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暑假最可怕”,真的太令人焦虑了!

编辑:生活网      来源:生活网      教育   暑假   心理健康

2023-07-02 11:29:41 

随着高考、中考、期末考试的结束,期待已久的暑假到来了。

然而连日来,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某年级的暑假最恐怖”等评论甚嚣尘上:“一年级的暑假最恐怖”、“二年级的暑假最恐怖”。最危险”……一二年级的暑假,都“很恐怖”。

“我不怕同桌是尖子生,就怕尖子生过暑假。” 当你在手机上刷一个这样的短视频,点击一下,然后刷到很多类似的内容。 这个时候,作为孩子的家长,你会着急吗? 有家长表示,看到满屏的“暑假最恐怖”,实在是太揪心了!

暑假是学生们放松心情、提高学习成绩的好时机。 无论是“玩”还是“学”,都没有错。 然而,当原本纯粹的长假被渲染成“恐怖暑假”,当学生和家长被一些教育培训机构过度煽动,甚至被收割为“韭菜”时,假期就尝到了酸味。

暑假固然美好,但无处安息的“暑假焦虑”实在可怕。 我不禁要问:为什么暑假“最可怕”? 面对长假,学生和家长该如何克服焦虑?

来源:视觉中国

暑假宣传单页__武术暑假招生宣传

人们心目中最快乐的暑假怎么可能是“最可怕的”呢?

原来,这些短视频认为暑假是一个“分水岭”,是孩子们实现“弯道超车”不可错过的关键时期。 如果你静下心来分析一下,你会发现,一些关于“暑假最可怕”的言论,与曾经火爆的教育培训行业的营销用语如出一辙:

比如,进行“夸张”营销,引起家长的紧张情绪。 “高一一节课相当于初中四节课”“当孩子努力但解决不了问题时,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一段短视频中,有一位自称拥有13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不断通过各种视频提醒家长,一定要抓住中考后的暑假“弯道超车”。 看来,如果不买几件教具,安排几门课程进行培训,家长就会成为忽视孩子未来的“罪人”。

比如自诩“教育权威”,套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 有些人拿出东拼西凑的所谓教育理论,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指点江山”,告诉家长在孩子教育的各个阶段该做什么; 向家长灌输“学题、补课是取得高分的唯一途径”的观念。

再加上视频中博主们抢眼的言语、夸张的表情、紧张的配乐,很容易戳中一些“求子成龙、求女成凤”的人的弱点。

不仅如此,有人发现很多视频底部都挂着各种产品链接。 主播“说起来”后,话锋一转,要么是卖培训课程,要么是卖教学教辅书。 显然,“暑假最可怕”的说法已经成为一些机构和平台冠冕堂皇的“创业体验”。

种种“暑假焦虑”,在大数据时代算法推荐机制的加持下,到达家长的手机、谈话乃至脑海。 究其根源生活网资讯,这就是打着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幌子,利用流量带货、圈钱的现实。

毫无疑问,学生在暑假期间保持一定的学习量是有必要的。 近年来,国内学校普遍开始注重素质教育,除了适量的文化作业外,还给孩子安排一些体育、劳动与社会实践、美育、德育等作业。

而那些渲染“暑假焦虑”的人却故意制造一个暑假成绩就能实现“飞天”逆袭的论调,用煽风点火的说辞兜售焦虑。 其危害不可低估。

一是强化“剧场效应”。 根据群体心理分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感,在信息轰炸的催化下,放大了“前排观众站起来是为了看得更清楚,而后排观众也得站起来”的剧场效应,让一些家长产生了想法:

_暑假宣传单页_武术暑假招生宣传

别人家的孩子都在提前学习,我们也要学习。 这部分家长的焦虑,会引发更多家长的焦虑,进而很容易引发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焦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

同时,家长“起跑线竞争”和“分水岭压力”的焦虑也会传导给孩子,可能引发青少年一系列心理问题。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参与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人群体,需要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

二是诱导高分低能。 频繁的读题或强化训练可能会带来暂时的成绩提升,但可能会导致部分孩子丧失时间管理能力、自主学习意识、深度思考能力。 一旦进入需要自主学习的大学校园,这些孩子的弱点很可能就会暴露出来。

其实,除了应试教育能力之外,孩子的其他能力也很重要。 正如有网友所说:“孩子的成长发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学习之外,性格、情商、经历的拓展都很重要。前者是在学校期间提高的,后者是在假期期间提高的。”

来源:视觉中国

三是扭曲教育本质。 把“教育”二字拆开来看,除了教书,还要育人。 中国人素来有“重精神、重德育”的说法,“除了滋补身体、启迪心灵外,德育是最重要的”。 长期营造分数焦虑、文凭焦虑的氛围,可能会让更多人陷入“唯分数论”,教育两极分化,脱离“唤醒一个灵魂到另一个灵魂”的教育核心。

武术暑假招生宣传_暑假宣传单页_

因此,将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描述为“可怕的分水岭”显然是不正常的。

此外,制造焦虑已成为当今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工具。 短视频中说“X年级的暑假最恐怖”的所谓“老师”,不一定是自己宣传的名校名师,也有可能是营销博主。 家长一味地通过报班来排解焦虑,可能会导致孩子成绩无法提高,但自己却收了班费,缴纳了“智商税”。

笔者以“最可怕的暑假”为话题与多位教育专家对话时,有的感叹“暑假焦虑是社交焦虑的一种,这个话题太复杂”,有的感叹“ “家长们真的太穷了,饱受焦虑营销之苦,饱受各种图表之苦。”

那么,如何打消家长和孩子的焦虑,让暑假不那么“可怕”呢?

加强“家长心理”教育尤为重要。 《我们这个时代的神经质人格》一书中提到,焦虑本质上是一种恐慌,一种对危险的无力感。 中年父母常常在“上有老人,下有孩子”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恐慌感、无力感、失落感转移到孩子的期望上。

武术暑假招生宣传_暑假宣传单页_

其实,除了单纯看成绩之外,家长陪伴孩子成长、共同成长才是更健康的心态。 如今,与家长和学生相关的心理健康讲座越来越多。 初衷是让“培养孩子健全人格,陪伴孩子共同成长”成为应有的心态,真正走进家长心中。

在“双减”背景下,媒体要引导舆论正确方向。 近年来,主流媒体开始避免夸大哪所高中考上了清北,以及中考状元、高分考生。 诸如“高考666全家喊666”、“恭喜社区XX考高分”等新闻,每到毕业季都会不断刷屏社交平台。

事实上,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应该更多地关注考生如何填写志愿报告、如何制定人生规划等服务话题,帮助考生和家长打破信息壁垒; 同时,更加关注和宣传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其他优秀品质。

从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的角度来看,除了线下治理外,还必须加强线上检查。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校外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严厉打击各类隐形、变异学科培训。

同时,平台还应承担监督治理的责任。 对于制造焦虑等宣传营销方式,要坚决遏制,严格审查自媒体账号的所谓“名师”身份,对违法发帖行为进行删除、封号。 据报道,抖音平台已宣布,销售暑期“教育焦虑”内容成为其近期治理的重点。

从修正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回归暑假和教育的“初衷”。 炎炎夏日,为何要设立暑假? 就是让孩子们充分休息,尽情玩耍,拓展视野,接触大自然。 学习是终生的课题,学习如何进出得当、劳逸结合、亲近自然、与同伴交流、融入社会、热爱生活,这些特殊的“暑期辅导”内容,就是对未来的培养。让孩子受益终生。

“暑假焦虑”该往哪里放? 不妨先把“暑假”之前的定语改回“快乐”。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