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绿色认证在中国的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认证   绿色   声明   证书   低碳

2023-07-02 19:28:20 

ESG的核心是风险管理

如今,企业本身就会产生风险

在某电商平台上,今年一级节能空调总销量同比增长95%。 眼下,消费市场正呈现新特点:消费者不仅关心价格和质量,绿色低碳、健康的产品也正在成为用户购买的标配。

“这是绿色产品吗?” “有绿色标签吗?” 在绿色消费趋势下,绿色认证业务得到进一步发展。 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6000多家企业获得绿色低碳产品认证,4000多家企业进入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名单。

然而,面对多种多样的绿色标志,不仅消费者难以识别,企业也常常出现“选择困难症”。 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绿色认证在中国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市场上有哪些“绿色标签”?

一家线下超市里,一款标有“中国有机产品”的大米引起了顾客的注意。 仔细检查标签和防伪涂层后,他一口气买了5袋。 看生产日期,还要看‘三品一标准’,就放心了。”

真假英克莱怎么辨真假__仪器红标代表禁用黄标和绿标呢

超市工作人员表示,这款大米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其获得了“中国有机产品”认证。 统计显示,到2022年,共有1.5万家企业获得2.5万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2015年至2021年,全国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数量年均增加1463个,年均增长12%。

事实上,包括有机产品在内的绿色认证体系业务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的相关要求,成为国内绿色认证体系的起点。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场的认证制度分为三类,包括强制性产品认证、食品农产品、自愿性工业产品和非强制性产品认证。其他产品认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以及国家实施的服务认证。 截至2023年5月,三类认证已颁发超过350万张证书,涉及96.9万家企业和组织。

在“双碳”领域,认证体系和检验检测建设也不断完善。 目前,建材、快递包装、电器电子产品等90种产品已纳入绿色产品认证范围,已颁发绿色产品认证证书18万余张,已有2万多家企业获得绿色产品认证。获得认证。 其中,仅经过认证的绿色建材每年可减少碳排放6000万吨以上。

业内人士指出,绿色产品认证重点是对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全生命周期涉及的资源、能源、环境、质量等绿色属性进行综合评价。 消费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帮助消费者产生绿色低碳偏好,降低其选择成本,提高绿色产品的交易效率。 这也成为日化、纺织、建材等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的行业寻求“绿色标签”的强大动力。

对此,棉花时代副总裁廖美珍表示:“绿色认证是大势所趋,从行业层面来说,有助于品牌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从原材料、供应链、生产制造、运输环节,领先品牌能够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带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目前全棉时代已获得10个不同品类的中国绿色产品认证,包括纯棉柔巾、湿巾、婴儿纱布浴巾等。 、婴儿纱布连衣裤等产品率先获得该品类首个绿色产品认证。

_仪器红标代表禁用黄标和绿标呢_真假英克莱怎么辨真假

在饮料行业,达能中国脉搏今年也宣布,中国六家生产工厂全部实现碳中和。 事实上,包括棉时代、脉动在内的在各行业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龙头企业,是目前寻求绿色认证的主要群体之一。

国际第三方头部认证机构审核员赵明(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绿色产品标签为这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了权威依据,可以有效规避出口贸易和绿色壁垒,可以说是企业质量管理的“体检合格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护照”。

劣币驱逐良币?

到2022年底,我国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将超过5.4万个,服务产值将超过4000亿元。 然而,在认证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之际,一些TIC(, , )机构迅速抓住ESG热潮产生的部分需求,并将其转化为业绩。 即使有的企业资质不够生活网报道,也要尽力帮助“拿证”。

赵明表示,一些企业的客户非常重视合作伙伴的绿色资质。 “如果没有认证,他们就无法下订单,也无法与你合作。” 不同的起点纷纷效仿,这也为认证市场泡沫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仅2023年一季度,国家认监委就对中泽认证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中元国际认证检测(深圳)有限公司等12家认证机构实施行政处罚,撤销其“认证机构批准函”。

