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模型“拟合”的产品是真的吗,你能买到吗?
专家:商家应履行标签义务,避免损害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图为记者提供服装图片以及“卷发女孩”、“可爱”、“苗条”等关键词后,“AI画生成图”店家给出的4张生成图。
小脸蛋,无暇的肌肤,完美的身材比例,模特和她身上的衣服相得益彰,让衣服更加合身、潮流……这是某电商平台上出现的产品图片。 但仔细一看,试穿衣服的模特似乎并不是真人。 私信店家后,对方欣然承认促销图是AI绘制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服装的细节”。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多个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利用AI模型试穿服装展示产品。 不仅如此,在电商平台上,一些店铺已经开始提供AI模型绘制服务,例如“AI绘制模型生成”、“假人换真人模型”等。
用AI模型“拟合”图片进行宣传,呈现的产品效果可靠吗,消费者会买账吗? AI模型的“合体”图片是否可以随意制作和使用,可能面临哪些法律风险?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调查采访。
细节上的显着差异
可能涉嫌虚假广告
AI模特“试衣”宣传图,衣服完美贴合模特身上,几乎没有任何皱纹,但真的是这样吗?
记者近日使用“精致套装”等关键词在各大电商平台进行搜索发现,不少产品的宣传图片明显是AI模特“试衣”图片。 这些AI模特比较明显的特征是,身体曲线明显,四肢修长,五官极其精致,带有漫画感,背景多为模糊的纯色背景。
例如,某电商平台上有6000条收藏的店铺,该店铺好评榜第二名是一款销量超过450件的西服。 产品图片由金发碧眼的卡通模特呈现。 照片看起来是柔焦的(指在摄影中使用柔焦镜头或在镜头前添加柔焦滤镜,以达到细腻柔和的图像)。 乍一看就像是卡通插画。
记者下单了产品,收到产品后打开,发现收到的套装和宣传图片有很大区别:颜色不一样,凭空多了一个褶子,并且领口的高度不匹配。 更无语的是,模特图上的衣服是落肩的灯笼袖,长度刚好到肘部以上,而实物衣服的袖子遮住了肘部,袖口无法收紧。
记者遇到的情况并非个案。 某网店里,一件以AI模特作为宣传图的衣服已经卖出了上百件,评论区充斥着这样的评论:“可能是因为AI图,所以图上衣很合身,但收到后感觉太笨重了。” “裙子上满是褶子。” “这件衣服的颜色和照片上的不一样。”
社交平台上,在“AI模型”的词条下,不少网友明确表示不想为AI模型付费。 不少网友认为,利用AI模型展示衣服,会增加网购的概率。 有网友直言:“不让真人试上身,真的有人买吗?” “AI模型的头身比例与人类不符,哪有参考价值?” “AI模型图像生成后生活网消息,实体产品也变成虚拟的,真实性如何保证?” 有网友明确表示“不会购买任何带有AI生成产品图片的产品”。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孙颖表示,人工智能在电商销售领域的应用最好当真人模特或主播利用AI技术自动更换不同款式的衣服进行展示。 “目前,模特图片的人工智能制作还存在一些技术上难以克服的障碍,细节会有所不同,让消费者无法判断衣服的真实外观。”
“由于AI模型图无法完整、真实地展现产品的外观、款式、色彩、设计等客观条件,必然会涉及到对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损害,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全面、全面的产品或服务信息,并有真实、准确的义务,甚至可能涉及虚假或误导性宣传。” 孙莹说道。
制造成本低且高效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为什么有的商家愿意选择AI模型“拟合”图片进行产品宣传?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主要是一些网店想节省拍摄成本。 据公开报道,部分商家用AI模型替代真人模特后,包括模特、摄影师等工作人员的费用、场地费、设备费等,当月节省费用约4万元。
“一些中小企业往往买不起模特,或者无法做出非常漂亮的镜头。AI模型可以帮助他们以较低的成本完成高质量的产品展示。另外,一些特定的镜头需要国外模特等,而使用人工智能模型,会比现实中寻找合适的模型更方便、更快捷。” 业内人士表示。
相应的需求下,提供AIGC(AI,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内容)功能的软件也越来越多。 相关软件生成AI模型图片的主要方式有:采用纯文字描述、文字加图片、图片加图片等方式,即可一键生成AI模型“拟合”图片。
记者调查发现,伴随着商家对AI模特“拟合”图制作的需求,生成AI模特“拟合”图的服务也正在成为部分商家的主打产品。 在某网购APP上,记者用“AI模特一代”、“AI服装模特一代”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出现了多款相关产品。
在这些商品的详细介绍页面上,商家提供的服务包括:将虚拟试衣模特转换为真人模特、提供服装照片直接生成模特试衣图片、指定模特的外观特征等。在具体操作方面,不少商家表示,他们用照片生成图片,“提供服装照片就够了,最好是假模特或者真人穿着,效果会更好。” “【最佳素材】模特图片(假模特/真模特),多角度,多姿势”。
价格方面,记者询问多家店铺了解到,如果别人帮忙生成图片,3到10张图片的价格在100元到300元不等。 电商经营者也可以自行购买软件和学习教程,利用软件人工智能生成所需的模型图片。
