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全球正在经历第29次厄尔尼诺事件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投产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气候   适应   变化   太平洋   高温

2023-07-09 09:00:41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和消费量持续增长,有效促进了碳减排。 图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克拉乡的克拉光伏电站近日并网发电,标志着世界上规模最大、海拔最高的水电站正式投运。太阳能混合电站。新华社记者 薛晨 摄

高温天气导致四川省眉山市用电负荷稳步上升。 国网梅山供电公司有序加快迎峰度夏和电网改造能力重点工程建设进度。 图为7月6日,国家电网眉山坡区供电中心配网带电作业班正在进行带电作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期,我国多地气温频繁突破40℃,有的甚至打破了当地同期观测史上的极端气温记录。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数据显示,自1979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7月3日和4日地球表面平均气温接连刷新纪录。

世界气象组织7月4日宣布,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预计未来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进一步上升,未来五年大概率出现创纪录的极端高温。 各国政府应做好相关气候事件的准备。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它如何影响全球气候? 更早、更强烈的高温会成为常态吗? 记者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办公室首席专家徐红梅。

厄尔尼诺可以理解为一种暖水现象,全球正在经历第29次厄尔尼诺事件

问: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周兵: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面的一种异常变暖现象。 根据厄尔尼诺判定国家标准,当海温监测重点区域(尼诺3.4区域)三个月滑动平均海面温度达到或超过气候平均值0.5℃时,将进入厄尔尼诺现象判定阶段。厄尔尼诺状态。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5个月或更长时间,就会形成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现象可以理解为一种暖水现象。 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时,热带大气响应较快,赤道以南地区东西部气压表现出显着的反相关性。 达尔文岛(代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和塔希提岛(代表东南太平洋)的气压场经历了跷跷板振荡,导致沃克环流(由两地水温差异产生的纬向热力环流)赤道海面东部和西部)减弱并引发热带和温带一系列气候异常。 我们通常将这种跷跷板振荡称为南方涛动。

厄尔尼诺现象的过程可以这样解释:一般来说,赤道太平洋吹东风,所以表面温暖的海水也从东向西流动,使得太平洋西暖南冷。东部。 但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东风减弱,赤道西太平洋西风增强。 西太平洋表面的暖海水将迅速向东扩张,地下的冷水将上升。

相比之下,拉尼娜现象发生在赤道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低的时候。 一般来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会交替出现,两者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循环成为最强的自然气候振荡,也是季节和年际气候预测中最重要的前兆信号。 通过分析近120年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转变规律,周期一般为2-7年,平均周期为4年。 自1900年以来,已发生28次厄尔尼诺事件和29次拉尼娜事件,全球正在经历第29次厄尔尼诺事件。 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自1951年以来,已记录了3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但仅发生了1次强拉尼娜事件。 气候变化对这种自然气候振荡周期的影响尚未明确。

问:厄尔尼诺现象如何扰乱全球气候? 它将如何影响我们的国家?

_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_新常态新挑战新机遇新作为

周兵:厄尔尼诺现象虽然是发生在赤道中东部太平洋的区域性现象,但其威力是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到整个世界的。 厄尔尼诺现象叠加全球变暖,使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变得极端。

厄尔尼诺现象会提高全球平均气温,导致“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自198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曾有12次创纪录,其中10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年。

厄尔尼诺现象将直接导致热带太平洋及其邻近地区出现高温、干旱、暴雨等灾难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例如,厄尔尼诺发展过程中,澳大利亚东南部降水异常偏少,非洲东南部异常干旱,印度和中国夏季降水更加异常; 东北地区易发生干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降水减少,森林火灾频繁,墨西哥湾北部和美国东南沿海雷暴天气较多。

厄尔尼诺现象也对我们的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我国华北南部、华中北部、华东中部、西北东部等地气温偏高。 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我国北部季风区秋冬降水偏少,易发生气象干旱; 我国南方地区,秋季降水增多,容易发生内涝灾害。 厄尔尼诺现象还直接影响冬季气温上升,更容易出现“暖冬”现象。

世界正面临一个更热、更干、更湿的未来,极端高温成为“新常态”

问: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一年比一年热”是否不可避免? 极端天气趋势如何?

