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消费投资启示录:只看消费升级,一般都是亏得一毛不剩

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2023-08-21 01:43:34 

 

2019年12月4-6日,清科集团、投资界在北京举办第十九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作为行业年度最受瞩目的盛会,本届年会将携手行业知名学者与重磅嘉宾,解析政策趋势、聚焦投资策略、探索价值发现、前瞻市场未来。中国顶级创投力量汇聚一堂,围炉共话,迎战2020!

会上,在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的主持下,真格资金合伙人兼CEO方爱之;天图投资合伙人李康林;青锐创投创始合伙人吴斌;零一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吴运龙;山行资本创始合伙人徐诗;合力投资管理合伙人张敏;加华资本合伙人闫瑾;麦星投资董事总经理郑重围绕“消费投资,乘时乘势”这一主题,展开圆桌讨论。

以下为圆桌讨论实录,投资界整理如下:

冰火两重天:

市场环境很冷,消费投资很热

李丰:感谢各位嘉宾,大家简单先自我介绍一下。还有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觉得今年消费投资冷不冷,第二个问题,是在今年的后半年里边,主要在消费里边投了什么。

方爱之:大家好我是方爱之,真格资金做天使投资,消费领域投过小红书、完美日记等,我觉得消费领域今年特别火,几乎每周都有新的品牌或跟消费相关的项目出现。但是这半年投的不多,这半年我们新投了一个做美瞳的项目。

李康林:大家好我是天图投资李康林,我们专注消费十多年了。消费冷不冷?所有美元基金开始投消费了,当然消费是很热了。过去这一年大的热点没有特别大,还是比较散,我们重点看品牌。

吴斌:我是青锐创投的吴斌,我们投资消费互联网,我们看好中国的消费,把其他的领域砍掉了,专注于消费互联网这块。消费互联网在我们范围里边有两块,一块是交易平台和渠道,一块是消费品品牌。今年在这两个领域都有投资,数量不如前两年多,主要在交易平台这块关注一些新的玩法,消费品品牌这块,本身没有什么太多的新故事,主要关注一些有性价比的东西出来,我们希望抓住这个时间点投进去,大概是这样的。

吴运龙:大家好,我是零一创投的吴运龙,我们主要投B2B方面供应链物流和企业服务,累积投资一大半是在这里,新消费我们两年前开始看,最近已经在陆陆续续看出海方面的。

徐诗:大家好,我是山行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徐诗。我们管理早期和成长期基金,专注投资技术驱动的产业结构性变革机遇,主要关注新技术及新消费。今年市场环境比较冷,但很多投资人都在看消费,消费很热。大家看的多,头部的消费项目就融资较多。我们在消费领域关注技术创新和渠道创新的公司,例如电子烟RELX悦刻、理想汽车,母婴品牌小鹿叮叮等。另外,链接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商业平台性机会,我们投资了闪送。

张敏:大家好,我是合力投资的张敏,我们专注天使轮、A轮。我们公司内有消费组,每次讨论项目的时候,经常说这个项目属于医疗健康还是消费,是属于互联网还是属于消费。所以其实从广泛意义来说,消费是永恒的主题,只要人还活着消费就肯定活着,不管(资本市场)冬天还是夏天,消费在市场上总得占30%左右,所以这块我们一直在看。包括我们投的(小鹿),是典型的消费项目,30%肯定与消费有关,属于标准的消费主体。而且我一直都坚持认为,人的生活总是在的,不管消费升级、消费降级还是消费分级,不管怎么叫,消费永远都存在。

闫瑾:大家好我是加华资本的闫瑾,我们公司2007年成立的,从成立之初到现在,聚焦在消费领域,所以对我们来讲,赛道的冷热不是关键,找到有长期价值的公司才是核心。当然今年以来,我强烈的感受到,很多投资人和LP都在逐步重视消费领域的投资和布局。我们机构主要投中后期的成熟企业为主,管理规模150亿人民币左右,人民币美元双币,我们在消费细分子行业中找到行业龙头和隐形冠军,定位“冠军背后的超级陪练”,持续看好加注这个行业。

李丰:现在消费市场的项目,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比,有人说一级比二级贵,你认为是这样吗?

