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如何理解?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垃圾分类   生活垃圾   厨余垃圾   城市垃圾   环境污染

2023-06-24 04:18:16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齐心协力、精准施策、长期见效。 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趋势,需要城乡居民积极参与、积极行动。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全民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共用公筷、垃圾分类等生活习惯。 本期特邀多位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

如何理解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 有哪些环环相扣的方面?

刘建国(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终身教授、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推动的一件“大事”。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意义重大。

垃圾分类通常是指居民或其他垃圾产生者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在源头将垃圾分为若干类别,并按照所在社区、单位或场所的要求放入相应的收集容器中。 与属地政府签订合同,同意进行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同时,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和政策规划,建立和配备设施、设备和体制机制,并进行组织动员、宣传教育、监督管理、考核评价、和执法。 总体来说,垃圾分类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是一个分工协作的责任体系,是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

我国垃圾分类采用“四点法”,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四类。 其中,可回收物、危险废物和餐厨垃圾分别是最有用、最有害和最令人不安的成分,其余的被归类为其他废物。 需要强调的是,四类垃圾之间的界限,特别是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静态的,而是相对的、动态的。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 垃圾分类引领垃圾处理系统优化升级改造。 通过完善垃圾分类体系,垃圾处理的重点将更好地向前端源头减量化、资源化、能源回收转移。 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后端需要有对应“四点法”的处理设施:可回收物进入资源回收中心; 危险废物应当进入危险废物处置中心; 餐厨垃圾应进入厌氧或好氧生物处理厂; 其他废物通常进入现代焚烧发电厂。

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深入推进。 2017年,《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发布,决定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城区试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2019年生活网资讯,《关于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通知》发布,将垃圾分类系统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 2020年,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实施,垃圾分类作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重要制度将纳入总则,并将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使实施垃圾分类成为政府的法定职责。 处置已成为产生垃圾的单位和个人的法定义务。

为统筹推进“十四五”期间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处理方面,《“十四五”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分类收运处理能力达到70万吨/日左右,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左右。 对垃圾分类系统涉及的各垃圾类别及其衍生产品相关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

在分类投放过程中,强调加强可回收物标准化管理,提高低价值回收物单独投放比例,积极推广移桶建站、定时投放等有效分类投放模式。投放和监督指导,促进提高垃圾分类效果,投放先进经验。

在分类收运环节,强调加快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运输体系,有效衔接分类投放端和分类处理端,避免“先分后混”的垃圾。 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定位为“全面推进”,强调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日清除量超过300吨的地区,加快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同时全面推进检查评价现有焚烧处理设施运行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 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定位“有序发展”,强调科学选择处理技术路线,重点解决产品出口问题,以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 不顾条件、盲目推进是不合适的。 垃圾填埋设施建设定位为“基本保障”,强调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具备焚烧处理能力或建设条件的县原则上不再规划新建垃圾初级填埋设施。 可回收资源利用设施建设定位为“健全标准”,强调统筹规划建设可回收物资收集配送场所和分类处理中心,推动低值可回收物资回收循环利用,促进资源化利用。再生材料资源利用产业链正在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转变。 危险废物分类处理强调控制收集、运输、处置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和环境风险。

从今年起,我国将在每年5月的第四周开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 5月22日至28日,首届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举行,主题为“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垃圾分类不仅是一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也是一项城乡环境治理工作。 它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专业性、公益性和市场性。 它需要多主体参与、社会各界协调投入。

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的意义已大大超越垃圾处理、废物回收利用本身,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社会文明。 “十四五”期间,全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将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补短板、拉长链条、调结构、促提升,从数量上迈出步伐。变到质变。

低碳化是未来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向

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倡导低碳生活新时尚应着力哪些方向?

徐文龙(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会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近年来,我国统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抓点、连线、拓展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 到2022年底,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平均覆盖率达到82.5%,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将达到53万吨,焚烧能力将占77.6%,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幅提高。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显着增强。 “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建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500余座,城市生活垃圾设施处理能力超过127万吨/日,比2015年增加51万吨/日。 “三五”目标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2%,基本实现全国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垃圾处理结构明显优化。 生活垃圾焚烧比重明显上升,垃圾初级填埋比重明显下降。 “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厂254座,投入运行的生活垃圾焚烧厂超过500座,处理能力达58万吨/日。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约为45%,初步形成以焚烧为主的新增处理能力的垃圾处理发展格局。

现有垃圾处理和处理设施改造取得积极进展。 “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活垃圾存量控制工作加快,在淘汰非正规倾倒场、饱和垃圾填埋场关闭整顿、垃圾渗滤液建设改造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处理设施、焚烧处理设施升级改造。 取得了进展。 大部分地区取消了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场,存量设施处理水平显着提高。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行业专项整治成效显着。 2020年,全国垃圾焚烧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氢排放日均达标率100%。

垃圾分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三五”期间,46个重点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住宅小区覆盖率达到86.6%。 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和经验。 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约50万吨/日,餐厨垃圾处理试点工作稳步推进,餐厨垃圾处理能力大幅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生活垃圾处理的原则,在提高“三化”水平的基础上发展“低碳化”是未来生活垃圾处理的趋势和方向。 结合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水平,进一步推进碳减排策略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 继续推进垃圾分类。 精细化垃圾分类可以提高后续生活垃圾的资源利用率,提高餐厨垃圾分类质量,提高其他垃圾的热值,是推动源头碳减排的关键。

