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资料显示,本次曝光的合作伙伴千寻位置,负责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建设和运营。 它成立于2015年生活网资讯,为用户提供厘米级定位、毫米级感知、纳秒级授时等时空智能服务。 。 千寻定位在全球建设了超过4500个GNSS星基/地基增强站,自主研发的定位算法和大型互联网服务平台。 涵盖智能驾驶、公共服务、产业升级、智慧城市、大众消费等5大领域。
以千寻位置与小鹏汽车的合作为例,借助千寻位置的高精度时空服务网络,智能轿跑车的全球定位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 在高精度地图覆盖的高速公路上,可实现NGP高速自动导航驾驶。 小鹏汽车曾表示,在恶劣天气、非视距场景或其他对车载传感器工作有一定影响的场景下,千寻位置仍能为汽车提供绝对的定位结果,提供决定性的参考。用于汽车的方向感知。
另一家合作伙伴上市公司四维图新今年2月宣布与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达成协议。 四维图新将为宝马集团在中国市场的下一代自动驾驶功能提供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地图、高精度地图和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等产品和服务。 公告透露了双方多方面的合作,包括车辆导航地图、车联网位置数据平台、CNS车联网系统等车联网相关平台建设和服务。 该协议有效期至2033年12月。
“德国车企一直非常重视安全性,因此安全性成为他们设计智能驾驶系统非常重要的指标。在此背景下,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位业内人士向盖世汽车透露。
从L2到L3,高精度定位需求增加
业内人士分析,“高精度定位+地图”解决方案已成为保障智能驾驶系统整体安全可靠的核心基础,可支持L2-L3级自动驾驶系统的不同应用场景和硬件架构。
智能驾驶的关键技术是感知、规划、决策和执行。 根据自动驾驶汽车的运行逻辑,车辆完成从A点到B点的自动驾驶的前提是确定“我在哪里”,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去哪里”和“怎么走”得到解决。
在L1和L2阶段,由于驾驶员是环境信息的主要感知者和处理者,因此此时车辆的定位精度基本可以满足米级的需求。
但对于L3来说,由于某些情况下车辆的控制可以完全转移到系统中,在城市峡谷、高架公路、隧道、地下车库等特殊场景下,车辆的定位精度必须达到厘米级,并具有足够高的定位精度。可用性可以实现最高可能的驾驶安全。
尤其是随着应用进入城市场景,以往依靠高精度地图进行智能驾驶的感知解决方案的缺点日益凸显。 反而出现了“重感知+光图”的解决方案。 作为车辆端感知的关键部分,高精度定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在“BEV++数据闭环”的新架构中,高精度定位为系统匹配ADAS地图的使用、提升BEV算法的效果提供了底层支撑(从而具备车端SLAM建图能力和感知能力)真实值标记功能示例)。
基于卫星的高精度定位是车辆上所有传感器中唯一能够提供绝对位置和精确时间的传感器。 它可以辅助视觉、雷达、惯性导航等相对定位技术来匹配环境特征。 这就决定了卫星高精度定位在智能驾驶系统中天然的不可替代性。
在政策、技术、场景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下,智能驾驶拐点逐渐显现。 随着L3高端智能驾驶的到来,产业链价值正迎来新机遇,有望进一步推动高精度定位、激光雷达等引入车辆并发挥真正功效。
政策方面,从交通运输部12月5日发布的《自动驾驶汽车交通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到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11月17日《关于开展进出路试点工作的通知》,相关L3政策近期已密集实施。
从技术上来说,智能驾驶的战场已经从封闭的高速公路转向更加复杂的城市场景。 城市试点相继落地。 2023年,几乎所有参与智能汽车竞争的国内领先厂商都会发布城市NOA领航辅助功能,支持在城市道路上根据导航路线进行点对点辅助驾驶。
目前,无论是单车智能还是车路协同,高精度定位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申万宏源研究指出,无论从产品成熟度和大批量应用成本角度,还是从终端车企意愿角度,高精度定位将普遍配置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感知的硬件冗余层,并将成为L3级和自动驾驶汽车上的标准装备。
“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进入量产时代
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发力高端智能驾驶,高精度定位轨道越来越受欢迎。
目前,高精度定位产业链参与者包括芯片(华大北斗)、卫星导航、惯性导航等零部件厂商(道元电子、觉飞科技等)、定位服务商(六分科技、中国移动、大有科技等)。时空等)、综合运营服务商(千寻位置等)、Tier1等。
业内人士表示,高精度定位服务+终端的成本已从三四年前的1万元下降到1000元,价格基本已经降至汽车市场认可的量产区间。
“经过几年的持续建设,星基/地基一体化增强系统已经完成,高精度定位终端的芯片集成已经完成,高精度导航设备的技术方案得到了显着简化,并已形成明显的规模优势。” 消息来源透露。
以千寻量产选址为例,可以帮助车企1个月内完成评估,3个月内完成适配,6个月内实现量产。 该解决方案被公司概括为“汽车高精度定位产业化系统”。 据新华网最新发布的信息显示,该解决方案已与40多家车企和品牌合作,已实现30余款车型批量交付,累计在线服务超过10亿小时。
行业标准也在紧张制定中。 近日,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牵头,千寻位置、高德、华为、百度等联合编制了《支撑自动驾驶的公路工程设施技术导则》,统一了多项基础设施和技术指标。
显然,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已经进入量产时代。 在领先厂商的推动下,性价比、交付速度、服务标准(可靠性、完整性等)、定位算法、运维质量等相比过去几年都有显着提升。
“智能驾驶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木桶一样,不能有短板。” 上述人士认为,“汽车上配备的传感器越来越多,包括高精度定位、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但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传感器的能力是关键“不仅仅是材料的堆砌,更需要以整体的思维将这些能力转化为系统能力。此外,整个智能汽车的数据资源、计算架构、算法能力也需要统筹考虑。”
(本文来自盖世汽车)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