张敏:这个二级市场几只大白马都是消费类的,像白酒等等,其实二级市场给了这个行业很高的议价。

郑重:大家好,我是麦星投资的郑重,麦星投资成立于2004年,同时管理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消费为核心的产品、科技和服务,主要关注以上领域中成长期的优秀企业。总体来看我们的投资节奏比较稳定,相对更加追求项目的确定性,这么多年也一直保持自己的节奏。

限制下沉市场与年轻人新消费市场最大因素:穷

李丰:峰瑞也投早期,跟在座的很多人都有合作,我们三分之一在消费。要不然年轻人新消费,新品类,要不然叫做下沉市场当中的消费升级,在座的各位一人挑一个,这两个现象哪一个体更看好,并且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下沉市场和年轻人新消费习惯,哪一个有更大的机会。

方爱之:两个都特别看好,我更看好下沉市场。下沉市场更大,下沉市场我们有投一家公司做二手服装电商平台,有一些品牌卖的特别快,很多年轻人在淘宝上买一个五十块钱的东西不如在这种二手电商平台上的质量好。

李康林:大家对消费的定义不太一样的,我们天图投资对消费的定义,首先是C端买单的品牌驱动性消费,我们说投资是认知的变现,消费是审美的变现,无论年轻人买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下沉市场小镇青年,或者说广场舞大妈要买她们要买的东西,都是审美的变现,升级是审美能力,推动我们对审美底层逻辑的进步,代表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是不一样的,大家审美能力处在不同的阶段,广场舞大妈有她们的审美,她们的审美跟年轻人的审美是格格不入的,大家相信,所有的消费行为背后因为他们对这个事情是美的,比如现在的实习生在上海的一所大学读研究生,她说她们教室50%的女生都动过脸,这是一个趋向美的动作。包括潮玩是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他们非常喜欢这种给自己的一个精神的慰藉,无论下沉市场还是年轻人的市场,新的产品也好,新的渠道也好,背后都是这代人审美能力的一个消费变现,谢谢。

吴斌:刚才听李总讲到审美能力,我从价格成本上补充一下,我觉得无论年轻人,还是下沉市场,都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有很大的交点,限制年轻人以及限制下沉市场最大的因素就是穷。比如下沉市场的一个很有钱的白富美也不会买50块钱的完美日记口红,这个东西本身不是跟信息不对称相关,是跟经济能力相关的,无论针对年轻人,还是针对下沉市场,关键的点一定是在快速增长的品类,提供超高性价比的东西,因为我们都是做早期投资为主,有两位做PE的,在这个点上是我们最关注的,我不太关注大城市的年轻人,还是三四线城市的中年人或者什么,本质上都是一个模型,你要突破他整个消费限制,就是超高性价比的东西出来,跟在一线城市,还是下沉市场关系不大,甚至跟年轻还是不年轻关系也不大,这是我的观点。

徐诗:大家从人口结构、供给侧数字化程度有很多思考和探索。投资消费需要很强的能力,除了做产业梳理,捕捉居民消费结构支出变化机会之外,真正的消费者洞察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看消费的投资机会,一是产业整合度,二是创新机会。虽然有些品类是强刚需,但是从技术或者渠道层面,创新机会是有限,也不需要特别关注,所以一定要关注创新程度高及产业整合度高的产业。另外,要关注新的巨型增量市场中存在结构性变化的可能。因为中国前15大城市GDP已经很高,城镇化进程中,产业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物流、商流等所有数字化后边界壁垒打破,会带来很多的机会。我们基金体量不大,抓住几个结构性机会就足够了。从新技术到新人群层面,选一到两个领域专注做深,做透,就足够了。

张敏:下沉市场,我刚才理了一下我们的投的项目,下沉市场投的不多,一直在看,但是下沉市场好像还是看的不太明白,也许错过了上一个风口。上个星期我看了几个项目,和下沉的一些渠道有关的,我们在看,但是更多的还是投和年轻人审美观和变化更契合和相关的类型,像今天在这里开会,明天我会去参加一个我们投的主营美甲店项目的门店开幕式。除此之外我跟大家说的是另外两个市场我们投的比较多,一个是小孩子市场和老人市场,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在这两块各投了两、三个项目。

