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生活网

关于消费贷款满意度的调查:诱导贷款招人反感!(消费金融调查)消费贷款调盘问卷分析怎么写,

编辑:147小编      来源:147小编     

2024-05-30 14:03:23 

 

借贷广告无孔不入,消费者感叹营销信息屏蔽难;利率过高、费用不透明,消费者吐槽贷前提示弱;诱导超前消费、过度借贷,消费者投诉“套路”辨别难。网上借贷款,消费者们踩过哪些“雷”?又期待怎样的互联网消费贷服务?

近期,南都数字金融创新及合规研究课题组发起“3·15”数字金融系列民意调查,数据显示,短视频信息流广告、以优惠券等形式诱导申请贷款,是消费者最反感的贷款营销方式。而据互联网投诉数据及民调数据,在30多个主流互联网消费贷零售品牌中,捷信消费金融、小赢卡贷和同程金服的消费者投诉量较高。

事实上,金融监管部分已多次强调,防范消费贷“套路”营销,提醒消费者远离过度借贷营销陷阱。

今年“3·15”前夕,针对消费贷话题,南都数字金融创新及合规研究课题组向消费者展开了为期半个月的民意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048份。

在哪些渠道,消费者经常能看到贷款广告?

民调结果显示,受访者们最常在各种搜索引擎、浏览器App和门户网站收到贷款广告,占比65%以上;第二大渠道则是短视频平台,六成受访者表现曾在刷视频的时候收到过贷款广告;别的,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刷到过贷款广告的受访者也凌驾了一半。除了以上三大主要渠道外,在打车、骑车出行的App上被推送过贷款广告的人,凌驾三成;在网购、点外卖的App上被“弹窗”过贷款广告的人也凌驾三成。值得注意的是,收到过教育培训、医美场景的贷款广告的受访者分别到达了15%、10%。

无处不在的借贷广告,往往令消费者不堪其扰。凌驾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最难接受在刷短视频的过程中遇到借贷广告。排名第二反感的是“优惠券诱导申贷款”,凌驾45%的受访者表现,一些借贷广告以领优惠券、抽奖等形式弹窗形式出现,往往在打车、骑车、借还充电宝、网购、点外卖等日常使用的App中出现。第三则是微信朋友圈里的借贷广告。

在受访消费者们看来,以低利率鼓励超前消费、诱导支付时优先使用消费信贷产物等现象比力普遍,也是他们较不能忍受的营销手段,这两类占比均占六成左右。

实际上,在现实的营销场景中,这几个问题往往嵌套出现的,好比点个外卖,被优惠券诱导开通“先用后付”的消费信贷类产物;开通后匹配借款额度,以利率超低的广告语诱导消费者把钱“提现”出来用;随后的每次点外卖,都自动帮用户选择优先用“先用后付”的支付方式买单。

更让消费者们困扰的是,如果点击过一次贷款类广告,今后就会被推荐更多这类广告。民调数据显示,近七成受访者表现对消费贷广告感到困扰,其中两成消费者称“完全不能接受”,不想再收到网贷广告推荐,其余受访者则希望能减少营销信息。

然而,即使退订或点击“不感兴趣”“举报”广告,这些消费贷推销短信或营销广告仍会卷土重来,从问卷数据来看,凌驾九成消费者称退订后仍会受到广告骚扰,其中有40%的受访者反映主动屏蔽毫无效果,另有六成受访者则表现,做出主动屏蔽的动作后,一段时间内不再收到类似广告,但过一段时间又再次出现。

以为可以“薅羊毛”,却是引导申请贷款。据南都课题组研究员体验,在某网约车出行App上,连续半个月,几乎每天打开App都被弹窗推送领取优惠券的广告,若点击“领取”,则跳转进入申请贷款页面。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优惠券套路”是不少大型互联网金融平台常用的广告模式。其中,很多平台广告页面以“领取额度”“测试额度”等字眼替代用户敏感的“借贷”“贷款”字样,更容易让消费者忽略背后的风险。跟着广告链接指引,填写一些基本信息、刷脸,点击领取,若消费者毫无防备,或缺乏相关知识,就会轻易成为这则广告转化而来的平台新用户。

很多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的是,如果多次实验贷款额度审批,实际上即是授权了平台的合作金融机构查询自己的征信情况。相当于每实验领取一次优惠券,就被查一次征信,个人征信陈诉中会留下每一次“贷前审批”的记录。对于没有通过审批的消费者而言,既无所谓“优惠券”“免单”可领,还被查了征信。

有消费者提出担心:如果经常点这种链接“获取额度”,会不会因为多次被查征信而影响个人信用状况呢?对此,一位华

发表我的评论 共有条评论
    名字:
全部评论