记者选择了一家月销量4000多件的店面。 首单不到1元,即可体验一次“AI画图代画”服务。 根据店家指引,记者提供了服装图片以及“卷发女孩”、“可爱”、“苗条”等关键词。 几分钟后,对方给出了4张生成的图片。
在这些图片中,模特的外观符合预期,甚至更加真实,看上去与真人差别不大。 但服装款式的相似度却相差甚远。 除了颜色之外,领口的设计、袖长、袖边、有没有腰带、装饰的位置都与原图相差很大。
“你可以搜索特定的关键词。” 面对记者的提问,店家表示,通过限制关键词可以让图片更令人满意,“提供真人或假模特佩戴的图片,生成的效果图会更好”。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网络空间治理研究所副所长郑志峰表示,利用AI技术生成模型图片是具体应用场景的体现AI技术的应用,有利于降低销售成本。 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批量高效生成各种模型图片,甚至很多模型图片非常有创意、美观,但生成的内容很难与真实模型一模一样,真实性和准确性也难以保证。算法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商家应履行标签义务
警惕肖像侵权风险
为规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国家网信办等三部门审议通过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综合管理规定》,并于今年1月10日起施行,其中明确提到深度综合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应加强技术管理,定期审查、评估和验证合成算法的生成机制。 提供人脸、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生成、编辑的模型、模板等工具的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应当自行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依法进行安全评估。
规定还明确,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提供人脸生成、人脸替换、人脸操控、手势操控等显着改变个人身份特征的图像视频生成或编辑服务,可能导致公众混淆或误认的,应当予以重大处罚。对生成或编辑的信息内容的合理位置和区域进行标记,提醒公众进行深度综合。
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门审议批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将于今年8月15日起施行。 再次强调,生成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图片、视频等生成内容进行识别。
“在电子商务领域,特别是在商品和产品、服务的展示过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趋势是必然的。”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研究员刘金瑞表示,商家如果使用人工智能进行产品展示,需要遵守上述两条规定。 法律规定,充分告知消费者模型图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履行了识别义务,同时还必须符合适用场景的特殊监管规定,如《广告法》、《电子商务法》等。 ——《商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但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使用明显动漫人物风格AI模型图片的商家,还是在社交平台上明确标榜拥有“高度拟人化AI模型”的商家,都没有有特定的产品页面。 识别AI模型图。
“平台负责监管。对于使用AI模型图片的商户,如果平台同时也是技术服务提供者,则需要遵守《人工智能生成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监管保障平台秩序。” 郑志峰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部分AI数据库包含海量人脸数据,部分AI模型图像生成后可能与真实人脸高度相似。 对此,有网友表示担忧,并提出是否涉及侵权的质疑。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业刚表示:“如果一个企业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片与其他人的肖像有很高的相似度,那么其他人就可以识别出该企业的身份。”从AI图片中识别特定人的身份,AI生成的图片应属于他人肖像,商家在制作、使用该图片时应征得肖像权人的同意,否则将构成侵犯他人肖像权。”
郑志峰表示,商家应禁止故意将AI技术用于非法目的,比如故意为人工智能提供一些非法关键词,生成一些涉及不当内容的图片,或者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个人信息权等。 。 内容; 对于正常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还需要承担适当的注意义务,确保生成的内容合规,如发现生成的内容涉嫌违规,应报告给及时向技术服务商提供服务。
制图/李小军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