李丰:您刚才说投老年市场,背后是怎么考虑的。

张敏:我们看了四五年了,一直在看,老年市场如果是简单的养老中心和康复中心就变成了房地产,我们也没办法投,但是老年市场肯定有很大的机会,从广场舞到后来的文化,他们对文化的追求,到他们旅游,到康护,最后出手的项目跟康护有关系,(惠泽康护),想了想,纯的康护中心比较难,我们医疗健康+上门服务+体检,这块我们觉得可能对老人来说是有机会的,的确投了之后,反响非常好,康护中心牌照拿到了,近期可能会有很大的扩张。

闫瑾:我也顺着天图投资李总的逻辑,讲讲加华对消费投资的理解。从行业来看,我们倾向于锁定“80%消费者的80%的需求”,不同的人群存在共性消费,我们更关注的衣食住行吃穿用住高频属性的消费,我们认为这是最能够穿越周期的稳定行业。从人群上来看,尽管人的生命周期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期到耄耋之年,但每个阶段都有刚性的消费需求,确实不同消费行为的变化影响不同群体的消费方式,也带来了传统消费行业的变迁。举个例子,当前我们消费人群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移,年轻化消费者的全面崛起是个大趋势。在经济短缺时代,我们认为供给决定了消费需求,企业提供什么,消费者就去消费什么。但现在时代不同了,这个权利的反转非常明显。供给方想方设法找到需求、满足需求甚至创造需求,需求正在反向塑造和改变供给,因而我们看到的不光是消费行业,几乎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在寻求转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种权力的反转。我们认为“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值得被重做一遍”,现在大环境变了,供给和需求结构变了,怎么重做,如何能够不丢掉传统企业的优势而切中需求的变化,这些关键因素我们都会持续关注。

郑重:消费市场很大,这里边有很多的需求机会,下沉我们看的不多,关于各类人群我们曾经试图找一些共性的消费需求,后来发现所有人都有个体和群体差异,相对而言能够给你带来美好生活,能够让你觉得美好的特点是所有人群都具备的,这个趋势我们觉得是一个共性。解决了这个困惑在回来观察这几年新消费人群带来的一些消费特点变化,比如说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碎片化,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新消费人群的消费认知,实际上在快速的升级,这个里边更多的从过去的“需要”开始变成了一个你“想要”,而且是他能够给你带来美好的生活;同时,新消费人群关于精神属性的消费需求其实在持续提升。对于品牌而言,我们发现品牌过去作为背书,作为信任基础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即新人群要求你作为品牌你要越来越真实,要打破一些过去的信息不对称,不再收智商税。新消费人群还希望能够越来越能够深度参与和品牌之间的互动,新人群越来越有个性,越来越热衷标榜自我,在这些方面实际上相对于传统消费人群更加的突出一些,所以这个里面,利用一些社交化的工具,社交化的属性让他能够实现从产品研发,产品定义,包括产品传播,能够让他深度参与的话,这个也是相对更加符合新的年轻人消费的需求。再就是,对于品牌传播要放下身段从过去权威居高临下变成平等的民主的沟通传播,这些是我们对新的人群消费的理解。

同时,我们认为传统的产品、渠道以及终端,实际上这三者过去相互独立存在的消费基础,其实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就是这三端之间的融合,其实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围绕品牌从供给角度三个维度的变化,以及新的人群的需求,从这两个维度去套,这可能是我们当下寻找新的消费品牌的很重要的思维框架,谢谢。

消费投资中要抓住一个关键词:起量

李丰:听下来虽然每个基金出手比以前慎重一些,但都增加了消费投资。

2015年到现在,在消费投资市场,一共出现过最少超过十个以上的阶段性消费概念,2015年初网红电商开始,新零售,新零售到无人零售,无人零售到生鲜零售,之后变成供应链,还有微信电商,社交电商,微商,社区团购,到今天的网红和直播流量,我可能还落了几个重要的著名消费投资热点词汇。总之,四年我们大概最少经历了十个以上的词,从李总开始,挑一个词讲一讲,讲自己怎么感知这个概念,包括它的价值,或者说里头的坑。