二是优化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对生活垃圾收运进行智能化管理,科学规划收运路线,使用清洁能源环卫设备,一定程度上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

三是系统规划废物处置方式。 垃圾填埋处理的碳排放量最高。 如果将餐厨垃圾等有机成分通过生物处理进行资源化,在较发达地区采用“全程焚烧+残渣填埋”等垃圾处理技术路线,将会收到一定效果。 改善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现状。

四是加强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 对于较大的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气收集系统的气体收集效率在30%至80%之间。 采用密封良好的气体收集系统,然后将收集到的垃圾填埋气净化燃烧发电,可以实现生活垃圾填埋场的节能减排。 收集这些垃圾填埋气体用于发电、供热、供气等,就是垃圾填埋场处理的能源化,不仅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还通过替代部分火电间接减少了相应的温室气体。 气体排放。

五是优化垃圾焚烧技术和装备。 借鉴国外先进焚烧技术,开发适合我国低热值、高水分的垃圾焚烧技术,余热利用形式多样化,提高热效率,进一步为温室气体减排做出贡献。

2017年9月起,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联合实施“中国城市生活垃圾领域国家适度减缓行动项目”,重点关注苏州、蚌埠、西安、兰州、太平五个示范城市'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选。 在生活垃圾综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示范城市垃圾综合管理监测评价、示范城市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监测评价、垃圾综合治理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易腐有机垃圾处理技术,旨在推动我国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 低碳转型有助于实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在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我们将继续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助力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趋势。

“关键小事”最能体现精细化治理

随着我国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推进,各地形成了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杨红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垃圾分类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检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经历了从中央倡导、地方试点、地方立法、全面推广的发展过程。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推进,各地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今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表达了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殷切期望。 上海在全国率先制定垃圾分类立法,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全流程分类体系建设。 自2019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上海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积极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 一方面,生活垃圾“三增一减”趋于稳定,湿垃圾分类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的35%左右,可回收物回收量基本稳定日处理量在7000吨左右,危险废物分离量基本稳定在2吨/日左右。 另一方面,终端资源处理能力稳步提升。 全市已建成焚烧厂15座、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0座。 利用率达到42%,实现初级生活垃圾零填埋,带动更多人养成垃圾分类处理的良好习惯。

在引导居民自觉开展垃圾分类的基础上,重庆市注重建立“监督+考核+激励”机制。 重庆作为人口超过3000万的特大城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推进垃圾分类的任务更加繁重。 一方面落实“桶边监督”、“敲门”、“积分激励”等监管激励措施,另一方面采取“人防+技防”的方式,共同编织垃圾分类监管网络,对未按要求分类随意倾倒垃圾以及堆放垃圾等违法行为,一并发现、一并查处、一并曝光。 同时,将垃圾分类纳入单位、部门年度考核,作为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社区的刚性条件之一,引导广大居民实现从“我”到“我”的积极转变。想要分类”改为“我想要分类”。

北京将餐厨垃圾分类量作为检验垃圾分类成效的重要指标,努力提高餐厨垃圾分类率。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三年来,鼓励近1.6万个居民小区(村)、11.7万名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和广大群众实施垃圾分类。 截至目前,家庭餐厨垃圾分类率稳定在18%以上,可回收物标准回收量提高近一倍,其他垃圾减量率超过30%,生活垃圾回收率达到30%以上。高于38.5%,分类效果明显。 同时,北京在全国率先实施非居民餐厨垃圾计量和收费管理。 目前,已有4.62万名管理负责人完成排放登记,全市已推动2670个社区开展装修垃圾收运一体化试点。

深圳市创新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蒲公英工程”,并在全国推广。 要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需要持续宣传引导。 近年来,深圳着力提升市民生活习惯。 通过加强公众和学校教育、搭建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分类科普队伍,垃圾分类文明理念像蒲公英种子一样传播开来,人人都成为了垃圾分类的倡导者和行动者。 目前,作为“蒲公英计划”的硬件基础,深圳已建成垃圾分类科普场馆27个,线上线下累计参观人次约200万人次。 与此同时,生活垃圾处理历史博物馆试营业。 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垃圾处理历史博物馆,也是国内唯一一座与自然、生产车间完美融合的博物馆。 丰富了特色垃圾分类的科普教育体系。

青岛利用智能机器人技术进行垃圾分类,用科技赋能垃圾分类全流程。 日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青岛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走进城市云脑平台、静脉产业园等,谈论垃圾分类机器人、装载芯片的垃圾桶、十秒识别餐厨垃圾图像。 AI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用科技赋能全链条各环节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不仅解决了垃圾“无法分类”、“一刀切”运输的通病,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水平概念。 青岛首次尝试使用垃圾分类智能机器人“小睿”,可以24小时捕捉乱扔垃圾、环境破坏等问题。 此外,智能垃圾桶也很受欢迎。 桶内装有摄像头,可以准确识别垃圾种类。

“关键小事”最能体现精细化治理。 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平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一网统一管理”,大力推进环卫装备标准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促进环卫设备标准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环卫产业向科技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