2021年和2022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出分别为4192万美元和6513万美元。
AI药企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要么类似CRO的临床研究合作,要么类似生物科技公司。 比如晶泰科技就更倾向于前者。 过去一年,其合作伙伴已超过200家。
在景旭田看来,能够走CRO模式的AI企业将是少数,因为CRO行业本身进入壁垒较高,很难赢得足够多药企的青睐和合作。 特点是集中度高,给后来者留下的机会很少。
大多数AI公司的机会首先是成为公司:努力推进自己的第一个新药研发管线,并努力让药物上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通过与其他公司合作开发人工智能发现的更多高价值的早期管线,来支持药物开发所需的现金流。
大多数AI药物研发公司都是这样做的。 换句话说,对于大多数AI药物研发公司来说,亏损是不可避免的。
这在当前环境下是不太可接受的。 AI药物研发公司的出路有两条:要么自己盈利,要么IPO。
不过,二级市场对生物科技行业的态度逐渐降温。 香港上市的恒生生物科技指数(.HI)上半年下跌23%,2022年12月30日收于1346.14,2023年6月30日跌至1031.01。
“除非大家决定不再投资整个生物科技领域。如果你还想投资,拥有AI能力的生物科技公司比传统公司有更多的机会。” 景虚天说道。
在海外资本市场,AI药企也面临困境。 5月,一家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AI制药上市公司宣布裁员约180名员工,占公司近一半,并决定优化技术平台、重组产品线,以减少开支、维持现金流。 此时,距离上市仅过去一年时间。
也是AI医药领域的独角兽。 然而,该公司在利用人工智能发现靶点和开发分子的过程中并不顺利,部分管线未能实现临床转化。 今年4月,该公司的主管道BEN-2293在临床IIa期试验中表现不佳。 尽管该候选药物安全且耐受性良好,但未能达到次要终点。 皮炎,但在改善湿疹或瘙痒的面积和严重程度方面未能表现出比安慰剂更好的效果。
过去一年该公司股价下跌超过79%。
大多数AI制药公司仍然希望走上类似公司的道路。 在AI筛选新药能力的加持下,他们将逐步拓展最有可能成为药品、最有市场需求的重点品种。
在各行业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当下,受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 一些企业也经受了考验,生物科技企业在AI的冲击下有些危险。
传统的生物科技公司,在药物做出来之后,实际上还很难成长为成熟的大型制药公司,因为它们缺乏新管线的竞争力。 一个药做出来之后,想要再生产出第二个重磅炸弹,依然困难重重。
在景旭田看来,AI公司比传统生物科技公司有更多的试错机会。 因此,具有AI能力的生物科技公司比传统公司有更好的机会获得投资。
最好的情况是生物科技公司拥有AI能力,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平台不断发现新药,储备大量的管线和药物资产,并评估和选择最有发展潜力的药物。
AI药物发现行业喜欢展望未来。
赛迪顾问预测,2023年至2025年,一批人工智能研发药物将进入被称为“死亡之谷”的临床二期,2026年至2027年,第一个人工智能药品将出现在市场上。
AI能否帮助生物科技力挽狂澜,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