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搞清楚央行怎么放水,才能不被淹死——一文读懂货币政策(上)

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2023-08-19 19:00:09 

 

(免责声明:本文无指向性,部分观点相对主观)

搞清楚央行怎么放水,才能不被淹死——一文读懂货币政策(上)

可能放到以前,大家会对央行放水这件事情不怎么感兴趣,直到我们普通的老百姓发现没经过一轮放水,房子和吃穿的成本就会越来越贵——于是对放水这个词,听之则恨不能以头抢地、抱头哀嚎,以至于现在政府都要反复提我们不会再“大水漫灌”了。

央行放水,这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有些人研究了一辈子货币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甚至已经位居央行高位,听起来已经功成名就,所谓发放货币只不过信手拈来——最后搞得普通人生活越来越艰难,买个房子就恨不能掏空六个钱包、乃至背上30年的贷款、每天只留果腹的钱,甚至对政府失去信心,没错,我说的就是委内瑞拉。

由于笔者在读书的时候对那些喜欢狂拽专业术语、满嘴跑火车、生怕你听得懂的“学者”深恶痛绝,但是又不可否认学科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所以本文也姑且试试用平易近人的大白话,管中窥豹地说明下央行是怎么扭曲市场的

先认识货币的传导方式

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国家的央行是通过商业银行把基础货币投放到市场上去的,所谓基础货币,简单的理解,就是凭空印出来的钱(基于国家和央行信用),然后把钱借给大型银行。

但是不是所有基础货币都会投放到市场上去,你一定要清楚这一点,划重点:不是所有基础货币都会投放到市场。因为有可能拿到钱的商业银行觉得这个世界太危险,你就算白给我钱我也不敢贷出去,我宁愿它静静地躺在我的账上。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货币躺在银行的账上,或者在大小银行之间来回传递,反正就是不发放给实体部门——那么即便央行放水,这些钱也不会流到市场上,钱没有真正变多,物价就不会升值。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2018年末至2019年一季度,央行投放了很多基础货币,可是我国的CPI(物价)却没有怎么涨——归根到底就是,商业银行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盈利性部门,人家也不看好某国经济的未来,放出去的贷款有可能收不回来。

用商业银行把央行和实体部门隔绝开,是保证一个国家不通过滥发货币收割百姓的关键,央行直接凭空印钞送给政府去解决财政问题,在世界历史上屡见不鲜,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政府(央行)失去公信力,没有人原意持有本国货币,宁愿持有黄金或外币。

回归正题,如果第一步比较顺利,商业银行把贷款通过信用或者抵押方式放给了实体三大部门:企业、政府或者个人,他们拿到钱了,就会做什么呢?对,买买买,企业肯定是买生产材料,政府就是搞基建,个人就是吃喝玩乐——现在实体部门就有钱了,同样赚到这些钱的人(企业、政府或者个人),还会继续买买卖,经济就会繁荣、生生不息。

在基础货币的基础上,商业银行会创造信用货币

我们刚才钱在实体部门之间不断流转,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赚到多少钱一分不差的全部花掉,总有人想存点钱以防不时之需、间或是先放到银行,以后有需求的时候再提出来用。

这里需要停一下,因为现代社会交易媒介实在是方便,因此流通在社会上的现金也会越来越少,因为活期存款也可以直接拿来消费、投资,所以理论上,除了部分流通的必然需要(比如部分城市公交车一定要投现金),所有钱最后都会以活期、定期存款的模式回到商业银行——可是你可能没想到,你把钱放到商业银行,反而助长了货币的增长。

没错,商业银行也会印钞,商业银行拿到钱了,会毫不犹豫的把钱再贷出去,然后回到我们刚才那个循环:买买买,赚到钱的人继续买买买,买累了就把钱存起来过几天再买,最后大多数甚至基本全部货币都会再流回商业银行。你发现了没有,这个社会虽然现金没有明显增多,可是整个社会的存款多了一倍(当然贷款也增加了一倍)。

商业银行都是公司,要盈利的,所以理论上商业银行会永不休止地把这个循环玩无数次,结果就会导致贷款越来越多,最后远远超过基础货币,然后整个社会债台高累,贷款利率永远高于存款利率,整个社会要为此每天付出高额的利息——因此央行需要想办法让这个循环变得越来越弱,银行获得存款(活期、定期)后需要向央行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存款准备金,而这个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每次玩这个循环就会损失一部分准备金,那么玩几次以后新创造出来的信用货币就会越来越少。

