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吉林“私搭浮桥获罪”风波在舆论倾向上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法律   罗翔

2023-07-13 01:04:25 

总体来看,吉林“私建浮桥被定罪”的舆论倾向发生了较大变化。 10号之前,舆论对他的印象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受害者、一个因行政纠纷被推上刑事处罚的好人、一个善于向司法部门讨回公道的坚定农民。 但10号之后,黄德义的网络形象遭遇逆风。

这一天,与黄德义有土地纠纷和利益冲突的平安村党支部书记古天福告诉大河报记者,黄德义打伤了他,导致他耳朵缝针住院治疗。 。 11日,洮南市有匿名举报人向广西都市频道提供视频,暗示黄德义参与了瓦房镇一处疑似非法采砂场的运营。

大河报和广西都市频道均未向黄德义求证,也不存在单方面证据的交叉核对。 考虑到大河报记者身在洮南,黄德义一定很乐意反驳不利言论。 两家媒体对新闻的处理显然不够专业,单一报道未能达到基本平衡。 这不是一份“连续报告”。 做一个盾牌。

从议程设置和舆论场认知竞争来看,这两份报告受到“逆转党”的强烈欢迎。 因为这些针对黄德义的负面材料扩大了风波中的信息类型。 他们通过对黄德义形成不良的道德评价,试图用“恶霸”叙事改写舆论中现有的“好人”叙事,黄德义被拉下马。

在这种“欺负”的叙述下,评论区一片狼藉,支持这种叙述的人都将矛头指向罗翔,为黄德义道德形象的“倾倒”喝彩,进而延伸到罗翔道德形象的崩塌。 所谓“过山打牛”,黄德义的这波网络曝光,再次成为攻击罗翔“误导舆论”的素材。

罗翔以“18人因私建浮桥被判刑”为例。 他从法律角度分析,寻衅滋事罪不适用于黄德义等人,也重申了对这一罪名经常扩大的担忧。 凭借超高的人气,罗翔直接就黄德义案件发表言论,推动了舆论势头,黄德义的“受害者”形象在全网脱颖而出。

就像黄德义没有义务证明自己的清白一样,过度猜测古天福和匿名记者的动机也没有多大意义。 问题的关键在于,记者对黄德义形象的歪曲,即“欺负人”的叙述是否站得住脚,已经超出了黄德义自卫的效果,成为洮南和洮南调查的责任。甚至白城市。

此前,关于黄德义挖路强迫人们走上他的浮桥以及他强行占领的传闻均已被瓦房乡政府否认。 当然,黄德义关于浮桥拆除前后到底有多少人溺水身亡的说法,也被当地警方证伪。 现在又出现更严重的谣言,这实际上等于把澄清的责任再次推给了政府。

仔细分析,两次爆料中,黄德义与古天福之间的治安纠纷,或许从一审判决书中的一些表述就得到了解决。 如果真是这样,古天福对黄德义的贬低就只有道德判断的功能了。 而试图将黄德义与涉嫌非法采砂联系起来,这种材料的杀伤力或许有限。

黄德义18人私建浮桥被移交,作为打击黑帮的线索。 一审判决中,没有看到黄德义除私人修建浮桥外的其他犯罪证据。 这可以理解为公安在调查过程中已经排除了他与采砂场的联系。 不过,匿名举报已经产生了影响,举报材料还涉及对警方的询问,警方未必能袖手旁观。

与黄德义的自卫相比,当地政府积极调查澄清的义务更为紧迫。 如果举报不实,黄德义有权采取法律行动追究不实指控。 因此,黄德义还是举报人本人对于采砂现场举报内容是否被动,完全取决于政府调查的步骤和结论。

这是线下部分,反映了洮儿河两岸、村里能人之间的利益斗争。 公开或匿名举报者以破坏黄德义“好人”形象为目的,对黄德义的攻击,表明这场斗争是公开而激烈的。 显然,这些负面报道可能会将黄德义推入复杂多变的司法局面。

黄德义已向白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从中级人民法院因舆论动荡而同意立案的时间点上推测是合理的。 这不是舆论审判,但舆论优先考虑了黄德义的上诉。 但立案并不意味着中院会支持他的上诉。 中院的最终结论,其实与黄德义的舆论形象有关。

可以想象,揭露批评黄德义涉嫌与可疑采砂场有关的“村霸”行为,将侵蚀其“冤案当事人”的舆论定位生活网消息,也将抵消其“冤案当事人”的舆论定位。 “行善积德”的舆论叙事。 中级法院的法官必然要作证:到底是为了追求“完美受害者”吗? 或者纠正对可能不是“好人”的人所造成的不公正?

舆论纠结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法官的判断是“有罪”还是“无罪”。 由于信息的五花八门,舆论处于动荡状态,甚至是信息污染,这是舆论的正常状态。 而人们也有理由相信,无论信息舆论如何汹涌,事实规律应该是稳定的,有必要消除罪与无罪的可疑地带。

当然,罗翔作为推翻黄德义在舆论中道德形象的真正目标,再次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 此前的积极讨论,帮助黄德义案引起舆论关注; 这一次,在看似不光彩的材料的攻击下,罗翔的名字犹如草船借箭,再次将舆论影响纳入司法平衡的考量。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