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陷入文革的中国,学校开始复课,好转开始了。 但与此同时,“四人帮”也在加紧夺权。 “进步”与“反动”两股力量进入了激烈交锋的时刻。
黄帅:颤抖的小入侵者
1974年12月12日,《北京日报》发表12岁小学生黄帅批评“教师尊严”的“书信日记摘录”。 还附有编者按,称赞黄帅是“敢于逆流而上的革命青年”。
现在,刚刚复课的学校似乎再次着火了,老师们再次成为目标。 小学生连夜写的大字报贴满了墙壁,努力学习的孩子被称为“小绵羊”。 短短几个月,仅北京一地就有超过20万平方米的学校玻璃被打破。
但被夸奖的黄帅其实是被吓到了。
起初,她在日记中向老师提出建议时,本想得到表扬,结果却遭到了老师严厉的批评。 后来,她给报社写了一封信,希望报社的人来调解她和老师之间的师生矛盾,但她不想让他们拿走她的日记。 有一天,一辆吉普车载着她来到一男一女两个穿着军装的男人面前。 他们围着她转了两圈。 黄帅病了,浑身发抖。 男人扭头对女人说道:“你看起来不像个小英雄。” 后来她才知道,他们就是池群,两个文革时期的名人。 还有谢静宜。
接下来的日子里,黄帅做报告、老师帮她写稿子、做新闻发布会、参加国宴……所有接近他的人都说黄帅是他们心目中的“反潮流英雄”。栽培,甚至有人抱怨。 这一点得到了推广。 但河南五七干校的母亲却很担心。 一个12岁的孩子怎么能逆潮流而动呢?
王亚卓:雪域1974
黄帅的信被媒体抛出后,不少人质疑这个“典型”的真实性。 北京内燃机厂的一位老工人写信给黄帅,让她“想想那些让你受欢迎的人”。 什么玩具? 为什么要拿小学生做事呢? 你为什么要利用这个话题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四人帮”为此疯狂,但他们不敢发表或批评这封信。 他们后来制造了“王亚卓事件”来泄愤。
王亚卓当时是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三名知青。 他们用这个名字给黄帅写了一封信。
1974年1月14日晚,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记者邢卓、兵团新闻干事王文耀、电影放映员恩雅丽聊起自己当年的经历。他们回家了,学校被砸得一片狼藉。 王文耀的父母和姐姐都是教师,他们对“革命少将”在教师椅上擦拭粪便的行为尤为愤慨。
“我们和她争论过,否则,她认为自己是对的。” 三个年轻人义愤填膺,决定给黄帅写信。 他们没想到,在这个边远地区,竟然还有什么政治斗争的奥秘。 风平浪静的夜晚,他们只想告诉黄帅:“你错了。”
很快,王亚卓等人就收到了黄帅写的信。 黄帅说:“我年轻,不成熟,很多问题不明白,我想和你继续讨论。” 他们认为她的态度很好,想继续给她写信。
然而几天后,也就是2月11日,邢卓突然在广播中听到了《黄帅致王亚卓的一封公开信》。 嚎叫,你无法摆脱毁灭的命运……你的话和资产阶级复辟势力的语言多么相似啊!……”
这封由“黄帅”署名的公开信意义深远,连黄帅自己都难以读懂。
这封信已经被“四人帮”审阅过。 姚文元亲自向《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我打算同意发表黄帅批驳王亚灼的公开信。这封信回应了一些批评,写得有力。我将把它寄给洪文、春桥、江青同志。”需要批准。” 江青赞同道:“我把标题改了,我建议版式应该更突出、更生动,请考虑是否合适。”
王亚卓的不幸来了。 工作组要求三人深刻反省自己的“反动观点”,并表示:“《人民日报》为你们预留了版面,欢迎你们随时反击,回到革命队伍。” ” 但王亚卓依然不肯低头。 承认错误并写下“反击”评论。 他们分别被监禁、殴打、挨饿、流放。 直到1977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揭露“王亚卓事件”的不公》的文章,他们才得到平反。
人民日报:“盖盖子”与“揭盖子”
黄帅事件的真相在文革一年零八个月后真相大白。 1978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揭露政治骗局》,揭露了“四人帮”参与黄帅事件的真相。
据《人民日报》原主编李庄介绍,文革后北京报界有两个词:“盖盖子”和“揭盖子”。 前者是严密掩盖文革中犯错误的人和他们干的坏事,后者是揭露他们严密掩盖的人和事。
1978年7月生活网资讯,《人民日报》收到一封读者来信,署名是杨希言。 这封信的标题是“谁在封面?” 说:“编辑部能否也对小学生日记事件进行调查,让我们这些被蒙在鼓里的群众了解详情,解开心结?”
李庄下定决心要发表这封信,同时也制定了裁员的计划。 果然,上面的批评立即传来,指责他们犯了严重错误。 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严重错误,我却说不出来。
如何评价这一点? 空心对空心。 李庄回电表示,是自己在剪辑工作上考虑不周,出现了处理不当的错误,今后会注意改正。 出乎他们的意料,上面并没有进一步调查,事情就以混乱结束了。这次看来事情很重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