好了,我们总结一下,并给出几个定义,央行最开始给商业银行的钱,叫做基础货币;商业银行投放给实体部门,最后以纸币现金存在的货币称为现金,也叫MO;现金加活期存款焦作M1,因为现在社会银行间支付、移动支付越来越方便,活期存款可以直接拿来进行交易,所以M0这个概念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M1简单的来说,就是可以用来买买买的钱;当然有一部分人想多赚点利息,把钱存成定期,定期不能直接用来买买买了,所以在M1的基础上加上定期,有了M2这个概念。

真实的货币需求包括多个层次

这一部分相对比较晦涩,我们之前已经理解了M0、M1、M2,简单的理解,M2就是这个市场上拥有的货币总量(但并非等于财富总量,这一点我们后边会讲到),M1就是随时要用的钱——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央行的基础货币与我们的生活并没有直接关系,我们个人来讲,更应该关注M1及M2。

我们已经说了,M1就是拿来随时买买买的钱,因此一旦M1迅速增加,即M1的增速超过了名义GDP的增速,则代表社会生产的产品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的消费了——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物价迅速上升,进而拉动货币与物价的平衡。

M2,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广义货币”。一般意义上,并不会直接引发通货膨胀,因为它比M1多出的那部分钱,是死钱,没办法随时用来消费和投资的。在宏观上(假设是封闭经济体),居民的储蓄最后都会以投资的方式再通过商业银行发放出去,因此储蓄等于投资是恒成立的。新兴市场国家往往M2会远远高于M1,因为新兴市场国家百废待兴、遍地都是黄金,因此人们往往倾向于投资,而不是将赚到的钱全部用来消费,当然也有一部分定期最后是以消费贷的形式发放出去,消费贷的。

货币的需求是与一个国家的消费、投资都息息相关的,在一个金融政策完全放开的国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信贷的投放来影响货币的供给——总的来说,实体市场纷繁复杂,你很难从中洞悉出什么来,反倒是金融货币市场更加直观,可以说搞懂M1/M2,就是搞懂了投资的方向。

货币增长,是经济增长之母

经济增长就是财富增长,而代指财富的符号,就是货币。如果一段时间整个经济体的M1迅速增加(并非央行直接放水),也许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只是代表人们消费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央行可以轻松地通过加息来减少人们消费的欲望,进而维持物价的稳定;同样,如果经济体的M2自发迅速增加,增速超过M1,有可能是因为这个国家的居民看好国家的未来,认为投资会大有回报、收入会大幅提升,进而纷纷举债投资、消费,进而引发M2的增加。

M2增加之所以不会导致一个国家的货币被沽空,汇率贬值的原因,是因为自发增加的M2是经济向好的前兆,是繁荣的基础,而且这些钱不是凭空印出来的——而是人们通过信用、抵押物,从商业银行背负着负债而创造出来的。简单的来说,这些钱,是要还的。而商业银行和勇敢的负债人,就在一场名为“信贷”的交易中创造了货币,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货币基础。对,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货币,而货币增长,是经济增长之母。

M2引发的通胀,才是最可怕的

我们刚才说了,M2不会直接引发通胀,而且不会导致一个国家的货币被沽空,汇率贬值,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因为M2会进一步创造出M1,从而引发通胀。

其中的原理大概你去银行贷一次款,就一叶知秋了——商业银行最后是放给你真金白银,实打实的现金,而且这部分现金,是信用货币,是创造出来的。

好了,你拿到这部分多出来的现金(M0)去消费、投资,会不会拉高商品、投资品的价格?当然会,而且这些钱是创造出来的,甚至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也就是说,M2可以源源不断地引发通胀——如果居民的信用是无限的,可以无限的借出钱来,那通胀的也会是无限的。

现在重新认识一下放水

我们刚才说了,央行发行基础货币并不会流到市场上,因为水龙头是商业银行。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商业银行来控制水流的,央行直接超发货币投放到市场这一套会导致国家主权货币的崩溃,因此央行不会用这种古来而悠久的方式放(shou)水(ge),津巴布韦这类尊重传统的国家除外;

但是你以为央行就没办法放水了么,你太年轻了——通过扭曲利率,让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这一条有信用背书的放水之路既然增加社会的财富(货币形态),又能保证主权货币的稳定,还能保持社会的相对公平。

说的再白点,就是你们都去给我贷款,去,快去,快滚去!只有增加的货币真正流向了市场,才能叫放水。

放水是需要锚的,房地产得天独厚

通过信贷放水可谓是一举多得,可是以你吴老二的信用水平,商业银行也不是看不到,像你这样的辣鸡,我商业银行是吃了雄心豹子胆了敢给你贷。实体经济没有了钱,就像是农田没有了水,随时可能渴死,央妈只能看着着急——除了央企、民企龙头和信用极好的个人,又有几个人能贷到款滋补实体经济。

