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假,研学游学成为旅游市场新热点。 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7月以来,“研学”相关搜索量环比增长203%。 旺盛的需求之下,研学旅行业务主体加速增长,众多企事业单位竞相布局。 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资质不全、价格不透明、“只游不学”“学不游”等行程乱象也随之出现。 如何以“量与质”保证游学健康发展,值得关注和思考。
目前,研学游市场标准尚未完善,定义也较为模糊。 有些游学只是为了参观景点的噱头。 实际内容和普通旅行一样,但费用要高很多。 当“学习”停留在表面时,研学游学就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 游学中,“游”是载体,“学”是核心。 从了解红色文化到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参加体育比赛到亲近生态自然,课堂应该在行走中静静呈现。 游学的行程不仅要结合校园课程,还要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从而润物细无声,发挥教育功能。
此外,行业门槛低、产业链尚待发展,也带来了服务参差不齐、运营不足等诸多问题。 有关部门需要完善行业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准入机制,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相关从业者要不断丰富产品供给,持续打造有深度、高质量的研学旅游产品,及时把握市场动向,在保证出行安全的前提下,注重产品的时效性、体验性、差异化,实现教育旅游“1+1>2”的效果。 家长们也需要提高辨别能力,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产品类型,关注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盲目跟风。
游学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家长和研究机构实现共赢的产品。 高质量的游学可以帮助孩子全面发展,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同时增强集体合作能力。 然而,游学“坏伎俩”不仅会透支孩子的学习热情,还会降低家长购买研学产品的意愿,影响游学市场的长远发展。 游学的初衷是让学生暂时从日常繁重的课业负担中抽身出来生活网报道,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发展兴趣爱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在大众旅游的蓬勃发展下,细分市场正在蓬勃发展。 与以往“打卡”的场景观相比,注重精神体验的研学游产品“文娱教育”可以与教育旅游资源优势互补,成为“教育+旅游”跨界融合的新产品,丰富当前旅游市场供给,推动旅游产业迭代升级和多元化发展。 需要看到的是,任何新业态在诞生之初,都可能会经历一段无序、混乱的时期。 研学旅行需要规范发展、有序引导。 要挖掘“游”特色,提高“学”水平,真正做到科研资源丰富、课程体系健全、活动特色鲜明、安全措施完善。
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之作品,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权利所有人拒绝在本网站发布其作品,可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视情况予以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