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标题图是2023年7月8日晚上的都江堰南桥,人气爆棚,肉眼可见。
今年春节,我立下“远大志向”,今年要走访至少10家中小企业、10个村庄。 后来发现,这与中央对大兴“调查研究作风”的要求不谋而合。 半年过去了,我已经走遍了全国十几个省市。 所到之处,凡是稍微有一点名气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人山人海。
无论经济数据如何,至少从游客和出行人数来看,中国经济社会的复苏是非常明显的。
也许有人会说:“游客数量恢复了,但旅游收入还没有恢复,这说明老百姓没钱,大家愿意出去玩,但不敢花钱。”
至于“旅游人数恢复了,但旅游收入没有恢复”,我认为这是一个过程中的现象。
现在是暑假。 我最近从重庆一路旅行到四川。 高温并没有浇灭大家出行的热情。 各个景点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乎想象。
旅游收入恢复并超过疫情前的水平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可以发布作为证据。
2.
在我的读者中,很多人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感到担忧。
微信朋友圈里,悲观、担忧的声音随处可见。
我一直建议,如果有条件、有机会,一定要多出去走走,哪怕只是去自己所在城市的夜市,也能感受到一点点中国经济复苏的真实情况。
如果你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看数据,然后听所谓“专家”的解读,你只会蒙蔽双眼,看不到真实的中国。
3.
讨论任何问题时,我们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讨论中国经济时更是如此。
当前,中国经济是否面临各种挑战?
当然。
然而,中国经济哪一年不面临挑战?
看待中国经济问题,必须坚持理性、科学、务实的态度。
一味地“唱高调”,以为形势一片大好,肯定是行不通的。
但一味“唱反调”,天天喊“中国经济要死了”、“中国经济要死了”,更是让人难以接受。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问题,努力振兴”。
4.
我从事国际财务报告工作多年。 我个人认为生活网报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旧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改变,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建立起来。 毫无疑问,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都与这个基本情况有关。
我的结论是,中国经济短期内至少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房地产积累了巨大的系统性金融经济风险后,必须回归“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常识。 否则,即使美国无法打造出中国版的“广场协议”,像美国次贷危机那样的内生房地产泡沫破裂也会非常可怕。 房地产“挖矿”主要是用时间换取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这是一件困难但必须做的正确的事情;
其次,很多行业“好摘的桃子都摘得差不多了”。 从互联网到手机,再到其他各种消费电子产品,由于缺乏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市场饱和的趋势非常明显。 “内卷化”的本质是蛋糕成长的速度跟不上各个企业追求的增长速度,市场上出现了“零和博弈”的趋势。 这个时候很多行业都会觉得困难;
第三,美国出于打压和遏制中国的需要,制造巨大的地缘政治风险和不确定性,给全球经济带来额外的下行压力。 美国、欧洲和日本其实很惨,中国相对好一点,但很难独善其身。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很多问题,包括房地产问题、民企投资信心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6-24岁年轻人失业率高等等,都或多或少有关系。对这三个问题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5.
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更要看到中国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取得的积极进展。
仅从经济数据来看,今年前两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远远超过GDP增速。
这表明中国经济正在积极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这不仅与中美博弈的背景有关,美国和西方都“卡住”中国,中国必须自力更生,努力变强。 这也与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有关。 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必须技术进步。 与产业升级有关。
事实上,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船舶制造等诸多关键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上已逐步确立全球竞争优势。
这一产业优势一旦得到充分发挥,中国经济将获得更大增长动力。
6.
此前,为了规范资本有序发展,一些互联网平台公司面临诸多监管要求。
与此同时,曾经在资本刺激下“疯狂”并造成严重社会焦虑的教育培训行业也被“叫停”。
疫情期间,防疫与经济稳定、民生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矛盾。
这些都让一些人“不理解”,甚至认为中国经济面临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折腾”。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无论是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监管,还是对教育培训行业的整顿,都是必要的。 从长远来看,这不仅有利于国家和社会,也有利于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有些人不能因为自己的产业受到影响就“骂人”、“不满”、“说中国经济坏话”。
7.
最近,当一些人讨论中国经济时,也有一种倾向将当前的中国经济与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时的日本经济进行比较。
我们很想研究日本为什么会出现“失去的三十年”,我们很想从日本经济面临的困难中吸取教训。
没问题。
但由于中国经济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有人认为“中国经济与当时的日本经济非常相似”,甚至“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比日本经济更严重”。当时的日本”,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这也是无知到了极点。
日本经济三十年来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作为二战战败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今天仍然是美国的“军事占领国”,日本始终缺乏完整的国家主权。 当日本经济在上世纪腾飞并创造“日本奇迹”时,美国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对日本进行遏制和打压。 由于缺乏完全的主权,日本面对美国的围堵打压并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空间。 美国打着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旗号,炮制了臭名昭著的“广场协议”,迫使日元非常规、单边升值,导致投机资本大量流入日本,刺激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日本股市和房地产危机。 泡沫。 最终经济泡沫破灭,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三十年”;
其次,除了美国给日本“挖坑”之外,日本经济本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下降。 大家可以想一想,20、30年前,东芝、索尼、松下等日系品牌,哪一个听起来不是惊天动地的? 今天他们的表现如何呢? 早已被华为、小米、美的、格力等中国企业甩在了后面。 除某些细分领域外,日本在家电和消费电子领域的产业优势已经消失。 如今,随着全球汽车工业向电动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日本引以为豪的汽车工业也正在步入没落。 近二十年来,中美两国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领先世界的“巨头”,而日本则“完美”错过了这波科技革命。 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毫无成效。 这些都是日本经济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第三,日本的少子化和人口老龄化也夺走了日本经济发展的活力。
今天的中国经济与日本不是一个数量级。
中国的经济规模是日本的三四倍。 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大国,根本不怕美国的打压。 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完备的产业结构、明显的创新活力都是日本无法比拟的。
将中国经济描述为“下一个日本”只是“中国崩溃论”的另一个版本。
8.
近来,一些人炮制“资产负债表缩表”的错误概念。
我就不展开展开了,基本的判断是,这是“经济学上的胡言乱语,技术上的谬论和异端”。
中国有一些所谓的“吃中国菜、读美国书”的“经济学家”。 可谓是“一手好牌”。
几十年来,这些人一错再错。 如果他们今天仍然沉迷于此,那就无药可救了。
中国需要更多的林毅夫,更多的温铁军。
中国需要更多能够真正独立思考、摆脱美国和西方话语体系控制的“中国经济学家”。
9.
各行各业摆脱“内卷化”的唯一出路就是创新。
此时此刻,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是:
——下一代互联网“杀手级”应用在哪里? 微信推出12年,抖音推出7年。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行业,7、12年没有什么新鲜事问世。 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下一代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平台、架构和应用在哪里?
——下一代“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哪里?
——下一代手机和电脑在哪里?
——美国新自由主义破产后,中国能否提出具有强大号召力和号召力的发展理念?
——“华盛顿共识”已死,“北京共识”能否顺利进入交接?
...
真正的实干家正在寻找答案,只有无聊而肤浅的人整天抱怨。
10.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很多困难,同时也面临很多机遇。
“亲元贤鱼,不如退网”。
“空谈误国,实干兴国”。
“沧海桑田,方能展现英雄本色。”
我们并不总是想轻松赚钱,不总是想轻松打仗,也不总是想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
如果我们不做艰难而正确的事情,中国经济就永远无法突破困境。
家人的话,与大家分享。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