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普职分流”比“国情”更具借鉴意义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德国   分流   工人   差别   职业

2023-07-10 00:13:08 

近年来,中考前后,“普职分流”成为热门话题。 对于家长来说,“普职分流”就像一道鬼门关。 大多数家长会认为进入普通高中还有希望,进入职业高中“孩子完蛋了”。

这种心态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很多专家试图打消这种担忧,告诉家长中职生也可以进入大学,但很少有家长会同意专家的说法。 从数据上看,专家的辩护也较弱。 比如,2020年,只有35%的中职学生直接就业,其余的继续读书。 这个数字看起来不错,但只有10%的人考上本科。 与普通高中相比,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更重要的是,家长很难信任职业高中的学生质量、学习环境和师资队伍。 即使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进入职业高中学习一些技能,但很多职业高中仍然与社会、技术脱节。

一些专家还选择搬几块“他山之石”来安慰父母,比如德国就是一个常见的例子。 专家会告诉家长,德国是普遍的职业分流模式。 初中毕业后,60%的孩子会进入职业高中,只有40%的孩子可以进入普通高中。 潜台词是:“你看,在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一般工作都被分流了,而且分流的比例还被夸大了,只有40%的人能上高中。”

我特别不喜欢这种比较,因为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或者说“说到义务就符合国际标准,说到权利就是国情”。 如果要求民众像德国人一样遭受“一般性工作分流”,首先要问的是民众是否享有德国式的“一般性工作分流”权利。

几年前,我在写《德国详情》一书时,专门研究过德国普遍的工作分流情况。

德国工业的基础,除了强大的研发能力之外,就是大批的技术工人。 尽管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极高,但德国并没有强调高校“大跃进”,也没有提出大学生普及化。 高校的录取率和毕业率都不太高。 目前,60%的年轻人没有进入大学。 ,他们的归宿是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最好的就业方向当然是技术工人。 在德国,工业技术工人的地位相当高,他们的工资也非常不错。 普通技术人员的收入已经高于德国的人均收入。 如果是高级技术人员,收入可以翻倍。 当然,想要成为高级技师,需要4-6年的工作经验,1000小时的培训,并通过专业技术、现代经济理论、基础法律知识、企业管理四个方面的考试。

以后只能宠我一个人河东狮吼__扫大街社会实践心得

因此,人们不需要追求所谓的高等教育,也不会鄙视工人的地位。 据说,在德国就业市场上,雇主看重的不是学历,而是学历、专业与自身需求的匹配度,因此职业教育更受企业青睐。 甚至有一种说法:在德国,除了清洁等技术要求不高的职业外,德国企业不会招聘没有相关专业培训背景的员工。

与大学相比,职业教育也受到一些年轻人的青睐。 如果一切顺利,有些人在26岁左右就可以成为高级技师,同时因为前几年作为普通技师的经历,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 但如果你选择上大学,以德国大学的学制,你可能26岁还没有毕业(德国大学要求非常严格,很多人需要延长学年才能完成学分。平均水平往年毕业年龄为26.7岁)。

更重要的是,有职业教育背景的人如果想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也有很多便利的条件。 职业教育经历可计入大学学分,毕业后在欧盟找工作更具竞争力。 但即便如此,过去几年,不少德国人认为过早的转移不利于德国的未来,希望能够对这一制度进行改革。

以后只能宠我一个人河东狮吼__扫大街社会实践心得

看到不同? 德国普通职业分流之所以被人们接受,并不是因为职业高中有多少人能上大学,而是因为它的就业方向。 技术工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得到充分保障。 他们不仅不是社会底层,而且是整个德国经济体系的支柱。 德国工业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技术工人。

更重要的是,德国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与德国市长、德国各部门公务员没有什么区别。 比如,我们的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入读公立学校,除非对孩子的未来有特殊要求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否则就会花钱入读私立学校。 德国公务员甚至官员都没有子女入学名额。 个人不需要为了这些便利而去参加科举考试、拼命往上爬。

即使你没有成为一名技术工人,如果你从事社会上的其他职业,社会地位也不会有任何差别。 职业高中生和大学生可以担任餐厅服务员或超市收银员。 他们不会觉得这是一份不光彩的工作。 唯一的区别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未来就业选择的空间更大。

当中国人谈到“职业不分贵贱”时,往往会以嘲讽的方式回应,并用“社会经验”来否认这种说法。 当然他们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强调所有职业的“平等”确实是荒谬的。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首先误解了“高低”这个词。 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不同职业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差异是全方位的。 有的看起来比较受人尊敬,有的看起来不太受人尊敬,有的收入高生活网资讯,有的收入低,有的社会贡献更大更广,有的看起来很普通,这些都是事实。 因此,职业有差异,也有不同价值观下的价值高低。 对于有条件的家庭来说,希望孩子成为律师或牙医而不是出纳员,这当然是正常的想法。 但“职业不分贵贱”中的“高低”本质上指的是人权。

也就是说,在职业差异的前提下,个人固然存在收入和阶层差异,但应享有相同的基本社会权利。 比如,富裕家庭的孩子和贫困家庭的孩子都有底线的受教育权。 无非是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在这个底线之外有更多的选择。 他们可以去免费的公立学校或贵族私立学校。 ”。

因此,中国人对“普职分流”的恐惧,一方面是基于现实,也是基于社会本身存在的意识形态歧视。 就像想让孩子考考一样,除了追求稳定之外,如果有一份兼职,会显得更有尊严,也有很多实际的便利。 但另一方面,对“一般工作分流”的恐惧也符合大多数家庭一贯的教育方式。 可以说,很多家长本身就是把孩子推入困境的帮凶。

我出生在80年代,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所接受的社会教育和我的孩子今天所接受的社会教育在很多方面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诸如“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扫街”之类的话,在中国家庭中经常出现。 很多职业长期被归为“低等行”,这就是不努力学习的恶果。 也正是这种思想,让“进职高,孩子就完了”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

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当然是对的,但我认为用“不好好学习就只能扫街”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是一种极其不好的方式。 因为它只会强化孩子的等级观念,无法学会真正尊重他人。

中国人谈到“尊重”时,往往与权力联系在一起,尊重的程度会与对方的社会地位、财富和话语权成正比。 就连“不要随便得罪人”的社会体验,也不是出于对底层的尊重,而只是担心“有些人可以做任何事”。 判断一个职业的高低,也是一种思维传统。

但当父母总是用“不努力学习就只能扫街”、“不努力学习就只能进工厂”的“社会经验”来教育孩子时,孩子们可能连虚伪的礼貌都学不会。 这种教育越普遍,孩子就越不懂得尊重他人,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最终会导致各种不安全感。

当然,情况肯定会改变,虽然是被动的——985名校毕业生送外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送餐骑手中本科生比例越来越高。 所以,父母说的“不好好学习,就只能送饭”,可能已经失去了对孩子的鞭策作用,只是在预测未来。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