周兵:大约20年前,极端高温开始引起广泛关注。 2003年夏天,热浪席卷全球,尤其是欧洲。 意大利同期气温较常年偏高6℃至10℃,瑞士气温为200年来最高,法国气温为150年来前所未有。 欧洲高温热浪已造成3万多人死亡,其中法国死亡人数接近1.5万人,其中中暑死亡约占高温相关死亡的9%; 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占30%。

此后,全球范围内多次出现严重热浪,如2006年7月美国热浪、2010年7月俄罗斯热浪、2019年澳大利亚高温等。2013年、2017年和2022年,我国连续发生大范围高温热浪。 2023年6月以来,北方连续高温过程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世界正面临更热、更干、更湿的未来,极端高温天气已成为“新常态”。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另一个特点也越​​来越突出,那就是高温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 从长远来看,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不仅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还会大大增加极端高温热浪和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

未来夏季高温酷暑会频繁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每年都会更热。 去年我国南方经历高温热浪时,有一种观点认为“2022年虽然已经是历史上最热的一年,但也可能是未来10年最冷的一年”,这是对我国南方地区的误解。全球变暖的趋势,也是对气温年际变化的误解。 我们应该以科学依据为前提,正确认识气候变化长期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

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

问: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哪些努力?

新常态新挑战新机遇新作为__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

徐红梅: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 两者都旨在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其中,减缓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增加碳汇来改变气候系统,而适应则通过调整自然或人类系统以应对实际或预期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来减少损失。

在减排方面,我国在碳排放峰值时积极稳妥推进碳中和,针对能源、建筑、交通等领域出台了具体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减排措施。 我国已将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颁布相应法律法规,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力度。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和消耗量持续增长,有效促进了碳减排。 我国也在大力建设低碳城市,推动区域减排。 试点过程中涌现出产业转型、能源转型、技术进步、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好做法和经验,有效推动了自下而上的低碳政策。 执行。

在适应方面,我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并将积极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气候变化政策和监管体系; 二是初步建立了以国家财政资金为主导、商业金融适应基金和市场投资为支撑、国际双边或多边适应基金为补充的气候变化适应资金机制,积极吸引多方投资。企业和社会筹款机制; 三是大力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大行动项目。 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行动,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保护对策,积极开展水利建设行动。 一大批控制性水利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 ,一大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的建设,极大提高了我国水资源调节和旱涝灾害防治能力。

减缓和适应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两大途径,各有侧重,必须并重。 减缓和适应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相互作用,并在水、能源、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存在交叉; 有些行动兼具减缓和适应特点,可以发挥协同作用。 例如,林地和湿地保护、生态系统恢复,在增强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同时,也增加碳汇; 再比如光伏治沙,在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固沙作用。 相反,森林砍伐和生态破坏增加碳排放,同时造成水土流失,不利于减缓和适应。

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努力防范和化解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

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 如何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和突发极端事件?

徐红梅:全球气候明显变暖生活网报道,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 我们迫切需要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防范和化解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风险。 从气候变化影响、风险和适应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应该重点关注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准确预测和灾害预警防御。

完善气候系统综合观测站网络和气候变化数据库建设。 这是基础中的基础。 提高现有地海空天气候系统对基本气候变量的综合观测能力,形成包括地球系统多个层面的三维、开放、互动的中国气候综合监测体系。 区域影响监测等

提高准确预测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 我们正在探索影响我国季节到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关键反馈过程,加强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和全球区域联动研究,推动和协调地球系统模拟器的研发和完善建立高分辨率和区域气候变化模式,加强高分辨率高速率区域气候模式的研发,为国家和区域极端事件以及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时空变化提供准确的预测预报数据。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全社会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构筑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是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需要。 继续完善分灾害类型、重点行业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健全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决策信息支撑系统,建立气象灾害评估体系和评价体系。

发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技术,特别是建立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评估体系。 要对粮食安全、水资源、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基础设施等重点方向开展灾害定量动态评估; 完善重点地区/流域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促进城市和经济发展。 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

协调适应、共同治理可以更好地促进气候变化适应。 应加强协调、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互学互鉴,如建立适应气候变化联合工作机制、探索建立适应气候变化信息共享机制、定期评估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等。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等,推动多主体参与,形成适应气候变化合力。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