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全球度过史上最热六月世界凤凰网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热射病   高温中暑

2023-07-09 10:19:30 

文/卢玉凤旺《肿瘤信息局》特约撰稿人

核心总结:

1、2023年7月6日,全球迎来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平均气温。 5月以来,中国、印度、墨西哥、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遭遇热浪袭击。 北京创下6月最热日新纪录,中国极地漠河7月也进入高温区。 气象部门专家表示,今年的热浪比往年来得更早、范围更广、更剧烈。

2、近期持续高温天气,导致多地中暑患者增多,门诊中暑提前进入高发期。 北京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中心接诊的病人主要是户外工作者和长期躺在家中不愿开空调而导致中暑的老人。

3. 热浪是一种致命的现象,可以“无形地杀人”。 当人体体温持续在40℃以上时,可能会出现抽搐、昏迷、多器官衰竭等急性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中暑的死亡率高达50%。 为防范风险,请多喝水、打开空调、避免高温环境。

4、被忽视的“湿球温度”(空气湿度饱和时的温度)和“夜间高温”往往更为致命。 当湿球温度超过35摄氏度时,身体无法通过出汗降温。 研究表明,短期暴露在炎热夜晚与居民死亡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随着气温升高,中风的风险也会增加。

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六月

世界迎来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2023 年 7 月 6 日。

白天死亡好还是晚上好__白天死的人和晚上死的人区别

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7.23摄氏度。 一位气象学家告诉 CNN,令人震惊的新记录可能是“至少 10 万年来”的最高气温。 刚刚过去的六月被公认为全球历史上最热的六月。

5月以来,印度、墨西哥、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遭遇热浪袭击。 高温、中暑导致的疾病死亡人数再创新高。 6月28日,墨西哥卫生部发布公告称,墨西哥已有112人因酷暑死亡,其中104人中暑死亡,主要集中在北部3个州,当地最高气温已超过45摄氏度。

据《今日印度》网站报道,印度北部地区最高气温达到43.5摄氏度。 在比哈尔邦和北方邦,去年 6 月至少有 98 人死于高温。 今年到目前为止,印度各地的高温已造成 170 多人死亡。 6月28日,美国政府高温健康综合信息系统数据显示,超过1.2亿人处于各类高温警戒区。 仅在德克萨斯州,就有 17 人死于与高温相关的疾病。 据估计,全美已有 50 多人在热浪中死亡。 在中国的邻国缅甸,已有10多人因中暑死亡。

热浪也袭击了中国。 7月6日,北京气温飙升至41摄氏度。 自1951年以来,北京已有11天气温超过40摄氏度,其中5天发生在最近两周。

这座拥有2200万人口的城市创下了6月最热天的新纪录,6月22日最高气温达到41.1摄氏度。但这一纪录在7月7日被河南省林州市打破,达到44.1摄氏度。而另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来自漠河。 7月7日,中国极地漠河也进入高温区。 天气预报显示,漠河最高气温37度。

6月以来,中国遭遇极端热浪袭击。 气象部门专家表示,与往年相比,热浪来得更早、范围更广、更剧烈。

全国范围内因热损伤而到急诊室就诊的人数急剧增加

近期持续高温天气,导致多地中暑患者增多,门诊中暑提前进入高发期!

截至7月8日,石家庄已有两人中暑死亡。 其中一名60多岁的老人因拒绝开空调出现中暑症状。 送往医院时,他的体温高达41℃。 经过全力救治后不幸去世。 另一人在40度高温的野外工作,被诊断为中暑后死亡。

据北京日报报道,6月17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仅白天就收治了10名出现中暑症状的患者。 当天就诊的一名57岁女患者,因带宝宝户外时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被诊断为中暑,直到无法醒来才被送往医院救治。 很快出现多脏器衰竭,经近7小时抢救无效死亡。 7月2日,北京当地导游在颐和园带团游览时因中暑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医院证实,他死于中暑。 据绍兴市疾控通报,绍兴市已发生多起高温中暑事件,并有人死亡。 建筑工人和其他户外作业人员是主要的患者群体,老年人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

北京急救中心培训中心主任陈志介绍,北京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中心平均每天接听30-40个病例,患者多为户外工作者,如导游、快递员等。兄弟、旅友、都市小混混、环卫工人。 有一些老人长期在家生病,因为不愿意开空调而中暑了。 据了解,120所接收的中暑患者症状都比较严重,其中有的中暑患者在救护车到达时已经处于昏迷甚至多脏器衰竭状态。

据初步统计,全国各地媒体披露的中暑和高温引发疾病的死亡人数至少有数十人。 因热伤急诊就诊的人数呈急剧上升趋势。

中暑有多危险?

人真的会热死吗?

答案是肯定的!