李康林:我不知道互联网教育算不算。首先新零售是很好的词,实际上大多数,或者说媒体,可能误会了新零售核心的要素是什么,导致新零售产生了很多的坑。我今天讲的是互联网教育,特别是一对一教育这个事,李总很熟悉,其实教育是一个稀缺资源的事,跟医生等等这些资源是一样的,是很稀缺的资源。

前段时间我太太给我小孩报了一家互联网教育的课程,还挺贵的,然后小孩每天很兴奋的是一周两三次,坐在那里等着外教上线,一直在那儿盛赞,小孩很开心,上了30分钟就结束了,我跟了两次课发现这个课没什么意义,不是一个我以为的英语的教育,小孩子在当中除了得到极大的虚荣心之外,是浪费时间。因为我自己做投资,我研究过互联网教育,研究获客成本,大多数美元基金砸了很多的钱在互联网教育,是不是有基本假设,因为技术的进步,所以使得单位的履约成本极低,边际成本为0,这是不是投互联网教育大的逻辑。大家忽略了在履约成本之前有一个获客成本,当获客成本高于履约客单收入的时候,听上去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事,不觉得这个事是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最后有一个什么平衡点突破之后让这个公司可以赚很多钱。我们在互联网教育这块非常谨慎,也跟大美元基金在学习。

李丰:刚才提到的流行词汇里,挑一个评价一下。

吴斌:关于消费升级这个事情,我坚持我直男理论,消费升级的事情,之前若干年确实有大坑,我记得过去几年有关于消费升级的文章,上来就说中国老百姓的收入呈现比较明显的增长,后面说来了什么什么机会,我觉得对这个消费升级的理解的坑还是比较大,为什么这么说?我觉得整个事情有一个大的逻辑上的错误。过去若干年不少的消费项目,背景可能是海归的小姐姐回来,想做一个特别好的东西,很有情调,这样的东西往往卖不出来。在交易平台上也出现过,做一些更偏高端人群的,贵,确实好,这些事情能做出来吗,发现没有做出来,这是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坑。

从投资角度来说,在消费里面要抓住一个关健词起量,一定在起量之前投入进去。起量怎么起的,一种是老百姓收入不断变高,没过这个成本,大家用的起,还有一种是产品的成本降下来,到了这个点就可以了,无非是这两种。这第一种是宏观的现象,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老百姓的收入都提高了,用的起,我们要抓的点一定是降下来的点,表面是消费升级,实际是叫成本降级,性价比做出来才可以。如果只往升级方向看,这个坑就会非常大,你永远抓不到这个点,作为创投机构投这样的项目,一般都是亏的一毛不剩的,这是我关于消费坑的想法。

吴运龙:我们前面主要看几块,一块比较多的是DTC,这一年多比较火的是保健品、海外进口、化妆品等等,这里我们投了几家。我们更多时间是关注新人群,比如出海人群,我们关注服务这些中东的,印度的,东南亚,或者欧美消费者的公司,比如在中东湾区几千万的人口,已经跑出来了两个中国独角兽,这是比较大的机会,尤其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中国的人才输出,这几年中国企业家对海外人群也开始更加关注和了解,这是比较好的机会。

李丰:出海电商有三波,现在是最后一波。

吴运龙:能不能做成当地的亚马逊,这个是有这种可能性的。现在中国出来的几个跟中国出海有关的公司,在当地也算独角兽。今天蛮有意思的是在拉丁美洲MercadoLibre,当地比较大的电商平台,今年年初也开始在国内招商,引进中国卖家入驻。两年前中国的包裹从深圳发到巴西是要个把月的时间的,现在不到2周时间就能到了,今天去中东,我今天订的包裹从深圳发出去,不到一周到了沙特签收了。我不排除这个可能性,五年后在这些发达和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以及区域,可能会出几个独角兽级别的公司,现在在中东已经有两个了,你说shopee算中国团队还是新加坡团队,我就当成中国的企业,这几年还会出一些比较漂亮的中国人的出海企业。