央行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想放水都放不出去,因此放水是需要锚的,房地产得天独厚,这种不能随时移动、价值稳定的商品,是对你信用不足的最好的补充。民营企业家可以将自己持有的房地产抵押给商业银行,融入资金进行实体的经营和生产。

这时候要打断一下,我个人觉得,房地产也不是什么坏东西——很多民营企业家根本没有太多的融资渠道,商业银行也未必敢向他们发放信用贷款,最后就会导致实体经济得不到货币这个活水而渴死。这时候房地产这种先天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不动产,作为抵押品,是民营企业家能够融到资的关键(致敬民营企业家,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和财富)。

房地产信贷自循环,实体依然会被渴死

我们刚才说了,房地产是个好东西,你把房地产抵押给商业银行,融入资金进行实体的经营和生产,这是非常好的。可怕的是,你融入了资金(创造了货币),没有哪去实体的建设,而是又拿回来买房,然后再抵押、再贷款、再买房,反复信用创造会直接推高房价,推高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最可怕的不是反复的信用创造,因为信用创造是有限的,你每一次抵押贷款都只能拿到你买房用的80%的钱——而是在于这个循环伴随的是升高的房价,让你可以贷出更多的钱去继续买房,然后生生不息地推高下去。

钱必须要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流转,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一贫如洗,需要大量的投资来振兴国家经济,缺钱?怎么办,一是向外国人借钱,二就是信用创造货币这个伟大的过程。在中国经济实现飞速增长的过程中,货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说,信用创造的货币如果流向实体,是好事情——但是如果这些钱在房地产信贷中自循环,实体依然会被渴死。

再想想房价上涨的根本动力

终于到了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了,2016-2017年一二线城市房地产普遍暴涨、2017-2018年大多数三四线城市房价翻了一倍,到底是谁在作妖?你也许看了看别人,但是其实你自己,也是那个推动者。

结合我们刚才所说的,每一个购房者都是用自己的信用及抵押物背书,创造出了货币去买房,这个就很恐怖了——每个人争先恐后地把自己未来几十年的收入贷出来、甚至不惜用六个钱包的信贷能力创造货币,然后趋之若鹜地去追涨杀跌,再加上国内土地供应严重不足、供给远少于需求,最后导致房价节节攀升,最后成为全民的痛点。

放水还会导致通货紧缩(物价贬值)

经济不好的时候进行逆周期调节,用信用创造的方式放放水,增加消费和投资,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那信用创造的方式放水有什么坏处?有,通货紧缩。

什么,放水还会导致通货紧缩,还真的是。试想想,如果未来你的收入没有增长,你依然要每月按时归还巨额的贷款,你会怎么样?对,不消费了,以前我吴老二时不时去吃个法国大餐、做个spa保健什么的,现在舍不得了,也没钱消费了,因为你还要为以往的债务买单。你不消费,我不消费,最后一定会导致物价贬值。也就是说,通过信用创造的方式放水,短期会推升通货膨胀(房价、物价上涨),长期来看,一定会导致通货紧缩。从历史来看,这个逻辑每一次都是成立的,我们经历了94-95年大通胀,随之而来的就是数年的通缩。

目前我国的居民负债率高企(我不说你也知道,主要都是贷款买房),已经严重的挤压了其他消费。最让然无奈的在于大家都没钱消费,你工作的企业赚不到钱,它也就无法顺利地运营、你就极有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最后导致你没有钱归还贷款——引发债务危机,我国历史上还没有经历过大规模债务危机,也许你我他还心存侥幸,可是一旦 爆发债务危机,带给你的是比高昂的房价更难承受之痛。

收入增长,才是去杠杆的良药秘方。我们的房价泡沫已经不小了(可能是本人比较穷所以引发的臆断,官方称我国的房价目前处于合理区间),如果政府不能积极地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让我们普通人的收入继续得到快速的增长,那势必会引发常年的通缩与萧条。

后记

弄清楚了货币的发行(放水)是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我们当然不能被水淹没、不知所措。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滔天的洪水势必会导致本末倒置、旱而后涝,央行已经反复明确不会大水漫灌,也是为了防止放水对经济的透支。对于个人而言,我想也只有无奈,只能谨记哪怕整个社会的收入增长乏力,自己也要不懈奋斗、逆水行舟,不断提高自己的收入;同时不必执着某种被高估的资产,因为通胀之后、必有通缩,高估的价格迟早要会回归价值。下一篇文章将重点讲述下应该如何顺势而为,保护自己的财富不被洪水冲走。

终于到结尾了,真实的金融市场与货币发行是极其专业而又复杂的,本文仅有短短五千字,无法做到拨云见日,勉强算是管中窥豹——有一句话,本是要说给自己的,借着文稿分享一下,“不争、方能无敌于天下!”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