法国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所有自然灾害中生活网消息,酷热是头号杀手,造成的死亡人数比飓风和龙卷风的总和还多! 这一说法在 6 月 23 日得到了证实,当时法国公共卫生服务局 (SPF) 首次发布了法国与高温(包括热浪以外的高温)相关的超额死亡率估计。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2年间,炎热天气可能导致3.3万人死亡。 此前,法国公共卫生局每年都会发布6月至9月超额死亡率的总体评估。 在 2022 年特别炎热的夏季,该机构记录了 10,000 人死亡,其中 2,800 人死于热浪。 研究表明热浪是一种致命的现象。 至少连续三天的高温可能会导致一些高危人群中暑。

白天死的人和晚上死的人区别__白天死亡好还是晚上好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环境流行病学家塔里克·本马尼亚认为,酷暑最严重的问题是它的“无形杀戮”。 它并不像台风或其他自然灾害那样引人注目,而是悄无声息。 夺取生命。

2021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自 1980 年以来,热死人数增加了 74%。随着气候变化,高温预计将变得更加严重,热浪持续时间也会更长。 高温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人们的身体不适应这样的温度。 另一项研究将极端高温与至少 17 种死亡原因联系起来,其中大部分是心脏和呼吸问题。

根据大气科学与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与清华大学联合发表的研究文章《近40年来中国热浪相关死亡人数倍增及归因》显示,排名位居榜首。三年来,死亡人数为:2017年,达到惊人的26,486人; 2019, 21,219; 2013 年,20,431。

这些死者中绝大多数被诊断为中暑。 “热死”已经不再是一句玩笑了。 严重中暑( heat shock)医学上称为“热射病”。 正常人体体温波动范围很小,组成人体的细胞只有在37℃左右才能生存并正常发挥生理功能。 当人体体温持续升至40℃以上时,可能会出现抽搐、昏迷、多器官衰竭等急性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中暑的死亡率高达50%,对于50岁以上的人来说,死亡率甚至达到70%左右。

典型的中暑常见于儿童、孕妇和老年人。 热浪对人体功能的不利影响可能会持续一周左右。 另一种是劳动型中暑。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更容易患此病。 石家庄这位在40度高温天仍坚持野外作业的患者就属于此类。

大多数热引起的健康危害是可以避免的。 中暑来得突然,而且病情往往会迅速恶化。 轻者可能会损伤器官,重者则可能导致死亡。 预防胜于治疗,只有及早预防才能将危害降到最低。

避免中暑首先要避免脱水。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建议,在高温下工作时,每20分钟至少喝一杯水,但每小时不宜超过,否则可能导致水中毒。 当身体因出汗过多而失去大量的水和盐时,就会出现热衰竭。 例如,当您暴露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中,或者当您进行跑步或踢足球等剧烈的体力活动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热衰竭的症状包括皮肤湿冷、起鸡皮疙瘩、大量出汗、感觉虚弱或疲倦、心跳异常、肌肉痉挛、头痛或恶心。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与高温相关的疾病是美国高中运动员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

一旦出现头痛、头晕、出汗、潮红等症状,或体温明显升高至38℃以上,甚至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站立不稳等虚脱症状,应迅速移至置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并及时补充水和盐。 如果症状没有改善,尽早就医很重要。 据了解,美国医院急诊室治疗中暑的方法是泡冰块浴、湿敷床单、吹大风扇。

_白天死的人和晚上死的人区别_白天死亡好还是晚上好

被忽视的“湿球温度”和“夜间高温”

除了日平均高温外,被忽视的“湿球温度”和“夜间高温”更为致命。

湿球温度是指一块空气加湿饱和(相对湿度达到100%)时所达到的温度。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的一篇研究文章称,当湿球温度超过35摄氏度的临界值时,身体无法通过出汗降温,但低于这个临界值的温度也可能致命。 更多研究表明,炎热的夜晚往往更致命。

2022年8月,复旦大学、首尔大学、东京大学等多国研究人员在《柳叶刀行星健康》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研究小组在分析了日本、韩国和中国28个城市超过900万与夜间高温相关的死亡后发现,短期暴露在高温夜晚与居民死亡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研究表明,高温天气更容易诱发中风,炎热的夜晚可使死亡风险增加40%-50%。 要随时警惕中风风险,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当气温升至32℃以上时,中风的发病率比平时高66%,而且随着气温升高,风险也会增加。

炎热夜晚引发中风风险的最关键因素是脱水。 尤其是老年人更要记得多喝水。 喝一小杯水半小时。 嗜睡、短暂性眩晕、黑头、视力模糊、鼻唇沟不对称、双手抬高、绕口令困难等症状可能是中风的症状。 对于老年人和患有其他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来说,高温天是非常不友好的。 应对这种天气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打开空调,避免前往高温场所。

最后强调,要预防炎热夜晚引发中风的风险,首先要舍得开空调。

当气温下降时,疾病就会减少。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