徐诗:康林总对教育数字化改造可能有些偏见,我回应一下。教育资源的优质供给是非常稀缺的,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供给之间还有巨大的Gap。在线教育的发展还是在进程中,我觉得一定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现有模式的成本结构,或者未来新技术带来效率飞跃的可能性。今天流量成本高,口碑传播效率低,与大量资本涌入带来的非理性竞争及没有足够高的壁垒有很大的关联。我有信心,教育数字化未来十年会出比较大的公司。

刚才说的所有消费风口我们都看过,电商这个行业和教育行业是一样的。例如电商,投资人看热过七八波,看衰过三四波,我觉得最终还是要回归商业本质,看长期价值和壁垒在哪里。例如社区团购,我不认为是终极形态。社区团购的获客方式和算账模式是否可持续我们有怀疑,但是优秀的人、优秀的组织和好的商业模式是不断进化和迭代的。

张敏:先说一下前面的事情,康林总我两个女儿用了很多网上的教育,我感觉和你一样,希望十年之后出现伟大的互联网教育公司,这种课程我两个女儿也参加了,参加完之后闭上眼睛听老师夸我女儿,我认为我生了两个天才,实际不是这样,我想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真正的教育我认为,我们没有投过教育,我仔细想了一下,真正的教育一定以结构为导向的。

我想聊一下火过一阵子的消费供应链,我们经过分析投过不少的消费供应链,从便利店的统筹到生鲜都尝试过,跟大家分享两个坑,投了这些目前还没有做的非常大的,我们复盘的时候两个坑。

一谈到供应链,大家就觉得中国供应链很老旧、很传统,好像你只要通过互联网通过高新技术一整合,钱就出来了,这是第一个坑,叫虚拟利润,就是在桌子上算,你怎么算都是有钱挣的,一做钱就没了,这些钱在别的地方消失掉了,还是要尊重做了这么多年供应链存在是有它的意义的。比如有一个生鲜供应链项目,预想的很好,田间卖三块,终端卖九块,其实这些农民老人每天早上从这儿到这儿的消耗很浪费,当中差价的6块钱就算给5块钱出去,怎么算都是有钱的,但事实上在这个过程里,根本就无法出现利润,这种在桌面上算才出现的盈利就是虚拟利润。

第二个大家做供应链的坑,我们把它叫意淫利润,跟刚才不一样,这个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单纯地以设想的方式对供应链的作用有不符实际的期望,这对凡是做供应链人来说都要小心。好在我们投了的几个供应链项目都走出了自己的“新”路。这个“新”为什么要打引号,因为这些想用新世界改变旧世界的人所说的“新”,最后董事会上一说想要这么去做,我一看,这个模式20多年前就有了,最终还是回到了20多年前挣钱的方式。譬如我们投过一家给华东区最大的便利店做派送仓储的供应链项目,之前怎么都不挣钱,现在终于活下来了,靠什么挣钱呢?其实就是塞自己的东西进入到环节里面。所以说,最终还是要尊重商业的本质。

闫瑾:刚才李总说了很多新概念,加华资本的风格相对于其他投资机构而言,可能更偏传统,我们内部对于“消费新物种”的定义也不太相同。传统的企业主动拥抱产业变化的程度,这是我们所理解的“新物种”。举个例子,我们投资的居然之家,是全国家居流通行业的旗舰企业,近几年在新零售上的改造也格外令人瞩目,它在家居流通传统企业和新零售趋势的融合和变革上,做了非常多很有代表性的尝试。包括坚决的拥抱数字经济,从数字化体系、消费者数据、门店经营等各个维度上培育新零售基因,公司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转变。这是我们理解的新物种,这也与中国商业文明的重塑历程是分不开的,充分地解构再系统化地建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新”。

还有海底捞,火锅是传统的生意,我们认为海底捞做成了完全现代化的连锁餐饮企业,将近200亿的收入,支撑起1800多亿市值,它给“有文明却没有工业”的中国餐饮扎扎实实争了口气。在传统餐饮行业中,我们认为海底捞确实通过自身塑造了餐饮业新物种,比如已经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从供应链底料和管理等等都实现了制度化,依托中国的传统服务理念,完善了终身客户的价值管理,企业整个经营管理的底层架构都被重新塑造了,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商业文明之光”。我们总结海底捞的成功,有三点非常重要的启示,这也是现代消费服务企业可以参考的制胜军规,首先是高毛利下总成本领先的能力;其次是系统运营能力的全面优化;最后就是管理迭代、品质迭代、产品和服务迭代的能力。

