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水稻上山”并未带来开山毁林造田等情况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水稻   水稻品种   农业   三农   农村

2023-06-24 17:43:38 

秉承“释疑、详解”的态度,梳理社会关注的“账本”,以详实的事实和专业的科普,一一“核销账目”

近期,“稻子上山”的话题在舆论场上十分热门。 针对网友对水稻上山“不切实际、产量低、吃力不讨好”的质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农业农村部近日就“水稻上山”的科学原理、适用条件、产量、勘探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解答,称“水稻上山”并没有带来山地毁林开荒。

↑资料图:旱稻飘香,丰收在望。 图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水稻主要种植在南方平原,梯田里种的是水稻,但很少见。 原因很简单:水稻种植需要“水”,但山区保持水土不易,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的难度高于平原和盆地。 正因为如此,“米上山”不可避免地与一些人的生活经历背道而驰。 根据经验,很多人想出了“水稻上山”的操作思路——先在山上开垦梯田,然后种植传统水稻,再从高处灌溉,把梯田变成水稻。字段。

不过,从此次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的解释来看,所谓的“山上水稻”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它是朱某研发推广的杂交水稻。尤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 采用新型栽培技术,代替传统水稻,将杂交水稻品种从“山地水田”引进到“山地旱地”,水稻像玉米一样种植生活网消息,无需泡田育苗,基本上无需浇水和灌溉。

据公开报道,有“农民院士”之称的朱有勇去年带领团队在云南省澜沧县农村推广旱地水稻种植405亩。 产量增加近400公斤。 选用“电禾优615”等适宜旱作的品种,解决了旱地水稻的分蘖问题; 杂草萌发前封草技术的推广应用,解决了旱地水田杂草丛生的问题……从理论上讲,这是通过技术创新创造性地解决了杂交水稻旱作难的问题。

但这似乎还不足以掩盖一些网友的核心疑虑——在很多人的疑虑中,“水稻上山”后开垦土地、改良土壤是必然的。 造成泥石流灾害? 此前,网络上流传多张山上修建梯田被大雨冲毁的照片。 这些图片与“米上山”联系在一起,加剧了很多人对“折腾”的担忧。

难怪在国家层面,荒山荒岭将再次披上绿衣,绿水青山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自然资源部强调开垦耕地“三禁”,其中禁止开垦土地。 在25°以上坡地开垦新耕地的情况下,如果以开山、毁林、开荒为前提大规模进行“水稻上坡”,确实很容易引来做事的质疑违反法律。

对此,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直接回应了有关“毁林开荒”的质疑:“水稻上山”主要适合云南海拔较低的山地旱地。海拔1700米以上,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热资源丰富。 它不可能到处普及; 这些田地本来就存在,并不是专门开山砍林创造出来的。 山地稻田约占我国稻田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高标准农田是根据实际国情和农业条件确定的; 网上流传的多张图片和视频已被证实是皇冠和李戴,嵌入花草树木。 比如,流传最多的图片是2018年云南某地土地整理项目的施工场景,与《水稻上山》类似,与之无关。

关于“米上山”的争议,很正常。 是否是科学突破,也应该以科学和事实为依据。 面对“三农”等公共问题的质疑时,与其轻易将其归为“外行质疑专家”,不如像上述那样秉持“解释疑惑、详细解释”的态度提到部门,梳理社会关切,用翔实的事实和专业的科普,将账一一“核销”。

努力增加粮食产量,还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是很多追随者的关键诉求,也应该是按照科学做事的方向。 只有用事实和科普打消“米上山”引发的疑虑,各方才能走上“你尊重事实,我尊重科学”的双向过程,最终让专业回归专业。 ,让专业决策汇聚更多“平民”基础。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