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
首批大机型“通过注册流程”,用户无需排队内测即可体验;
目前,监管机构尚未公布首批通过备案的车型名单。 据公开报道,共有11款车型,不包括阿里巴巴的统易车型;
在监管过程中,“备案”和“通过备案”似乎是两个不同的事情。
8月31日绝对是近六个月来中国人工智能圈最热闹但也是最混乱的时刻。
继百度率先踏上零点,宣布其“文心一言率先向全社会全面开放”后,智普、百川智能、商汤等公司或机构相继宣布旗下大型模型已上线“通过了记录”。 随后,“通过注册”的大模特数量也从媒体最初统计的5个增加到8个和11个。
展望未来,8月31日一定是中国生成人工智能浪潮中最具标志性的一天,但这项技术到底将面临什么样的监管流程仍然令人困惑。
有多少人通过备案了? 没有把握。
据公开报道,共有以下11家公司的大型机型或相关应用获得了上市许可:
5家公司位于北京:百度(文心一言)、抖音(云雀)、百川智能(百川大模型)、智普(智普轻言)和中科院(紫动太初);
三个位于上海:商汤科技(日日新大模)、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书生大模)、(ABAB大模);
两家位于广东:腾讯(浑源模式)和华为(盘古模式);
一个位于安徽:科大讯飞(星火模型)。
具体有多少家、哪些公司的大型车型获得批准,目前监管机构还没有统一的文件。 上述11家企业或机构有的通过社交平台公布了相关消息,用户也可以登录其官网与对应的大模特“对话”。
不过,部分公司并未公布相关上市消息。 比如很多媒体都列出了已经通过备案的腾讯(浑源大模型)。 腾讯尚未发布这一大型模型,用户无法通过其官网的任何窗口进行体验。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种解释是,监管部门对大型服务商的注册按地区划分,不同地区的进展情况不同。
是大模型还是基于大模型的申请已经通过备案了? 也不确定。
除了注册服务商名单并不具有决定性之外,这些大型模型服务商对于注册通过这件事的表述也有些微妙。 目前,百度、商汤科技、百川智能、知普已公开宣布已通过注册。 他们在公告中只提到“基于大型模型的应用”开放使用,但没有提及大型模型是否开放使用。
要知道,基于大模型的应用和大模型本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就像和GPT-4的区别一样。
基于大模型的应用是指这些服务提供商基于大模型技术推出的AI工具,可以以App或网页的形式呈现。 大模型是指大语言模型的底层模型。 理论上来说,通过《生成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登记的主体应该是大模型。 《暂行办法》指出,只要注册通过,“服务提供者可以使用大模型提供人工智能服务,包括API的形式”。
目前所有官方公布的服务商都只提到基于大模型的应用开放,包括百度的“问心一言”和商汤科技的“问诊”,可以理解为类似的个人AI助理。
但连我自己也知道,只有C端用户并不能支撑公司的估值。 如果想要释放大模型的商业潜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大模型的能力开放给云服务。 B端客户,让每个B端客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大型模型技术的使用。
美国几乎所有的云服务公司都在努力将大型模型纳入自己的产品库中。 他们刚刚在周三将办公套件中嵌入的 AI 助手 Duet 定价为 30 美元,并在同一天宣布推出企业版生活网资讯,支持本地企业部署。 和定制。
然而,目前中国大型模特公司的所有公告都没有提及“通过注册”对B端这一商业潜力最大的领域大型模特的影响。
从备案到审批的漫长道路
4月11日,国家网信办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企业在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前向国家网信部门申报安全评估并进行算法备案。人工智能产品。 及变更的,办理注销备案手续。 当时的政策还强调,企业应采取措施防止虚假信息的产生。 对于生成式AI产品来说,由于训练数据偏差、数据缺失以及模型本身的模仿学习和创意生成等因素,这是一个很难实现的问题。 技术难点。
6月20日,中国网信办发布了第一批《深度综合服务算法清单》,共有41种算法上榜,包括商汤科技的“讨论大语言模型”、科大讯飞的“科大讯飞Spark认知大模型”等。 。
7月15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将于8月15日起施行,并提出采取更加细化的监管措施,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训练数据质量等。
9月1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第二批《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清单》,其中包括百度文心模型、WPS AI、腾讯混元模型、华为盘古模型等110个模型生成式AI相关算法被列为。 阿里巴巴的统一大模型并没有出现在其中。
备案有什么影响?
理论上来说,实行算法备案制度而非审查许可制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AI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然而8月31日的一系列上市消息显示,“备案”和“备案”似乎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这种监管不确定性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然而,《生成型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于8月15日起施行,短短两周后,至少有11家企业的大型模型获得“通过”。 这一速度也意味着中国在生成式AI领域的商业化正在加速。
通过备案后,大多数普通用户将能够无任何门槛地体验大机型的能力,而无需像以前那样排队等待内测名额。 拥有大型模型的公司和应用程序也将获得更多用户,用户使用数据将有助于推动模型的进一步迭代。
直接面对终端用户后,生成式AI的成败将不仅仅局限于公司的大模型研发能力,产品设计和运营能力等因素也将成为焦点。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