_真假英克莱怎么辨真假_仪器红标代表禁用黄标和绿标呢

以绿色产品认证为例,从数据认证到验收资质审查,再到产品抽检、资质审查,其间有漫长的审查流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关,漏洞中往往出现“水分” 。 ,例如产品抽样。

“采样与发送样品不同。” 赵明坦言,企业如果找认证机构进行绿色认证,发来的产品一定是最好的。 即使是采样,如果公司知道组织将在哪个时间段采样,仍然有很大的操纵空间。

除了环节上的漏洞,“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赵明指出,无论认证机构的品牌效应有多大,最终决定认证结果的还是取决于具体的审核员或评估员。 如果负责具体审核的人员缺乏经验甚至资质,认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从认证机构的角度来看,行业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人员往往人力成本高、项目成本高。对于一些企业来说,获得证书就是最终目标。当然,来之不易。”认证成本较低的机构更受欢迎。” 赵明说道。

事实上,通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触及当前绿色认证行业的弊端:由于目前大多数绿色认证都是自愿认证,企业付费邀请第三方认证机构对企业进行评估。 从成本角度来看,企业很可能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机构。 与资质好、收费高的机构相比,一些报价较低的机构却能拿下企业的合同,最终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如何戳破行业“泡沫”

仪器红标代表禁用黄标和绿标呢_真假英克莱怎么辨真假_

事实上,绿色认证的“沉淀物”仍然是一种“洗绿”现象。 自我国“双碳”目标公布以来,国内一大批企业纷纷行动起来,“绿色标签”到处飘扬,但关键是企业的行动必须相匹配。

“例如,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使用了再生材料、可降解材料、生物质材料或简化包装等,那么它在某一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绿色属性。企业宣称自己是绿色产品是不合适的。”是的,但具体的绿色属性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方式进行验证和声明。 SGS中国知识与管理服务事业群华南西区低碳领域产品经理何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在ESG热潮下,一批服务于ESG的TIC(测试、检验、认证)机构应运而生。 ESG的核心是管理风险,但如今这个行业也有自己的风险。

“正是因为选择太多,但企业需要甄别哪些认证适合自己。相比所谓的认可度高,符合自己需求的认证才是最重要的。” 何寒举例说,公司的产品要交付给宝钢或者苹果等行业龙头企业,就需要梳理企业管理流程,围绕行业的具体要求做好规划。

他认为,与证书相比,企业在寻求认证的过程中优化管理结构、建立绿色供应链更有价值。

对此,廖美珍也认为,该品牌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国家“双碳”目标,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不同认证机构所涵盖的领域是有限的。 企业需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产品。 该领域的认证体系和机构。

对于第三方检测认证服务行业,赵明指出,“只有提高第三方机构的准入门槛,才能保证行业的公信力”。 这个门槛是针对机构和从业者的。 只有严格审查具有工作经验和相关行业背景的人员,才能提高整个认证行业的公信力。

事实上,无论是就业门槛还是标准的制定,都离不开监管的加强。 从自愿到强制,或许才是戳破行业“泡沫”的最终关键。

不仅在中国市场,欧盟市场上也有230多个“绿色标签”。 根据欧盟委员会此前的评估报告,在其审查的150份绿色声明中,有53.3%包含模糊、误导或未经证实的主张。 40%的信息完全没有根据。

由于自愿绿色声明缺乏一致性和规范,导致市场竞争不公平,2023年3月22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关于验证和传达明确环境声明的指令提案》(绿色声明指令) 、”“绿色”行为受到重罚。

目前,国内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对绿色认证等“洗绿”行为越来越挑剔,更严格的政策可能很快就会出台。 企业只有在产业与政策、政府与市场的互动过程中,才能真正挤出认证的“水分”,回归绿色认证的本质。

发表于2023年7月3日《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第1098期

杂志标题:ESG引发绿色认证浪潮,如何挤出泡沫?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