郑重:过去这些年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淘品牌的概念,当时相当于线下的品牌,产品包括营销,包括价值主张,实际上都是非常新颖,在线上吸引了很多的年轻消费人群,那时候淘品牌站出来说以用户为中心,去掉传统线下过多的流通环节,过高的加价率让消费者销售到真正好的东西。

我看过去十年,以女装为代表的双十一前十名,其实十年前前十名可能有六七年是淘宝品牌,最近淘品牌只剩下一家了,那一家回归到线下开店跟原来的差异比较大。早年大家讲淘品牌以用户为中心,做很多有利于消费者的事,做着做着我们发现最大的变化是偏离了初心,没有以用户为中心,为什么呢?这个里边变成,因为大家都要抢线上的流量,线上的流量,尤其在阿里电商平台上,更多的是拍卖机制,我们区抢第一页流量入口,最后变成了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品牌必须跟自己的产品部采购部人去讲,我们只有15%、20%的毛利率你根据这个去生产,从最初的降价为消费者带来新的价值,最后变成了为了保证低价不断压低产品的品质,代表了品质越来越差,从初心走到最后完全偏离了初心,这是我们曾经接触过的一个最大的坑。包括现在大家讲的生鲜电商,其实也是类似的逻辑,我先用低价做到非常大的规模,再利用规模反向压供应链利润提高效率,最后发现事与愿违,规模越大亏的越多,这是一脉相承的逻辑大坑。

方爱之:对我们来说分析新概念,做的会比其他家少一些,因为我们是早期投资,当任何一个新概念出现,我们在里面还没有做投资就太晚了。上个月同一周有两家女装领域的被投公司,同时跟我说,服装领域很难做,是个坑,因为有季节性原因、激励的竞争,需要有持续有爆款,还有库存问题,是我见过比较难的领域,但是我们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创业者要做这个领域我们还会投。

李丰:感谢,大家自选一个问题比较好,有很多平时不太说的观点。一对一教育模式是不是在在线教育上能证明有效率的模式,李总持怀疑的态度。另外几位提到传统行业的效率的问题,两个前我在阿里讲新零售,我最后提了一个问题:有一个生鲜企业的日均订单50万单,每单60多块钱,生鲜占比50%以上,同时订单履约率99.7%,这意味着所有买的货品99.7%都有,76%订单来自三线以下的城市。这个企业纯线上的订单,每半年增长50%-70%,同时基于所有条件,这家新零售企业不亏损还盈利,我问他们这个企业值多少钱。这个企业是8月23日阿里投最多钱的大润发做线上改造的时候,只看线上订单披露出来的2019年1-6月份的订单数据,这就是传统行业和生鲜行业的效率问题。

我们展望一下2020年,2018年中国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是5.76万亿美金,美国按美元是6.04万美金,差了4%,2019年上半年,以人民币来计,中国是19.5万亿人民币,美国是18万亿,我们开始变成全球最大市场了,面对全球第一的消费市场,你们怎么看。

李康林:我们持续关注新品牌,新品类,觉得还会是一个高的增长。

吴斌:市场经济的价值在于女王穿的丝袜,女工也穿得起。非要选一个,我坚持性价比逻辑,中国强大制造业基础,未来不但可以让中国女工穿上丝袜,也可以让全世界的女工都穿上丝袜。

吴运龙:我们寻找新的品牌打造传统的零售行业。

徐诗:新的品牌和新的平台都有机会,我们明年将在保险赛道有更多的投入。

张敏:明年还会继续投消费,但是希望一级市场消费价格能再降一点。

闫瑾:我想说的是,持续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但是继续深耕消费,从内部的经营管理和外部价值创造两个层次,做好行业冠军背后的超级陪练。

郑重:消费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持续的去保持一个谨慎的态度,穿越周期回归到以用户为中心这样的初心,走的再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这是我们要展望的。

方爱之:新的流量机会。

李丰:感谢各位嘉宾,谢谢。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